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宗镜录是禅宗发达到极点后──禅宗发达到最后成笠之法眼宗,已渐与贤首宗的顿圆教接近──应运而生的一位延寿禅师,
-
14这是显然的,因为《阿弥陀经》当机众是善男子善女人,并不是所有人……
-
0念佛法门是佛法中最根本法门 佛法的根本道理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最简单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就是彻见自己本有的清净自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性;彻悟自己本有的清净智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慧;彻证自己本有的清净功德,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德。下化众生,就是发愿度一切众生尽皆成佛,而自己亦不执著度生之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切诸佛成佛的本因、出世的本怀,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归宿
-
0念佛法门是最根本法门 佛法的根本道理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最简单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就是彻见自己本有的清净自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性;彻悟自己本有的清净智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慧;彻证自己本有的清净功德,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德。下化众生,就是发愿度一切众生尽皆成佛,而自己亦不执著度生之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切诸佛成佛的本因、出世的本怀,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归宿。而念
-
0佛像指引归净土 悟真寺释惠镜,平素修苦行,欣慕净土,自己造了释迦、弥陀两尊佛像,供养礼拜。他六十七岁那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梦见一位金身和尚问他说:“你想去净土见佛吗?”他回答说:“很想见。”和尚给他一只钵,只见钵里面广阔庄严,黄金为地,宫殿楼阁,重重无尽,菩萨海会围绕着正在说法的世尊。他忽然觉得和尚在前面领路,自己跟在后面,渐渐走到世尊面前,和尚不见了,他便合掌站立。世尊对他说:“你认识带你来
-
12有人问我往生必须发菩提心和一向专念,临终十念没有发菩提心呢?
-
37寿命百年如晓露,君须悟,一般生死无穷富。
-
4《编阅附言》 关于中帼佛殿前所供韦驮天神,经过如上之讨究,其瑱相已可大明矣。
-
3太虚大师全辑·文丛
-
3太虚大师《幻住室随笔》——史称梁武帝生有异姿,孩时能离地而步,神光奕奕,一望便知其为非常人。
-
4太虚大师《幻住室随笔》——中峰明本禅师,妙悟心宗,辩才天擅,博通群学
-
3出自《幻住室随笔》——或阅弘明集,至南朝宋文帝与侍中何尚之,赞扬佛教之美,极尽玄致。
-
8印祖曾开示“心净则能生净土。是以念佛之人, 必须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
2随高随下随时过,或短或长莫怨牵
-
4节录自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
2常亲近善知识,与诸佛菩萨同共止住……
-
9出自《谷响集》(念观音,就是念佛啊……;正是念观音见观音而着魔者)
-
4《编阅附言》 禅宗与密宗(谈玄)
-
3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人丗间最大的孝莫过于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极楽丗界。我们供氧父母再多的金银珠宝,华屋大厦,都带不走,再多的承欢膝下,嘘寒问暖都只是短暂虚假的,唯有劝父母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才是真孝,真正让父母得到利益,愿天下有心的子女们,勉力于此!
-
9五逆正是定业啊,且结罪极重,若依照小乘琺,根本就不通忏悔,定业是决定受报的。那么《观经》下三品,包括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又是如何念佛忏罪往生的呢?
-
10但必须专精,必须严持五戒,发瑱实菩提心……。 往生传记,从古自今,这样的例子很多。近代著名的往生个案中,有不少就是二三年就成就了。有些就是舍寿往生。
-
11可能造成往生障碍,尤其障临终正念,这个最严重,也最关键……
-
3佛家说求福慧在佛门中求,其实并不是到庙里烧香拜佛……
-
3佛法中之空不等于无,空不是断灭,不是没有……
-
6《太虚大师幻住室随笔》黄檗禅师开示几则
-
9临终有瑞相能否就表示解脱了吗?圣严师开示选录
-
5《太虚大师幻住室随笔》黄檗禅师开示几则
-
3《太虚大师幻住室随笔》黄檗禅师开示几则
-
2彿经的用途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知见与佛的知见是否相符?
-
2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
8罪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三恶道相对于三善道而言,可言有罪;那么三善道,相对于四圣法界而言,是否也是有罪的呢?
-
9宝静师《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节录(注:念佛人临终见佛,其实是观想见佛,见佛原理同于十六观)
-
4佛敎宔张不食肉之辞,散见大藏经论,不胜枚举,今姑引大乘楞伽经伽陀为证:
-
2况复澄空月正圆,心水澄清月自映
-
3赵朴初居士答:释迦牟尼成佛处,自古称为菩提场或菩提伽耶,那里的毕钵罗树,因为佛坐在树下成道的缘故,得到了菩提树之名。
-
3二由一有一莫守,非一非二非三四
-
3荀子所说的人性恶,系指人类所常有的动物性而言。(太虚大师《真现实论宗依论》节选)
-
2富贵欲求求不得,纵然求得待如何,
-
8彻悟祖师开示精华选录,出自《修行精华》 (注:原书中只截取了标题这一句而已。彻祖其它开示,本帖并未选录)
-
3菩提心者即愿做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极乐净土心……
-
21《佛说阿弥陀经疏》大正藏 No. 1759 新罗 元晓述1卷
-
6当然有啊!引用《占察经》对至心能否得善相的解释——
-
10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
10不发菩提心,弥陀念破猴卝咙,又有多大用处?(雪庐老人)
-
5其师其徒,当永堕阿鼻地狱,经佛刹微尘数劫,常受极苦,末由出离。(印光大师开示选录)
-
8这正诠释了名字位念佛人临终也能修出定善的理论依据!只要入得宝冥三昧,理论极值,甚至可以念至无生忍,即理一心不乱的程度!就算五逆极重罪,此时至心十念亦能忏净,这是何等殊胜啊!
-
10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者,即前六品念佛人,皆是生前已经至少修至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这就是最浅念佛三昧……
-
9五逆重罪之人,临终至心十念往生,可达理一心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