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吧
关注: 29,513 贴子: 518,667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 目录:
  • 保健养生
  • 31
    之前性欲旺易勃起,睡觉多梦盗汗有早泄有,尿疼,,夏天总是满头大汗口渴,有一次大汗后身体内热不退但关节疼,面红目赤,夏季爱喝冷饮,中焦不通双手心烫,下肢总有水湿, 后来大夫说上热下寒,冬天小腿到脚凉,脚冒冷汗,,清上温下附子肉桂白勺,热不解,只能说稍微缓解了,那时候应该滋阴潜阳我感觉, 后来遇了个大夫。温中健脾利水等等不说了,加熟地我感觉下肢水邪越重, 总是上身热,下肢确是凉的, 没精神,。到底是阴中求
    三晋之风 00:53
  • 28
    各位老师,这个方能逆转肝硬化吗?
  • 81
    麻烦学伤寒的朋友帮我分析一下,这个水饮病太难治了就是研究不明白了,我是尿量次数都很少,心下振水声,胃肠外也都是水在中下焦,水不入膀胱才尿的少,还便秘拉羊粪蛋子,水液代谢的特别慢,多喝水得一两天能全尿出去,水液还分布不均匀有聚集,肚子里总有咕噜水声,但是肚子外形看起来不大,不口渴恶水,天冷不出汗,尿还少,水就在肚子里,不呕不吐,不怕冷也不怕热,感觉水比食物难消化,中下脘那里有个硬的横结块,不知道燥粪
    黄河hh 00:09
  • 156
    呵呵 8年了还没好 焦虑 痰吐之不尽 可以连续吐半天 气短 胸闷 吐一会痰就嗳气 不断的嗳气后胸部憋屈会好很多 不能一直躺 不然气嗳不出来会很憋屈 便秘 肚子涨 打不出来屁 有粘液 大便腥臭,比较神奇的是吃两天逍遥丸就不怎么便秘了 粘液也减少或没有 但是一停药又开始 这么多年还好没有继续严重 我一度怀疑是不是焦虑的躯体症状 但是后来发现痰多并不是
  • 2
    干姜”和“生姜”,都是驱寒的,脾阳虚到底用哪个?干姜和生姜其实本是一体的,就像我们种的种子,比如土豆,这个种子种下去之后,土豆种子上会生长生新的土豆,这个新的就土豆可以解释为生姜,生姜也叫子姜。而最初种下的土豆就会变干,这个干的土豆可以理解为干姜,也叫母姜。生姜主发散。干姜主收敛。而我们都知道姜颜色为黄色,黄色乃土之颜色,土为脾。所以姜是温脾胃补脾的。那我们如何用呢?记住这句话你就知道了,“干姜守
  • 5
    厥阴如果没有彻底治好,太阳及太阳表症也无法彻底治愈!治愈太阳及表症是治愈阳明和少阳的前提!学医如果有师傅就好了!
  • 6
    我这个舌苔属于什么情况,求各位中医大神帮忙看下舌苔,感激不尽!!
  • 33
    生脉饮合桂枝汤后养阴清热,调和营卫后确实夜间不虚热也能入睡,但是忘记加玉竹了,肝也有些火,应该在加个黄芩或竹茹。结果喝了出汗好了,脸上长的些红肿硬疮,右眼有些痛,这是桂枝升阳把体内阴火带上去的,这后面加了菊花15克,丹参15,黄芩10克,这喝了三剂才消下来
  • 6
    打个比方有人腹痛头痛,某些庸医认为治好了症状这个人就是健康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中医是从整体看待某人是否健康的。首先是脉搏,寸脉(阳脉),尺脉(阴脉),阴阳两脉,寸脉不浮不沉,脉搏有力一呼一吸5-6次。尺脉沉有力一呼一吸脉搏跳动5-6次,这代表体内外阴阳两气平等状态。 其二在适应环境下,夏天26度早上正常人会感觉温度非常舒服,心情开朗,皮肤无汗,微温。 30度中午,皮肤微热无汗,额头轻微有汗,额头中间一片清凉 34
  • 9
    2022年五一,在重庆陪媳妇吃火锅,吃的之后喝了一杯蜜雪冰城凉的,喝了几口就感觉不对,喝了差不多一大杯的一半,剩下扔了。感觉胃难受,不透气。半夜感觉想吐,怕吐床上,爬起来吐了两次,白天还有拉。第二天好点,没注意,出去玩,第三天就起不来床了,得了新冠,明显葛根汤证,但是没治好。这就是霍乱。 我写的没有千金方里面写的:原夫霍乱之为病。皆因食饮,非关鬼神,饱食炖脍,复餐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饮
  • 9
    我现在的症状就是虚阳外露。(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我现在的症状就是在这两个条文这里。肛门有灼热。脚前面一部分冷,后面一部分还有点热。还有一点表证
  • 4
    01.倪海厦老师电子书全集(绝版珍藏)最全电子书合集文件挺大链接:网页链接提取码:h3hp 02.倪海厦天纪电子书及资料(绝版珍藏)链接:网页链接 提取码:7zhi 04.中医古书和绝版资料(稀缺涵盖市面所有书籍版)链接:网页链接提取码:mznk 05.倪海厦绝版诊疗医案日志(珍贵资料)链接:网页链接提取码:8c4r *2024倪海厦老师人记,天记、地记视频,以及电子书全套资料合集:链接:网页链接提取码:45re #倪海厦##针灸##伤寒论##倪海厦人记##倪海厦天
  • 5
    申请人:@许一陽🍀 申请感言:接管此吧后定会好好管理,希望官方大大同意下
  • 27
    口渴,喝水也不解渴,情绪不是很好,爱生气,容易热,出汗,感觉比别人热,胃口大,我吃了人参白虎汤一周没有变化,其中粳米用的东北大米,人参用的党参,是不对症?还是药材不对?有没有高人帮忙解答一下?血糖在7左右
  • 0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 0
    听说天津东大夫祖传的中医,有人知道告诉我一声谢谢
  • 31
    这个真武汤会有用吗?祛寒湿
  • 52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还是不懂他们的区别点,
  • 70
    嗯,就我而言呀,我自己治病两年,上热下寒是最难最难治的,我说的这个这个最难治不是找不到办法治,而是你找不到他是啥原因引起的上热下寒。 我目前认知的上热下寒有两个分类,一个是肾气衰命门火衰会引起上热下寒 这个肾气衰为什么会引起上热下寒了?肾气衰说的是阴阳同时衰弱,肾的阳气和精血同时衰弱,阴不足则阳亢,阳不足则发冷,因为这个肾处于下焦,阳气主四肢,肾阳不足,四肢冷。这个肾气阴阳两虚。他既有阳气不足四肢冷
    kr3ap8 7-8
  • 59
    大佬求解:关于子午流注和五行生克的疑惑
  • 86
    溃结,大便会有脓血,早起就要拉,下午晚上肚子一直咕噜,一咕噜就会拉点脓,有时候会不消化,积滞之后造成肝郁化火胸满,还有强直,现在想先解决肠炎,其他的证还有 不渴,喝完水就要尿而且小便清长,只能喝热水,四肢怕冷,冬天严重一点,吃完饭或者喝热水时候会出很多汗,试过一些方子,都不太有效,其中芍药汤加减目前效果算稍微好点的,但是还是一到下午晚上就开始咕噜拉脓 有时候会有两次大便,麻烦大佬帮忙看下
  • 1
    人体阴阳,阳气主外,阴气主内,体外肌肤6府为阳气主导,5脏为阴气主导,中医说的人体阴阳平就是指这方面。 疾病的阴阳,寒为阴,热为阳。 经脉的阴阳,三阴三阳 五脏的阴阳,心肺肝为阳脏,脾肾为阴脏 气血精的阴阳,气为阳,精血为阴。 庸医知道了吗?别再把疾病寒热当人体整体阴阳了
  • 0
    腹水患者需要注意的饮食禁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限制盐和水的摄入 限制钠盐:摄入过多的钠盐会导致体内的液体潴留,增加腹水的风险。因此,腹水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盐食物,如咸菜、腌制品、咸鱼、咸肉、快餐罐头食品等。根据建议,腹水患者每日的进水量应限制在1000毫升~1500毫升之间,以控制体内水分的过多积聚。 控制水液:除了限制盐的摄入外,腹水患者还需要控制水分的摄入,避免过量饮水导致腹水症状加重。 二、避免刺激性
  • 7
    为什么没有人讲解伤寒杂病论的脉诊,是不是这个太悬了,讲出来怕人笑话
  • 2
    自扁鹊创立“四诊”法进行辩病、治病以来,直到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的问世,这一时期几乎是经方的空白阶段,而当时的大医,也只能多凭“四诊”的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机,随证治之。 也许是随着诊治经验的不断积累,有效方药慢慢被有心人整理收集,成为定方,到《伤寒杂病论》则发展为高峰,更是被历代流传,渐渐被推崇为亘古不变的经方。 那么经方好不好呢?当然好! 然而经方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经方好在方效而药简上。方
    小纸箱 7-8
  • 0
    黄色胸腔积水:其背后的医学意义与应对措施 胸腔积水,也称为胸腔积液,是胸腔内异常积聚的液体。正常情况下,胸腔内存在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但当液体量增多时,便形成了胸腔积液。而当这种积液呈现黄色时,往往预示着特定的医学状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黄色胸腔积水的成因 炎症反应:黄色胸腔积水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炎症反应。胸膜炎、心包炎等炎症性疾病会导致胸膜或心包膜的炎症,进而引起组织损伤和渗出,形成积液。这种积
  • 12
    有会治疗的吗?上图片总下架
  • 2
    要简单判断自己是胖还是腹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评估,但请注意,这些方法并非绝对准确,最终确诊仍需依赖专业医疗检查。 一、观察症状 体重变化:肥胖通常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体重逐渐增加;而腹水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腹部膨胀,体重也可能迅速增加,但这更多是由于体内液体潴留而非脂肪堆积。 身体其他部位的改变:肥胖时,全身各部位(如四肢、面部等)通常都会有脂肪堆积;而腹水则主要表现为腹部膨胀,其他
  • 10
    十八反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的附录三“诸药制使”该文之上,它总共说了十八种反药,六十种畏药。本经共有三个附录,这个诸药制使的附录排在最后面,其前面的二个了附录是本草经佚文、吴氏本草十二条。 吴氏本草即吴普本草,吴普是张仲景之后的人,相传为张仲景之徒弟,而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初年前后,在张仲景出生前的一百多年。所以从这三个附录排列来看,这个诸药制使的附录应在吴普之后,也就是魏晋之后的年份写的。所以是
  • 75
    母亲胰腺癌,在山东济南中医药大学,抓的中药,吃了半年,还是转移到肝上,如今不能吃饭,疼痛难忍,为子不能让母亲遭罪,各地寻医无果,特来此处,望各位先生,告明方向,必有重谢,望各位先生指条明路,万分感谢
    粥米粒 7-8
  • 39
    不然事故频发,迟早报废,实实在在,肾亏虚,腰酸腰痛,尿频尿急尿不尽,时间短,疲软乏力,无神,喝完就好,不复发#肾虚#
  • 8
    1、如果《伤寒论》背后的理论被日本、韩国这类找到,它们是否会和你们继续讨论“各家学说”“没有必要”“海纳百川”“大可不必”“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等等这堆垃圾? 2、如果《伤寒论》背后的理论被日本、韩国这类找到,然后回头给你们定个“标准”“规矩”“教材”条条框框,然后指着鼻子通知你们那些个国医、大医、名医以及各门各派的祖师爷都错了、大错特错了,你们是否还有继续学习、探究、讨论《
  • 0
    党参 20g 、当归 18g 、白术 15g 、干姜 12g 、炙甘草 9g 、柴胡 12g 、桃仁 12g 、红花 9g
  • 7
    作为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重在对医理的阐述,《伤寒杂病论》则重在方剂的应用。这就使《黄帝内经》给人一种脱离临床的、充满玄奥枯燥的理论的感觉。而《伤寒杂病论》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只罗列方证,绝口不提组方原理,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脉证,和有了这脉证后为什么要用此方。也就是说,《伤寒杂病论》完全抛开了医理,这就使后人形成死背经方的习惯,以方套证,而慢慢忽视了医理。 可以说,《伤寒杂病论》的问世,造成了“
  • 40
    这类人往往认为阳和气都是病证一体的,见苔白就说阳虚。不管患者寒热 我的医理,气是元气本体,有气才能化阳。气虚多内因引起,气虚常见多兼阳虚阴虚血虚证。气虚病情缓慢,阳虚病证多急,危证。 凡患者苔嫩白,夏日多汗,虚热为主,多因汗多伤阴,气不足阳也不足。所以凡患者夏季多汗虚热,汗多又怕冷,夏天皮肤汗多冰凉,这是气虚兼阴虚阳虚证。 人参,麦冬,玉竹,熟地,五味子,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红枣。 这个方剂是生
  • 5
    许多反中医者拿胡适曾说过:“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的话来证明中医是不科学的依据。胡适说这话的背景是他自己患的糖尿病被陆仲安治愈后说的话。应该说这句话并不能够证明中医不科学。为什么呢?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第一、许多人都误认为名人话语就一定是正确的,其实不然,因为,流芳千古的是名人,遗臭万年的也是名人。苏妲己、赵高、董卓、秦桧、汪精卫不都是名人吗?他们的观点难道都是正确的吗?
  • 4
    脾胃奇差,一吃错东西就感冒,饭菜都要打成泥,大米玉米都不能吃,感冒后就胳膊腿僵直,胳膊打哆嗦,有时候还会嘴唇发紫,
  • 24
    为什么总是有人背后搞我?有本事凭技术啊,是我技术太优秀了,别人看不惯是怎么的?纳闷了就……技术好,这也是一种罪嘛,我不这样认为,因为这是历尽千辛万苦的沉积,自己没这个本事,只能说明自己付出的不够诋毁。耍阴招提升不了自己的技术,只有自己的背后付出才能功到自然成,我没对任何人使过阴招,也没背后搞过谁,我只是评论,我惹着谁了,如果你认为我妨碍着你了,那你就去背后努力吧,别总是背后使阴招,背后搞人
    澄清之 7-6
  • 6
    原文。伤寒解后,虚嬴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竹叶二把,石膏 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梗米半升。 这个方我用过,自己试的,那时是为了对比学习和白虎汤的区别试的,并没有特别关注原文,而是主要看别人替会说治温病之类的。 当时我试的结果是,这个方去热效果很明显,清清凉凉的,甚至感觉比白虎汤都凉。 今天又重新看了一下原文,还有大冢敬节的解释,发现自己没有领悟到这个方的仲景原意。 下面
  • 1
    三阴三阳是12经脉发生疾病,疾病寒热的阴阳并不是整体的阴阳。人体的阴阳,肌肤体表这是阳气所在,体内五脏阴气所在。体内是阴气,体外是阳气。中医说的阴阳平和就是体内外阴阳两气 有些人学医几十年还是正规中医连中医说的阴阳是什么都一无所知,常把疾病寒热当成人体阴阳,真是可笑至极!真是庸医做中堂,猴子山中称大王
  • 9
    大家看看 有没有可推荐的中医,坐标辽宁 谢谢
  • 65
    不会脉诊的称不上中医,为什么呢?只会瞎碰运气,能算中医吗?就算偶尔治好了,也带点运气成份,下次碰到一样症状的可能就无效了。不精于脉诊的成不了高明的中医,为什么呢?病情是千变万化的,而且现代人的病是很复杂的,更有些被西医被庸医治坏的,不靠脉诊能分辨表里气血脏腑虚实吗?望闻问切,切居四诊之末,但不代表不重要。古有平脉辨症,以脉定生死。还有,舌诊不如脉诊,我不是说舌诊无用,只是说舌诊不如脉诊反应的全面。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论伤寒

目录: 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