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
-
946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传习录》是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中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
-
17我认为历史唯物辩证法与心外无物是相似的,当然有人说心学是属于唯心论,而唯心论一直被唯物主义所排挤,认为唯心就是偏离实际,唯物辩证法注重实在的
-
7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除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王阳明 阳明先生对于自己在百
-
23旨在促进交流 共同进步
-
0必有事焉就是何思何虑,它对应与戒慎恐惧,此为致知之第一道防线;然而功夫本来就有难处,所以出入也在所难免,这就要能够立刻发现发现并立即改正,这
-
5求发送电子版,先行谢过gafyjin@163.com
-
17欢迎大家来到心学书院,也希望各位朋友关注我们的书院。如果来到的朋友没有时间到群里聊天交流,想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请留下邮箱。我们的力量虽然微弱,但愿意为弘扬国学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
29来问修证方法的人,又往往在「道问学」上没办法。学问都做不好,便奢想以「尊德性」自饰,天下哪有如此美事?缘斯种种,故皆默尔。——摘自龚鹏程《儒
-
7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此,工夫方可日进!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阳明先生说“迁善改过,可入精微”,精微二字,诸位同学如何看?
-
1如果大家准备买《传习录》的话,我向大家推荐邓艾民先生的《传习录注疏》,切实体悟践履,工夫日进,此心自能洒洒!
-
3略微引用一段,请大家品评,自可见阳明先生自信与风骨: 许函谷与阳明在同年中最厚,别久再会,函谷举旧学相证,阳明不语,但微笑曰:我辈此时,只说自
-
3总说存天理,去人欲,去私欲,致良知,整天盯着好名,好利,好色这些欲望却忽略了口腹之欲。 前一段饿了回肚子,有点明白佛家的过午不食了,饿的时候
-
1水很净吧,所以事物能从水里反射事物让我们看到。同样若人的心也很“静”,就能把“道”和“理”反射给别人,若那个人心也是静的,就应该能看到吧。
-
9以手指月,然指非月,终究要摆脱指!读书求道,然书非道,终究要超越书!所以,这个摆脱指,超越书的过程是很难的,也是需要绝大之勇气与睿智的,因为
-
6阳明先生一直强调工夫落实在日常酬祚中,虽洒扫庭除也是致良知!这一段时间看了一点禅宗方面的书,里面谈到对境练心的事情! 我们平时以为开悟之后就
-
8《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为“住”,通俗点说就是停留!因为停留了,也就失去了心的灵性,也就不能如实反应外物! 禅宗一直说过去心不
-
0先格物致知,然后知行合一,最后致良知。就是先智慧生物思考物质的本质,然后掌握物质的发展规律,去践行,最后促进物质向良性方向发展。原来物质的规
-
0有些人认为“良知”是“理”,即我们世俗中所说的德,致良知就是分辨善与恶,从善去恶。其实不然,人生下来本就不知善恶,而“理”是对人加的条条框框
-
0心学应该集百家之长。老王的心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心学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那我们怎么与时俱进呢,就是要看清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性.掌握事物的
-
0知“道”就要“说”出来,对于普通人来说,语文水平并不高。对于心学的追随者来说,我们有义务把古人的“道”用现代人的白话文表达出来,才能促进心学
-
4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尤其是后一句,有甚深涵义在!我们一直提良知,但没有工夫支撑的良知对我们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事变来时,自然会乱
-
1如何去理解去私欲,存天理?
-
16在宁王谋划起兵之前,曾经拉拢阳明先生加入,阳明先生不动声色,派自己的爱徒冀元亨到宁王府做规劝工作。不料,在阳明先生平定宁王之乱后,被宵小之辈
-
7星爷的西游记昨晚重温一篇,终于看出点哲学问题了,有几句台词还是很不错的,一刀杀不是驱魔的真正理念,魔为什么成为魔,是人心被魔所侵。除掉魔性,
-
33昨天心学群中泰然兄和书卷兄两人讨论知行合一中的“行”字,出现了些许的分歧。恰好当时我不想看专业书,丢下书本后加入了讨论。我在其中穿插一个比较
-
12我没有尤孝老师那么好的文笔,只能简短截说了。本周话题想和大家讨论的问题是:生活中如何与小人相处?施与德还是施与惠?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
5陆九渊认为,人心虽然不过方寸之大,但心中之理发散开来却能充塞于整个宇宙,故万物万理,无非也就是心中之理。由于理和心都可以看做是天地的本性,故
-
4大家谈谈对心学的了解。 畅所欲言,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
12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并不是很好。简单的举下例子:做个小生意并没有赚到太多钱,但对亲朋谈起时往往会说自己赚了不少。还有,在某一件相对成功的事情上,
-
7不是人在做人是钱在做人,这个人和钱,钱与人是不是必须的知行合一,这个问题是谁主导谁呀。
-
4谁有这本书清发送到gafyjin@163.com 谢谢了
-
5做一件事只是因为它当如此做,不是因为赞誉或惩罚。一切纯粹自然,不杂他念!如此这般做下去,内心自然笃定,不为外在毁誉计较所左右,这正是大自由,
-
1
-
11《“谦逊之道”浅谈》 本意这第一篇文章是想用一个最近的生活实例下笔,但前天和淳安师妹简单谈到有关“谦逊”的内容。经过思索、审度,最终决定写下
-
1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六祖坛经(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
-
251、阳明题诗
-
4苏曼殊有诗云“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其实现在想来坚信良知的心学信徒不也是像一个托钵云游的僧人吗?在满天的乌云,私欲的纷杂中坚守
-
10关于知行合一思想,历来推崇者有之,批驳者亦不少。其实,批驳者不在乎两点,一是谬解何知行概念(阳明学的知行与普通字面上的不同),一是明白阳明学
-
16如今大家都再谈心学,再研究心学,可我有一疑问,就是心学这个学说是王守仁悟道之后便定义为“心学”,还是后世之人对此学的定义
-
8笃信心学者必定笃信此方寸不灭之丹心,万古不易之良知。故心学给人一种在天地之间孤绝独行的悲壮感!而他的教主就是这种悲壮感的化身,阳明先生犹如巨
-
6《传习录》。对于这本书,合理建议只有四个字:阅后即焚。前提是你看懂了。其实,大部分研究王阳明的专家学者都是反王阳明的。理解了这句话,就理解了
-
6曾文正公曾被誉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圣人,其实,坦白来讲,曾文正公谈不上是圣人,准确来说他应该是一位坚定的儒学信徒。曾文正公与阳明先生的差别不是
-
0阳明先生特别强调了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别,他呼吁我们要通过在自我心体之上的格物致知功夫,恢复我们原有的认知能力,体验到良知的妙用。只要是对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