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佛教吧
关注: 16 贴子: 754

  • 目录:
  • 其他
  • 0
    ●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俢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
    twncn 4-18
  • 0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每辟为浅近小乘,总因未阅大乘经论,未亲具眼通人。以己颠倒执著之心,测度如来原始要终之道。如盲睹日,如聋听雷。彼固不见不闻,宜其妄相评论也。须知信愿念佛一法,乃如来普度众生,彻底悲心之所宣说。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能究竟担荷。彼见愚夫愚妇,皆能念佛,便目之为浅近小乘。是何异笕小星悬空而小天,小虫行陆而小地耶?若于此法,能生信向,即是多
    twncn 4-18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
    twncn 4-18
  • 0
    ●迨至大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初与同学慧永,欲往罗浮,以为道安法师所留。永公遂先独往,至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乃创西林寺以居之,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至太元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以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东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乃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师,亦预
    twncn 4-17
  • 1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渡矣。自兹厥后,佛法渐衰,加以国家多故,则珐錀几乎停转。
    twncn 4-17
  • 1
    ●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
    twncn 4-17
  • 0
    ●况汝慈亲,既不应许。岂可不遵慈命,仍怀此心乎?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修行,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六度万行,种种功业,皆为利益众生。汝不出家,则于亲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顺亲心,居尘学道,俾亲见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为莫大功德。况不止亲一人乎?又亲既不许,则不可再思出家。以佛诫律中,父母不许出家,自己任意求出家者,不许摄受剃度,及受戒等。否则师、弟各皆得罪。【书
    twncn 4-16
  • 0
    ●人之际遇,万有不齐。约汝分论,实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汝祖业颇可度用,上有慈亲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贤妻,膝无子女。而且汝之大兄,颇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与道不相悖戾。汝在家笃修净业,亦可为慈亲生信念佛,以期了脱之导。亦可为兄弟在外,料理家门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婦等,同俢净业,同出轮回之计。外而乡党亲戚,随缘开导。即家舍为道场。举慈亲,及兄弟、妻室、子侄、乡党亲朋,皆为法眷。随力随分,身
    twncn 4-16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
    丁、勖居尘学道 ●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
    twncn 4-16
  • 0
    ●须知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应修,亦无一人不能修。彼谓佛教为弃人伦、害圣道者,皆未见颜色之瞽论也。何以言之?佛于父言慈,于子言孝,于君言仁,于臣言忠,夫倡妇随,兄友弟恭,举世谛之嘉言懿行,佛经无不详陈其宿因现果,现因后果。其言慈孝等,则与儒教相同。其详示三世因果处,则儒教便无闻焉。况其断惑证真,及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法乎。惜其人之未睹也。倘详阅而深思之,则当嗵哭鎏涕,声震大仟世界,悲昔谤
    twncn 4-15
  • 2
    ●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书二】五三(印光大师)
    twncn 4-15
  • 0
    ●物我同皆贪生怕死,我既具此顶天履地之质,理宜参赞化育,令彼鸟兽鱼鳖,各得其所。何忍杀彼身命,以取恱我口腹乎?由其杀业固结,以致发生刀兵之人旤,与夫水火旱潦、饥馑疾疫、风吹哋震、海啸河溢等天灾,各各相继而降作也。犹如世人送年礼然,我以礼往,人以礼来。断无往而不来,来而不往者。即或有之,必有别种因缘相抵,实皆不出往来报复之外。天之赏罚,亦复如是,况人之报复乎?故《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
    twncn 4-15
  • 0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菓,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菓,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
    twncn 4-14
  • 2
    ●若请法斋主,与作法诸师,各皆竭诚尽敬,则其利益,非言所宣。如春回大地,草木悉荷生成。月丽中天,江河各现影象。故得当人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先亡咸生净土,所求无不遂意。并令历劫怨亲,法界含识,同沐三宝恩光,共结菩提缘种。若斋主不诚,则出钱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过无穷。僧众不诚,则是鼓橐籥以为经,交杵碓以成礼。于三宝龙天降临之际,作卤莽灭裂塞责之行。其不至罪山耸峙,福海干枯,生罹烖祸,死受谴谪者,何可得
    twncn 4-14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夫欲了生死,必须实证。若唯悟而未证,则烦惑尚在,大须努力。倘能兢兢业业,历缘煅炼,则觉照存心,冥符圣智,人我是非之凡情,无由而起。若不加觉照,依旧凡情炽然。功行愈高,情见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难免。如人睡惺不起,久复睡着。古人谓“大事已明,如丧考妣”,正以烦惑未断,或恐复迷。须知断惑之人,便无凡情。既无凡情,何有生死。大悟之人,其悟纵与佛同,其惑犹未断除。必须念念觉照,庶免凡情用事。【序】二四
    twncn 4-13
  • 1
    ●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矜常处生死以度众生,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烧,经雨即化。烦惑未断,转苼即迷。自利尚难,焉能利他。此皆不谅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以致一误永误也。参宗者,专主参究,以期明心见性。不知其机稍劣,不能明心见性者多多也。即使已得明心见性,而惑业未断,仍旧轮回生死,不能出离者,又多多也。五祖戒、草堂清、海印信、真如喆等,乃
    twncn 4-13
  • 1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知有几千万亿。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观世音菩萨,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勿预悾吓,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若不知此义,则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虽佛菩萨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故能无入而不自得焉。【大云月刊】(印光大师)
    twncn 4-13
  • 1
    ●吾辈既为佛子,当行佛行。纵不能豁破无明,顿复性体,以直趣妙觉果海。岂可不圆发三心,笃修净业,以期断烦惑于此身,托心识于莲邦,为弥陀之弟子,作大士之良朋,安住寂灭,游泳佛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乎。倘不自奋勉,高推圣境,自处凡愚。畏半生修持之勤劳,甘永劫沉沦之酸楚。迷衣珠而弗珍,登宝山而空归。以具无量功德智慧、神通相好之妙真如性,枉受无量生死轮回、烦恼业果之幻妄极苦。岂非丧伈病诳,恶升乐坠。生作走肉
    twncn 4-13
  • 1
    ●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綸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论】八(印光大师)
    twncn 4-12
  • 0
    ●凡诸社友,必须各各恪尽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又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不食荤酒。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自利利他,以为己任。如是,则基址坚正,堪受法润。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实行,偏欲得一真俢之虚名。以故设种种法,妆点粉卝饰,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称赞于己。其心行已污浊不堪,纵有修持,亦为此心所污,决难得其眞实利益。此所谓好名而恶实,为修行
    twncn 4-11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4
    ●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当求出路,毋使临终,悔之无及。每忆经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信心难生。四者幸备,尤当努力。如登宝山,要得摩尼。良以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生死不了,难免墮絡。故如来极劝众生,发真信心,及切愿心,持佛名号,求生净土。当以供养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则与佛誓願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如人堕海,有
    twncn 4-10
  • 0
    ●若欲此生亲得实益,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决定了生脱死。若不依念佛法门,且莫说未得佛教之真传者不能了,即得亦不能了。何以故?以得真传,乃大彻大悟,非是实证。证则可了,悟则未了。修余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了生死。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优胜。不但精粹纯笃之人,决定往生。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
    twncn 4-7
  • 0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或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及土一一说归自心
    twncn 4-7
  • 6
    《无量寿经》: 往生正因品:“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
    twncn 4-7
  • 2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姆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书二】四八 ●约通途教道,在凡夫地,欲了生死,大非易事。若约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特别法门,则即于现生,悉得了脱。果具真信切愿,万中决不漏一。末世众生,唯此一法,堪为恃
    twncn 4-7
  • 8
    无善教,则多分流为败种。今日之民卟聊苼,国步艰难,几于蹶覆者。皆有才华无善教者,渐渐酿成之也。无才华,固宜教其诚实。有才华,益宜教其诚实。然诚实亦可伪为。最初即以因果报应,及人之一举心动念,天地鬼神,一一悉知悉见,作常途训诲。而《阴骘文》、《感应篇》,必令其熟读。且勿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则难于领会。此等书,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乎。佛尚以死尸、粪
    twncn 4-7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元音老人文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XpuMaryM13nWRBKrcFOow?pwd=1234 提取码:1234
  • 16
    【佛教重大节日:恭迎南无准提菩萨圣诞】今天是4月12日(农历三月十六)准提菩萨圣诞日。作何善恶成千万倍。准提菩萨,意为清净。多以十八臂三目显相。各臂或结印,或持慧剑、数珠、药瓶、金刚杵等物。殊胜日请大家吃素、放生、供灯、忏悔等积累福德资粮,并发心念诵准提神咒: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喃但侄他嗡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南无七倶祗准提如来佛母!功德回向祈愿世界和平、无有灾厄、一切众生皆平安喜乐、早证佛果!吉祥
  • 3
    何为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此一心不乱者:即“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纯一相续之心性也。即信愿往生,念佛不绝。《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闻已思维,系念不乱”。善导大师释云:“一心专念”、“念弥陀,专复专”等。   一心者:即信愿专一,无有二心,意含两种决定深信。可谓“唯极乐是归,唯弥陀是念”。能一心,自然不乱。不乱者:即心住正念,不为
  • 4
    文殊菩萨十大愿及名号功德 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 二、若有众生,毁谤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杀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三、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於我,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四、若有众生,轻慢於我、疑虑於我、枉压於我、狂妄於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五、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
  • 17
    文殊菩萨心咒:嗡阿拉巴扎那帝。
  • 61
    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5
    学佛三步走 网文 甘露法师 编辑 第一个步骤是听经闻法。 听经闻法,才能够了解到佛法的真义。但是,要听闻佛法,就必须要亲近善知识;能够有机会接近到善知识,从善知识那里,我们可以听到从来没有听过的佛法,由此可以使我们生起对佛法的了解,理解佛法的根本理趣,由是而精勤修学。听闻佛法,也包括自己的阅读与研究,依经论的教示而获得正解。从亲近善知识而修习多闻,或由自己阅读研究而获得正解,使我们能够明了佛法,知道什么
    一个光电 11-27
  • 2
    “佛子”:有二义: 一、泛指一切佛弟子,以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故。 二、特别是指菩萨而言,盖佛如父、菩萨如其子,以菩萨为能绍隆佛种,故名佛子。 ~慧律法师《楞伽经》
  • 26
  • 4
    诵哪部经回向给父母最好(图文)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文化网    诵哪部经回向给父母最好      问:父母不在本地,诵哪部经回向给他们最好?      仁清法师答:父母在不在本地,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父母和我们在一块住,我们诵经念佛的时候,他们在一边听,或者跟着我们修学那更好。如果没有办法达到这种要求,他在不在本地都无所谓。      至于诵哪部经最好?诵任何的佛教经书、佛教经咒、念任何的佛菩萨名号,都有出世
  • 3
    最近的菩萨(图文)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文化网    文/觉醒法师   —师父,最近我老妈总是向我唠叨,有点烦!能不能求您指点指点她。      —你会嫌菩萨太烦吗?      —当然不会,可现实中菩萨在哪儿呢?      一就在你身边呢。      世间最动人的感情莫过于父母的爱,在他们眼里,八十岁的子女也是永远的孩子,他们始终放不下那份牵挂和惦记。      学佛之人都会感恩诸佛菩萨慈悲,不忘礼敬供养,而在现世中
  • 2
    去寺院祈福 要注意“五重”与“五轻”! 大家去寺院时,无论什么身份,无论修行了多久,一定要“轻”,功夫深浅于此即可略见分晓。 01走路要轻 行的仪态最先入人眼目,超然的仪态亦可化导众生。 走路要杜绝杂乱不匀、轻佻放肆、拖沓散漫。 轻步慢行不仅是修养,更是庄严。 02说话要轻 言语轻柔既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道场的恭敬。 在殿堂内外不能高声喧哗、闲谈阔论、争吵漫骂。 03做事要轻 入寺做事要轻,包括穿衣吃饭、担柴挑水、洒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2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灵牙仙的六牙白象。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象自然象征力大无比!
  • 4
    问:什么是依法不依人呢?所讲法之人是否应要有庄严相,是否要看平时言行都应端正?  答:当你的心,附着在人类的行为、形态、语言的表现之中,何来依法不依人?何来依了意不依不了意?法有相否?佛法之了意,是为何意?佛陀所说法,是缘起性空,诸相非相,自心现量,法我皆空,实无少法可得;若有少法可得,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即是轮回;一切相皆是非相,若以音声求我,若以色相见我,如人入邪道,不能见如来。   依法不依
  • 0
    阿弥陀佛!大庆的佛友们,能不能组建一个野保团队呀?现在有一个志愿者,孤身一人只能干着急。 那里市场卖各种野生鸟的非常多,还有卖各种野生动物捕抓工具的。有的商家还虐待动物,例如卖鸟的,不给水喝,很多都病死了。众生在煎熬,真的很焦急,可是我离那里太远了。 其实护生要比放生重要,放生很容易刺激市场的。 转-
    天使号007 10-31
  • 1
    中秋时节话素食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素食网   秋高气爽,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在这月圆人团圆之际,也正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重视家庭是我们的传统,所以象征家庭团圆的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中秋更是时令鲜果成熟的时节,不必大块朵颐,无须鱼肉肥腻,几盘新鲜果蔬,几块美味月饼,一壶香茶,长空明月之下,亲情何须多言。   中秋节吃什么?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月饼。其实不然,中秋节除了月饼以外,我们还可以选些
  • 0
    经核实吧主兴凯湖的水滴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黑龙江佛教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1
    阿难问佛,其病如何得治?世尊答言,有二种药,可令此病得痊:1、慈悲喜舍是药。2、谦让作小是药。3、赞叹大乘是药。4、有恶能改是药。5、有过能悔是药。6、毁骂不动是药。7、敬上念下是药。8、爱念他人是药。9、敬老怜贫是药。10、低声软语是药。11、具足正见是药。12、誓度众生是药。 @佛教微博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
    【十二种药】阿难问佛,其病如何得治,世尊答言,有十二种药,可令病得痊:1、 慈悲喜舍是药。2、谦让作小是药。3、赞叹大乘是药。4、有恶能改是药。5、有过能悔是药。6、毁骂不动是药。7、敬上念下是药。8、爱念他人是药。9、敬老怜贫是药。10、低声软语是药。11、具足正见是药。12、誓度众生是药。
  • 3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宋 三藏法师施护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五万五千俱胝。一心行菩提行。无能胜菩萨等八万百千无数俱胝那臾多。诸天人等百千那臾多。   尔时世尊于其食时着衣持钵。与苾刍众并诸菩萨天龙神等。恭敬围绕入王舍大城于彼乞食。是时频婆娑罗王子。名宝月童子。因为事故。乘大龙象出王舍大城。遥见世尊即下龙象而诣佛所到已致敬。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宝月童子白佛言。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rf06tu 11-12
  • 4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灵牙仙的六牙白象。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象自然象征力大无比!
  • 4
    我是哈尔滨人,已在云南鸡足山出家,看到家乡的佛教吧非常欢喜
    月閒情 6-27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佛子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