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
4
-
2三宝是黑夜里的灯烛,苦海内的舟航,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不但能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并能获得许多现世的利益。以下综合经典所说,将皈依三宝的利益归纳为十点: 一、成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以宇宙间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 二、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皈依三宝,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三、庄严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
-
5
-
4佛陀和魔罗相遇。 魔罗对佛陀说:“我要摧毁你的教法”。 佛陀说:“你如何摧毁我的教法?我的庙宇已遍世界各地,披袈裟的弟子已像森林里的树木一样林立。” 魔罗说:“我将用两千五百年的时间把你的教和法摧毁,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穿上你的袈裟,进入你的庙宇,宣扬我的魔说,腐化你的僧徒。”你在的地方我就在,直到我的子孙遍地。”魔罗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佛陀回答说:“那你也奈何不了我,那时我真正的弟子将脱掉袈裟,穿起便
-
8
-
1死亡,在世人心中是可怕的,,是恐怖和阴森鬼魅的。人,之所以害怕死亡,除了留恋尘世外,还因为担心自己会下地狱、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苦刑。 那么,人死后真的会下地狱吗?如果不是,我们的灵魂又会去向何处呢? 佛教中把生命的轮回分为六道,分别是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人、阿修罗;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 人死后,决定你投胎转生的好坏、去往哪一道的既不是佛祖,也不是阎罗王,而是你自己的业力。业力又分为善
-
21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也许有人会误会我的意思说:“既然死亡很好,那么何不早一点死了,以求得解脱呢?”因此我只能抱持中道的立场,告诉大家:“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
-
12我问佛:为什么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 佛说:因为人生不只有快乐,还有悲伤。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须知,福兮祸依,得意不可张狂。你在笑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大,那样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
9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社会生活,有家庭生活,有道德生活,有情感生活,我们要让这一切生活的领域里都充满禅的精神、禅的喜悦。那么,修学生活禅有哪些要点呢?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
5佛教里讲到,“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何谓妄念?即虚妄的意念,也可指凡夫贪恋六尘境界的心。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载曰:“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凡种种不正当的念头,皆为妄念。比如看到别人穿金戴银,便想着自己也能如此;听到别人的歌声如此美妙,便希望自己的子女中也有能善歌者;等等。因为妄念的产生,导致我们难以安住于当下的工作之中;因为妄念的产生,
-
3释迦世尊曾说:“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因为执着,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诟病;因为执着,我们宁愿愚痴地活着,也不愿正视自己;因为执着,我们浪费了很多人生的机遇,等等。一切,皆是执着惹得祸。若能放下执着,我们就能放宽心量,不去斤斤计较,不去睚眦必报。 如何放下执着?就得明白“万法皆空”的道理,就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诸相不过是我们的心所呈
-
5作为七情六欲的人,为“贪嗔痴慢疑”这“五毒”所牵绊,使得烦恼无处不在。南朝梁武帝在《净业赋》中写道:“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坛经·般若品》载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大智度论》中这样定义“烦恼”:“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烦恼的种类有很多,包括我们自身的烦恼,如工作、生活、情感等;包括因外境产生的烦恼,如
-
4我们每天早晚礼佛,有很深的含意。一方面是运动,一方面也可以让你的身心很柔软。这也是一种动中禅的修法。你清醒明觉的觉察,你当下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它会让你的身心很柔软,能够培养出你感恩的心。有感恩的心,你的法喜就会一直的泉涌出来。现在大家就开始,选择适当的位置,用你原来的方式来礼佛。方式不拘,只要不互相冲突、干扰就好。位置如果不够宽大的话,可以移动。 礼佛不是一个形式,也不是做功课给佛陀看,所以不用急
-
3: 1、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二句真心话: 1、不要让外物奴役了你的心灵。 2、不要让金钱代替了亲情。 三句良心话: 1、好好地孝敬父母,因为他们才是你的佛。 2、好好地培养子女,因为他们才是你的希望。 3、好好地与人相处,因为你食人间烟火。 四句心里话: 1、活在当下便是禅,再苦再累也要笑一笑。 2、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看八九,常想一二。 3、常给心灵洗个澡,杂七杂八的灰尘都去掉。 4、学会简单生活,简单是一种平凡,但不平
-
79悉发菩提心 - 佛光山梵呗团
-
16糊涂不出风头,能避免站得高摔得疼。糊涂暗中助人,能在不知不觉中赚足人情。糊涂包容有雅量,达观生活多快乐。糊涂不耿耿于怀,隐忍以图将来。 糊涂的智慧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清楚。糊涂的人一般呐于言,不是不会说,防祸从口出。闲聊80%的话都是废话。即便这样,不知不觉中,加进了感情色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此始。有些人断章取义,把一些危言耸听的话到处传,让你百口莫辩。不如不去说,那样别人
-
12佛祖说:人生有八种苦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 第一苦:生 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生”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
-
16【心中有佛人自安】1、慈悲为本,为善心安。2、诸恶莫作,无恶心安。3、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4、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5、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6、超然洒脱,豁达心安。7、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8、常怀感恩情,心中自安乐。9、看透释然,自在心安。10、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
81、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2、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 者,不取正觉。 3、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 觉。 4、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 取正觉。 5、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 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6、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 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11一、人生在世,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孝养父母,为了娇妻爱子,为了亲朋好友,为了社会大众忙碌一生,等到老来病重,自知不起,于是衣衾棺椁,亲自料理,公私后事,皆作遗嘱。至于死后杳杳冥冥,灵魂往何处去,根本不去考虑,以为一死百了,却忘失了真正的自我,真是可哀可叹啊! 二、人在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股票存款,职级待遇,乃至日用家具,哪一样不是日夜挂怀、割舍不下。瓜果被摘,犹有怒心。借物不还,犹有
-
8为人的标准是五戒,杀盗淫妄酒,这是做人的标准,这五条做到了才称为一个人,我们哪个人做好了,哪个能称为是人呢,人的标准称为善人,杀我们没做到,有自杀,教他杀,随喜杀。有的人说现在我吃素了,吃素是戒杀的一个好方法,但吃素时还有个无记杀,无记杀是什么,走道在杀生,在我们脚下落下的同时都在杀生,初地果位的声闻,阿罗汉走道时是离地五寸,在虚空中行走,但我们人呢,直接就杀生无数,还有的人吃肉,吃肉也叫随喜杀,
-
12人生三界:忍界、持界、悟界 忍 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 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 学会忍,是人生的
-
12
-
64
-
7要改命,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行为。 福从哪里来?首先是从心上来的。只有慈悲柔软的心能纳一切福。要着意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对天地万物、一草一木、一切卑微弱小的生命,都要有深切的慈悲之心。慈悲柔和的心,让你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一切所需,不求自得。 所用之物,皆要珍惜,物尽其用,不要浪费。用任何东西,都要珍爱它,不要轻贱它。这就是惜福。惜福不只是省下那一点东西,也不是你买不起,而是一种生活态
-
9
-
5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在为一只蚂蚁引路。丹尼尔听了,忍俊不禁地笑道,一只蚂蚁需要你引什么路?小男孩认真地回答道,这只蚂蚁和同伴走散了,正惊慌失措地四处寻找它的同伴,我要把它引到它们的队伍中去,这样它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丹尼尔这才仔细地看到,原来小男
-
8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这个小和尚对自己的头脑、学问、智慧还算比较自信。聪明人当然愿意和聪明人交流,那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遇到学识浅薄、思维混乱、说话缠夹不清的师兄师弟,每每会气急败坏,大发脾气,常常把一句:“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猪脑袋啊”挂在嘴边。师父为此批评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认错误,但一遇到类似情况,仍然忍不住要发脾气。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经历让他改变了看法。
-
15【 为什么做善事身体好? 】 1、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宽容。人一宽容,气就不会郁滞;气不郁滞,血就通畅,所以,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是一味良药,你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也就敝开了自己的心灵,此时,愤怒、怨恨和恐惧就会悄悄溜走,你的内心没有了郁滞,气血也就通畅了。 2、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善良。人一善良,心就宁静。宁静之心能让我们的身体远离喜、怒、忧、思、悲、恐、惊。善心犹如春雨,默默地滋润身体,它能
-
9
-
14佛教有首偈语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主要说明什么呢? 有师兄弟二人一起修行,其中一人不看经文,不讲究智能,只是苦行修福报,死后投胎到皇宫做了大象,披金戴银,身挂璎珞。出身皇宫的大象,虽然高贵、威武,可惜投生畜生道,虽有福报,却没有智慧。 另外一个师弟,平日读经、研究,日后成就了阿罗汉果,但是却连吃饭都有困难,经常有一餐没一餐的。后来他想:「我是个阿罗汉,难道国
-
8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由以下三个原理可以证实: 1、万事万物皆是缘聚缘散 万事万物既然都是宇宙真空本性中变现出来的,因此,它本无自性,因缘而生,缘散而灭。例如:种子,只是人给它定的假名而已,只有能发芽生长的,才能称其为种子。但它自己是不会发芽的,要想发芽,必须有土壤(地)、水、温度(火)、空气(风)以及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缘。没有这些因缘的聚合,它不会发芽,也就不能称其为种子。因此,种子只是一
-
9人生在世,所求各有不同。有的沉迷于追名夺利,有的热衷于情欲欢场,有的则醉心于清幽山林。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不同的梦想与追求。而不同的追求,又会呈现出不同的心态。 人之所以有不同的生活准则,有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都有一颗“自在”的心。这种“自在”之心,就是他对人生的看法、追求与思考。当一个人的心总往渴望的方向与目标靠近的时候,他的这颗“心”,也就开始不那么“自在”
-
4做人要心胸宽广,有多大的心量就有多大的福报,你的心能够装得下多少,你就会得到多少。对于世间人来说,你的心能够容纳多少,在世间的生活就会有多大的富足、幸福。学佛人追求的是出世间的成就,心量有多大,慈悲有多大,智慧就会有多大。 我们的心要装下什么?一是要装下自己,对自己慈悲;二是要装下人生当中发生的任何境遇,荣辱不惊;三是要装下别人,对别人慈悲。 为什么说首先要装下自己呢?因为我们都非常爱惜自己
-
7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 “不,不能喝。” 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 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 佛命他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