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中国·安仁第二届“国桢杯”米塑大赛在安仁周国桢陶艺馆举行,吸引上1000名群众前来观看。
“米塑”,俗称“琢鸡婆糕”,是安仁百姓为纪念炎帝而衍生出来的独特民俗,在当地已流传几千年。每逢元宵节,安仁百姓便将上等早稻米经特殊加工制成粉胚,然后捏塑成各种动、植物模样,再用中草药制成的颜料点缀,蒸熟制成“米塑”。安仁“米塑”也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被称为“指尖上的舞蹈”。
为了传承并发扬这一民俗文化,从去年开始,安仁县在陶艺大师周国桢教授大力支持下,每年举办一次米塑大赛。在这届比赛中,通过对参赛选手的作品进行海选后,有11名选手进入2月16日举行的现场制作决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仅7岁。
这天上午10时,现场制作决赛开始,现场顿时热闹起来。搓、揉、捏……选手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力争夺魁。“加油,快呵!”个头刚过桌子的7岁选手刘昌涛身旁围满了人,面对周围的呐喊助威,他不慌不忙用手捏着米粉,几分钟便捏出了一只白色小狗,狗的口中还咬着一根骨头,童趣十足。
“这几只兔子做得好,真像!”选手何六生的作品一出来,便赢得观众称赞。其作品名为“玉兔迎春”,4只白色兔子手中分别抱着“送福给您”4个字,形态活泼可爱。
不一会儿,选手们的桌子上便出现了一幅幅用米粉捏出并涂上颜料的作品,有憨态可掬的12生肖,还有艳丽夺目的花篮、活蹦乱跳的金鱼等等,看得人们眼花缭乱。
“这个比赛搞的好,既可以提高技艺,还可以让后代留住传统。”当地民间艺人陈赞文告诉记者,他研究“米塑”已有多年,这几年多亏了县里苦心引导,目前已有人尝试把“米塑”当作民间工艺品,精心包装推向市场,把优良民俗转化为商品。
比赛在紧张进行,周国桢陶艺馆一楼展厅却是另一番景象,来自全县各地的40多名民间“米塑”艺人,正在展览和叫卖自己的作品,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连(莲)生贵子等等,摆满了大厅。据安仁县委副书记李小军介绍,安仁“米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代知名艺术家,著名动物雕塑艺术家周轻鼎、“陶艺泰斗”周国桢就是他们的代表,其艺术爱好均起源于儿时学习“米塑”。目前,县里已把“米塑”这一传统习俗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米塑”,俗称“琢鸡婆糕”,是安仁百姓为纪念炎帝而衍生出来的独特民俗,在当地已流传几千年。每逢元宵节,安仁百姓便将上等早稻米经特殊加工制成粉胚,然后捏塑成各种动、植物模样,再用中草药制成的颜料点缀,蒸熟制成“米塑”。安仁“米塑”也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被称为“指尖上的舞蹈”。
为了传承并发扬这一民俗文化,从去年开始,安仁县在陶艺大师周国桢教授大力支持下,每年举办一次米塑大赛。在这届比赛中,通过对参赛选手的作品进行海选后,有11名选手进入2月16日举行的现场制作决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仅7岁。
这天上午10时,现场制作决赛开始,现场顿时热闹起来。搓、揉、捏……选手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力争夺魁。“加油,快呵!”个头刚过桌子的7岁选手刘昌涛身旁围满了人,面对周围的呐喊助威,他不慌不忙用手捏着米粉,几分钟便捏出了一只白色小狗,狗的口中还咬着一根骨头,童趣十足。
“这几只兔子做得好,真像!”选手何六生的作品一出来,便赢得观众称赞。其作品名为“玉兔迎春”,4只白色兔子手中分别抱着“送福给您”4个字,形态活泼可爱。
不一会儿,选手们的桌子上便出现了一幅幅用米粉捏出并涂上颜料的作品,有憨态可掬的12生肖,还有艳丽夺目的花篮、活蹦乱跳的金鱼等等,看得人们眼花缭乱。
“这个比赛搞的好,既可以提高技艺,还可以让后代留住传统。”当地民间艺人陈赞文告诉记者,他研究“米塑”已有多年,这几年多亏了县里苦心引导,目前已有人尝试把“米塑”当作民间工艺品,精心包装推向市场,把优良民俗转化为商品。
比赛在紧张进行,周国桢陶艺馆一楼展厅却是另一番景象,来自全县各地的40多名民间“米塑”艺人,正在展览和叫卖自己的作品,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连(莲)生贵子等等,摆满了大厅。据安仁县委副书记李小军介绍,安仁“米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代知名艺术家,著名动物雕塑艺术家周轻鼎、“陶艺泰斗”周国桢就是他们的代表,其艺术爱好均起源于儿时学习“米塑”。目前,县里已把“米塑”这一传统习俗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http://hiphotos.baidu.com/anrensx/pic/item/acccc7b457546d8134d3ca63.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