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6
-
1
-
0
-
5
-
529每天一条科普知识,长期更新,欢迎转载。 原贴暂停更新,由本公管号重新开贴继续更新。
-
7
-
11
-
0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这是纪念百花的生日。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临春度寒气,随风过江南。 花神众芳首,山暖百花来。 一年之景,春在百花日
-
281每天一条科普知识,长期更新,欢迎转载。
-
33
-
16
-
0今年的3月5日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元宵节,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作为汉族同胞,我们希望能继续世代相沿我们的文化,能为华夏五千文明骄傲。 我们常以华夏儿女自称,可是大家知道华夏一词怎么来的呢?古人云:“中
-
11L空白
-
131L祭度娘
-
3时间已定2014年11月1日-2日,浙江西塘,穿汉服免西塘门票。志愿者报名已经开启,详情http://www.sjhfj.com/show-15-480-1.html,或者汉服文化周官网微博
-
6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
-
132014年5月2日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周制集体汉婚活动报道帖
-
9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风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
-
182014年2月9日,农历甲午年正月初十,宜宾同袍在宜宾市南溪区古街进行了元宵节活动。
-
11
-
18迟来的报道,请原谅,最近有点忙。 2014年1月18日,同袍齐聚莱茵河畔,开展了一场“古风延续,春联送暖”的活动,邀请市民参与,并免费赠送春联。
-
17
-
2一楼给百度
-
7癸巳十月廿九,有乡人笄礼,文若受请,备以行。日出初,天色未明,风霜渐起,交通无行,若行步十里,入站以备乘车。适时未至所预之期,待半盏,无闻车鸣也,若即问道度娘,其答曰:“初乘必今时也!”不其然,目极之处,有一车乘,将会于人,即以欣之若狂。若使行囊将负,挥手于百步之外。车近而止,若视其前,竟非所候这车!徒呼奈何!未及时,其后灯影将出,“此之必我待也”!然车渐止,观之亦非所待也!车人问之:“将不行乎?
-
2九月廿二,其时周六。天有朦胧,本欲长酣。奈何无可,不得酣时。因之所欲之事,生平之始,作此文,以寄之。 今日辰时,吾以熟睡,同舍之众亦然。当此之时,文若会梦,正欲良时。忽闻一声惊雷,渐远渐近,恍若隔世,梦醒。乃知,其声若雷,甚是刺耳,源起榻下,出于舍友。舍友酣时,咽喉不畅,气道若塞,呼之不得出,是以鼾声。若之其理,不予多思。本应起而施止,实非我之好矣。既未使止,可使勿入。塞耳可使无声,然此不适我也,
-
3自行车者,人之力械也。其下两轮,长且五尺,可至一人,不须推挽,能自行。行时,以足踏轴,则复行如初。今人之至者,一日之行,虽千里不足道。今之故事,缘起此物,徒增笑尔。 话起当年,南川有贤,其名文若。文若者,叙府人也。尚幼之年,即显才名。惜少多疾病。戊寅夏至,行年六岁。初得乘车,前不曾有触。时天泽烈日,众人入乡,有车一辆,若父置其于后,长执于前。始行,不至半倾,即以哭,其声震天。众人皆惊,不知何患。观
-
14癸巳年夏,三月廿七。时值周一,二班诸杰齐聚一堂,同修一课。酉时二刻,夫子言毕。课止,众皆喜,寻散。班首忽止,历声道:“酉时四刻,众皆集于校场操练行伍,不得有误!违令者严惩不怠!”众皆叹首,碎碎而念。言罢,时狂风忽起,暴雨骤至。众皆立喜,齐声道:“天命所定,今日无事可为!”班首乃止。 不时,众出所室,齐堵于口。雨汛,无以出。吾即观之:先预者,持伞而出;恃衣者,晤首徐行。离口者寡,从余者众。再观此天,
-
8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是汉民族传
-
14本贴主要有两个个目的,扫盲对“民国都没有复兴汉服,你们复兴个什么劲”之类的言论。扫盲“汉服是某某人推行的,某某人对汉服有巨大贡献,我们应该跟随某某人……”之类不仅历史小白,还带着ZZ目的,别有用心绑架汉服运动的言论。以及以前有同袍写过一篇《试论清末民初汉装复兴的际遇》http://tieba.baidu.com/f?kz=52423925,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全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引用,而且回复跟帖补充的图片失效,看者很少,于是放在吧里六年了,依然
-
14之前贴吧应该是有一段礼仪教程的,但是貌似时间太久远了······最近老板娘总被说发水帖(本来就是水神好不),所以老板娘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咦?貌似哪里不对?00)所以就拍了这么一套超级低级的礼仪教程,因为时间原因只拍了最基础的,日后有时间再拍完全版吧~ 摄影:牧羊人 演示:老板娘魏大叔
-
5在现今汉服系统中,通常我们将一类衣袴分置的短衣称作“裋褐”,但是我认为这种命名有所不妥。 首先我们先来简要考察一下文献中出现的“裋褐” 1.夫寒者利裋褐。——《史记·秦始皇本纪》 2.朕衣则裋褐。——《列子·力命》 3.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过秦论》 4.家赀不满万贯,妻子糠豆不赡,短褐不完。——《汉书·贡禹传》 “裋褐”在古人的注解中有多个版本,但总体而言,说的是一种粗布短衣,这是没有问题的。“裋褐”亦可
-
161L!!!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