-
-
4中国文化必修百度云盘,我找到了,正在整理中,过几天分享给大家~
-
0余秋雨这课讲得真不错
-
2大家听了中国文化必修课有用吗? 我觉得是很有用的,我对中国文化的脉络有了个清晰的了解,也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大家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
2余秋雨文化课免费收听
-
2如题,求问谁有余秋雨中国文化在线听的链接?
-
3求分享中国文化必修课百度网盘
-
1如题,谁有中国文化课epub?
-
2如题,求求中国文化必修课全集
-
1余秋雨中国文化课怎么样? 答案:非常不错,能对中国文化的主体脉络和长寿原因有个详细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儒、佛、道三家的讲解,能获得很多让自己变得幸福、快乐、轻盈的人生哲理。 我建了个群,供大家分享收听余秋雨的中国文化必修课的感受,欢迎加入。 我QQ/微信 2919378006 加上好友后我拉你进群
-
0《中国文化课》读后感 这是一门非常不错的文化普及和幸福人生教育课。 通过课程,能对中国文化的主体脉络和长寿原因有个详细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儒、佛、道三家的讲解,能获得很多让自己变得幸福、快乐、轻盈的人生哲理。 我建了个群,供大家分享收听余秋雨的中国文化必修课的感受,欢迎加入。 我QQ/微信 2919378006 加上好友后我拉你进群。
-
0
-
0
-
0余秋雨文化素养课怎么样?
-
0想获取中国文化课读后感,可以加入中国文化必修课的交流群获取大家的读后感、听后感。 我QQ/微信 2919378006 加好友的时候备注下“余秋雨”。 加上我之后我拉你进群。
-
0当然是余秋雨的中国文化必修课了。 如果需要音频全集,可以联系我免费获取。 同时我还可以拉你进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讨论交流群。 我QQ/微信 2919378006 加好友的时候备注下“余秋雨”。
-
0余秋雨分析了中国文化长寿的八个原因,分别如下: 第一个原因是地大人多; 第二个原因是从不远征; 第三个原因是追求统一; 第四个原因是严于秩序; 第五原因是简化思维; 第六原因是淡化竞争; 第七个原因是防范极端; 第八个原因是实行科举。 如果想进一步讨论,可以加入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讨论交流群,我的QQ/微信 2919378006 加好友的时候备注下“余秋雨”。
-
0怎么评价余秋雨文化必修课? 各位听过的,来发表下看法呗~
-
0求问中国文化必修课有多少集?
-
1求中国文化必修课读后感...
-
0如果,有没有和句子迷相似网站?
-
0可以用成语“重出江湖”来形容。
-
075-02 人可以选择多种文化所带来的人生美好。 文化给人类带来了多重门户,可以让我们自由选择、随脚出入。从一个门转到另外一个门,虽然有一点陡然的陌生感,但是我毕竟踏进来了,由此证明我有参与多种文化的权利和能力,这就是人生的美好。 标题:昆曲:中国文化的重大审美方式
-
0平民文化才是文化的主体。 原文如下: 我们当然应该对那些沉重的忧思给予百倍的尊敬,但是文化不能只是这样,不信的话你可以看一看自己家里的老母亲和小女儿的笑容,以及街坊邻居们的期待。 标题:昆曲:中国文化的重大审美方式
-
0072-02 大道至简是对的,但是也是正确的废话。 原文如下: 王夫之认为:重视社会生活当中不断变换的实际的状态,远远要比那个不变的道重要得多。 本节课标题:王夫之:“元气”比“天理”更重要
-
0072-01 气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王夫之的这段叙述不错。 原文如下: 气是一种可以感受到的运动状态,而礼是一种不可感受的凝固状态。这种气,生气勃勃,不断变换,他怎么能撞进僵硬的礼当中一起僵硬呢? 本节课标题:王夫之:“元气”比“天理”更重要
-
0071-01 表示很想做某种事,可以怎么说? 原文如下: 这种在山川半道上核查经典的情景,我一想就十分神往。 本节课标题:顾炎武:流浪于山川间的伟大灵魂
-
0070-01 到死的时候怎么样的人生状态可以坦然接受死亡? 原文如下: 黄宗羲是这么说的: 总之可以死了。 第一,年龄到了,可以死了。 第二,回顾一生,说不上什么大善,却也没有任何劣迹,因此可以死了。 第三,面对前辈,虽然还可以做点什么,却也没有任何抱歉,因此可以死了。 第四,一生著作虽然不一定每本都会流传,却也不在任何古代名家之下,因此可以死了。 有了这四个“可以死了”的理由,死也就不苦了。这是他临死前四天写的话,
-
0067-01 睡得太久的人对黎明的感觉特别深刻! 原文如下: 他们睡得太久太久,所以他们对黎明的感觉特别深刻。由于对黎明的感觉特别深刻,所以他们就做了这一整套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本节课标题:文艺复兴:一个家族带来的三种力量组合
-
0066-01 王阳明的学说可以可归为哪几方面? 原文如下: 你想,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话都不见得深,但是要领会起来比较深。你看我至少讲了好几天才讲到他的学说,领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话不见深,但是在民间真正的流播面不太广,即使有流播面,实践的面也不是很广。 本节课标题:你未曾理解的知行合一
-
0056-01 《富春山居图》的可贵之处 原文如下: 宫廷画院里边的作品确实典雅,确实富贵,确实严谨,确实豪华,什么都有,缺少了一点点别的,别的什么呢?那就是缺少独立的自我,缺少生命的私语,缺少生态的纯净,缺少精神的舒展,缺少笔墨的洒脱,《富春山居图》就是有了这一点点,就产生了魔力。 本节课标题:黄公望(上):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里程碑
-
0052-01 对耶律楚材的评价。 原文如下: 这位契丹皇族后裔,无论对金国的女真人,成吉思汗的蒙古人,还是对于宋朝的汉人来说,都是陌生人。而且他好像并没有我们历来重视的民族情结、故乡情结、省籍情结、祭祖情结。他一点也不想做“前朝遗民”、“复仇王子”,他从来没有秘藏过增添世仇的文书,从来没有召集过飘零贵族的聚会。但是我们看到了他有明确的文化身份,那就是:一生秉承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和全真派的道家文化。 本节课标题
-
0047-01 怎样应对谣言? 原文如下: 一些世界的谣传,看起来黑云森森,其实都是瞬息烟尘,因此千万不要为了悠悠之口而心神不宁,文化最终的声誉在于作品。 本节课标题:李清照:中国第一女诗人。
-
0046-02 小人往往在自己还没有被逻辑说服的时候就服从了权利。 原文如下: 他们要掌控行政结构,他们要执行自己的理想,必然要用一批人,而马上能够调动的人,往往是小人。这我以后要讲到,小人往往在自己还没有被逻辑说服的时候就服从了权利。 本节课标题:王安石、司马光:两位文化高官
-
0046-01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大家风范 原文如下: 王安石的晚年沉浸在彼此相聚的地方,与苏东坡见面,他不仅亲自骑着驴子到码头迎接苏东坡,而且两人还一起住了一段时间。在苏东坡的眼里,这个骑驴来迎接自己的长辈,是一代宰相,文坛泰斗,而在王安石眼里这个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中年人是旷世天才。 本节课标题:王安石、司马光:两位文化高官
-
0045-01 唐代经济基础不如宋代好。 原文如下: 比较起来,唐代虽然是意气风发,但是就生活而言,它还没有摆脱经济基础的薄弱,它还没有摆脱这样一个很变动的不安定。宋代,尽管大环境经常有一种威胁感,但是就日子而言,唐代打下了基础,物质条件有了,生活方式也慢慢地建立了,所以日子是过得特别的自在,特别的和谐。 本节课标题:宋朝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成就
-
0044-02 各方面都能讲出对方的万般罪恶,又记住了自己一方的悲壮故事。 原文如下: 我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做比方,我曾经调查过一百多年前,浙江中部、南部一些异姓村落之间没完没了的械斗,大家知道械斗吗?姓陈的和姓李的两家打起来了,而且没完没了地打。械是机械的械,拿了武器打。各方面都能讲出对方的万般罪恶,又记住了自己一方的悲壮故事,而且械斗又从两方面扩大到三方面、四方面,后来前后左右就打成了一团,永远也找不到一
-
0044-01 瀑布与大湖的区别? 原文如下: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说唐代文化像一个浩浩荡荡的瀑布流下来,那么宋代文化就像承接这个瀑布的浩渺的大湖,一个是瀑布,一个是大湖。这个大湖呢,它没有瀑布那样的壮观有力,但是它却能够把瀑布的道道流脉都收纳了、汇聚了、融合了。 本节课标题:混乱的宋朝:一部全民生态史
-
0043-01 为什么有些句子那么有感染力(比喻的妙用) 原文如下: 这些句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感染力?因为他善于捕捉最典型的图像,又善于运用最贴切的比喻来表达一种苍凉的无奈。结果,一气呵成、一字难改。 本节课标题:李煜:两种人格对峙的顶级词人
-
0042-02 这首王维的诗也不错。 原文如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本节课标题:王维:一首诗带来的奇迹
-
0042-01 这首王维的诗不错。 原文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本节课标题:王维:一首诗带来的奇迹
-
0041-02 对杜甫的歌颂,不错! 原文如下: 在流浪的过程当中,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地观看、细细地倾听、长长地叹息、默默地流泪,但他既无钱也无力,能给的帮助只是那些关心的笔墨,但是他—关心奇迹就发生了。 因为天下的苦难只要受到了关心,就不再是彻底的苦难。杜甫第一次告诉人们,苦难的存在的方位和形态,因此他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完整的同情语法创建者。后来的中国文人面对苦难时表
-
0041-01 对李白和杜甫的比喻,不错。 原文如下: 这是大鹏和鸿雁的相遇。分别之后,鸿雁还在为这次相遇高吟低唱,而大鹏则已经悠游于山南海北,无牵无挂。差别如此之大,但他们都是长空伟翼、九天骄影。 本节课标题:杜甫:触摸山河的第一诗人
-
0040-04 唐诗的具体存在是怎么样的? 原文如下: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日暮乡关中。 本节课标题:把自己留在唐诗的山水之间
-
0040-03 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各自的诗作特色是什么? 原文如下: 李白的主要作品产生在安史之乱之前,他与王维代表了盛唐时期两种互补的诗性人格。李白气势如虹,王维当时也意气风发。 杜甫却是在安史之乱当中站出来的一个恂恂君子,以沉郁顿挫的声音感动了灾难的土地。白居易在李白去世以后十年、杜甫去世以后两年才出生,完全是另一个时代的诗人了。沉重的历史在他的笔下变成了多情夜雨中的铃声和琴声。比白居易更小四
-
0040-02 “陌生感崇拜”这个词记下来。 原文如下: 今天年轻人只是因为陌生,就产生了在中国一直流行的叫“陌生感崇拜”,那就上了当。我们应该知道几千年来,那些等级最低的文痞、烂文人,也能够把古体诗和文言文写得十分顺手。就像伦敦郊区那些无业的流氓也能把英语讲得十分流畅,这是一样的。 本节课标题:把自己留在唐诗的山水之间
-
0040-01 现在一个人能写古诗和文言文不一定就有学问哦! 原文如下: 现在很多年轻人以为,一个人能写古诗和文言文,一定非常有学问,就盲目崇拜。一崇拜就吸引了不少读过一点古诗的人也装模作样了。他们经常要来表演,拿出一些半文半白的句子来唬人。其实,古体诗和当代诗,文言文和白话文,只是一种技术性的转换,中间不存在学问和才情的差别。 本节课标题:把自己留在唐诗的山水之间
-
0039-04 什么叫平庸之作?余秋雨的这段描述不错。 原文如下: 平庸之作具有古今中外类似的共同的毛病。什么毛病呢?就是一眼看上去十分脸熟,却又疙疙瘩瘩让人提不起精神。 本节课标题:从陵墓到唐诗:唐诗的诗人情怀
-
0039-03 背诗背得多会影响创作?(答:凡事都不可过度) 原文如下: 既然是这样,那么一个处于良好创作状态下的诗人,怎么可能被许许多多“不应该”挡住自己的路呢?因此,他们一般来说总是不愿意读得太多、背得太多,读得太多的一定是创作才华比较缺少的群体,或者是创作思维比较僵化的时代。 本节课标题:从陵墓到唐诗:唐诗的诗人情怀
-
0039-02 什么叫诗性?余秋雨的这段描述不错。 原文如下: 所谓诗性其实是一种不可重复、转瞬即逝的创造的敏感,敏感于自然和人性之美、敏感于独一无二的心灵震颤。如果把这种最娇嫩的敏感变成了可以无限重复的机械化的部件,这个误会就大了。 本节课标题:从陵墓到唐诗:唐诗的诗人情怀
-
0039-01 唐代的集体人格是怎么样的? 原文如下: 你看连陵墓也这样了,这就说明唐代的集体人格从生到死都是世界性的,都是青春勃发、雄姿飒爽、驰骋翱翔的。 本节课标题:从陵墓到唐诗:唐诗的诗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