锟截革拷锟斤拷经方医学的源流与現状分析(转帖)
12
中医是自然科学,严格的讲,我们所追寻的经方医学是自然科学。搞经方就是要回归医学的朴实,不要搞玄乎其玄。这就是我们强调要回归经典的原因。我们还要修正思路,回归本源。为什么中医会被人家骂,被人家侮辱,被人家践踏,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就是我们的思路变了。我们失去了本源,所以变得庸俗。最后你病也不能治了。我们中医变成治已病了,你已病都不会治,连最起码的中工都不会当,还当上工?现在有很多中医的思路出了问题,看到失眠就想到合欢皮、夜交藤安神药,看到了浮肿就想到了利水药,看到了久病就想到气虚要用补益药,甚至感冒了,老想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想到肺气虚,哪知道这个病人感冒是喉咙通红,扁桃体红肿,突然高烧,还去用玉屏风散,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理论上讲,为什么生病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没错,但是你没想到“虚处受邪,其病质实”。生了病以后就是实证啊,这些东西古人给我们留下来,我们要通过读经典,看一些经方家的医案,才能把思路转过来。张仲景看病不仅仅是看症状,虽然一些方证很简单,你不要以为只是一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自汗,烦、痞,你不要以为这些是症状,表面上它是症状,其实它是一类病,一个系统的病。“悸”是指循环系统,“咳”是指呼吸系统,“痞”是消化系统,“利”是指肠道的问题,“烦”是心理上的焦虑,“恍”是精神症状,一个字代表的是一大类疾病。像“往来寒热”,你不要以为这是怕冷怕热,往来寒热是一大类疾病,是指好好坏坏,时发时止,对外界适应能力差都叫“往来寒热”,甚至一些过敏性疾病,有节律的疾病都是属于“往来寒热”。“往来”嘛,来来往往。
所以我写《张仲景五十味药》时,把它大大地拓宽,现在的很多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那些好好坏坏,反复发作的疾病都可以归属于“往来寒热综合征”。它是中国人民发现的,只是没有把小柴胡汤的这些治证,规范以后写入到综合征的大字典里去。但是很多人认为经典就是要对证治疗,错了!我们这个方证的证,有的就是病,甚至把西医的某几种病和在一起,大柴胡汤证,“心下按之满痛”,是一个很多疾病汇集过来的,是一个综合征,我们都把它归纳为大柴胡汤证。有的还不仅仅是一类病,有的就是一种体质状态。现在西医考虑更多的是疾病,我们中医还要考虑到人。我们从来不是专门看病的,我们是看有病的人。人最重要的一条信息就是有精神状态,有思维特征,有心理特征,有社会属性,这个在张仲景的书里边都有记载。
《伤寒论》很多方子里都有精神症状,“气上冲”是桂枝一类的方证。气上冲不是心跳的气冲,更不是嗳气,是指人容易紧张惊恐。“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这是指人处在一种抑郁状态,白虎汤证的“烦渴”的“烦”是指狂躁不安的状态。少阴“脉微细,但欲寐”,“但欲寐”是什么?是一种精神萎靡的状态。所以古人辨证都要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其人如狂”不是吗?“咽中如有炙脔”是半夏厚朴汤证,“咽中如有炙脔”是咽中其实没有烤肉,只是一种感觉,这就把人的心理情况反映出来了。所以张仲景的东西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心理特征,甚至和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相关的。黄芪桂枝五味汤治疗血痹,血痹治疗什么人啊,是治疗尊荣人的,就是社会地位高、养尊处优的人。所以在张仲景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病症,更是一个有病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整体观。但是现在的教科书呢,讲的都是西医的一个病,然后分型,讲来讲去都是讲病的,没有讲人。为什么现在体质学说被大家重视?经典是讲体质的,只不过《伤寒论》是讲急性病的,急性病的过程中重证不重疾,直到《金匮要略》有失精家,湿家,尊荣人,强人,羸人等等……像这些思路我们要从经典里好好吸取。日本的汉方比较重视腹诊,还有我们现在比较强调舌诊,其实这个不是看病,而是看体质。肚子大还是小,舌头胖大还是瘦小,这都是一种体质状态。同样脉搏也是反映人体质的。瘦的人脉浮,因为皮下面就是骨头,所以桂枝汤治疗脉浮是瘦人用的。肥人脉沉,为什么?手肉乎乎的,脉搏当然在里头了,所以一般胖人是脉沉的。这些都是和辨体质有关的,对于这个思路,我们一定要重视。
贴吧:中医作者:东海郯人 2016-03-08 16:36
锟截革拷锟斤拷今天到货 限定HG 原型老虎 机动实证机 蓝色Ver.
回复 loveless198412 :每天都发贴做新的
贴吧:高高模型作者:MSO6F 2016-03-08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