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为明吧 关注:898贴子:92,777

【日月为明·酌古御今·皇帝轶事】·明朝历代皇帝轶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版权归中华网论坛
·整理、节选、转载劳务费归朙小之所有
·史海沟沉,谁主沉浮,面对波谲云诡的政坛风云,尔虞我诈的宫廷角斗,希望可从中得到启示


1楼2011-03-02 10:16回复
    前言:
    明朝一共16位皇帝,称得上明君的有5人,败家子有7个,名人很多,可以说明朝不缺能臣名将,当然也不缺权奸,尤其是宦官擅权在明朝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明朝的皇帝总体来说,再好也有瑕疵,再坏也有可取之处,皇帝在人性上和普通人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介绍时,以皇帝的年号、庙号、名字、谥号来排列。不计历代追封,明朝皇帝的谥号一般是17个字,皇后一般是13个字,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谥号最多,是21个字和15个字。


    2楼2011-03-02 10:19
    回复
          不可不提的是朱元璋对开国元勋的野蛮杀害,朱元璋不放心开国功臣和各级官吏,为了监视这些大臣,明太祖建立了皇帝私人贴身卫队“锦衣卫”,负责侦察京师官民的动态,侦察大臣的活动,发现谁有嫌疑,就抓捕甚至杀掉。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谋反叛国,仅这一次案件就株连15000多人,朱元璋一发狠心,将这些嫌疑文武官员全部杀掉!做过太子老师的宋濂因他的孙子也被牵扯进来,当时宋濂已经告老还乡,但朱元璋命令锦衣卫把宋濂从金华老家抓来处死,马皇后知道后,劝明太祖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尚且恭敬待他,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向在乡下,怎会参与此事”?
      明太祖毕竟和马后是共过患难的夫妻,尊重马后,就免宋濂死罪,改充军,结果70多岁的宋濂还是在路上劳累致死。同样作为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儿女亲家的李善长,因在胡惟庸谋反案中采取观望态度,不检举揭发,犯大逆不道罪,虽说在明太祖封赏功臣的时候曾赐有两道免死金牌,可朱元璋一翻脸,还是将77岁的李善长及全家70多口全部处死!接着,再一次朝野追查胡党,又处死了15000多人。
      过了三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这次又有文武官员15000多人被诛杀。连朱元璋童年放牛时的发小朋友,毫无异心的第一开国功臣徐达,也难逃厄运,徐达生背疽,此病最忌吃蒸鹅,病重时朱元璋却赐蒸鹅给徐达,徐达流泪当着使臣的面吃下,不日就死。明初著名的两大案件,几乎把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一扫而光,诛杀殆尽。
      


      4楼2011-03-02 10:29
      回复
        朱元璋对待官吏极其严酷,在朝廷上如有官员惹他发火,立即被按在地上打板子,这叫“廷杖”。经常有人被当廷打死,大臣每天上朝都提心吊胆。
        朱元璋残忍手段里有著名的酷刑“剥皮揎草”,将活人的皮剥下来,再塞进草。
        对于贪官,朱元璋真是辣手,他在各地建立“剥皮亭”,一旦有官员被指控贪污索贿,无需审判立即剥皮,而且剥皮时不能让被剥皮者死了,必须一直让他活着忍受痛苦(让你小子再贪污!),如果这个过程中让被剥皮者早死了,那么规定,行刑的人跟着一起死!
        剥下的皮填上草,悬于亭中,以示警戒。怎么样?有人敢贪污吗?有!面对这么严厉的惩罚,明王朝仍然陷于腐败泥沼而不拔,究其原因,残酷的刑法并不能改变人心的贪欲,唯有严厉刑法的同时,加强监督机制,教化人心,真正提高人的素质,别总喊口号整事,严格选拔各级官吏,并且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明朝官员薪水之低是历朝罕见的,官员们如果不贪污受贿,生存都困难),并且引进激励机制,在高薪的基础上,还有特别的奖励,以鼓励多劳多得,结合以上六点才是避免贪污之法!
        


        5楼2011-03-02 10:29
        回复
          纵观朱元璋所用重罚之人,主要是国公、列侯、大将、宰相、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州县胥役、进士、监生、经生、儒生、文人、学者、僧、道、富人、地主等,总之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成员。他用流血的手段进行长期的内部清洗工作,贯彻了“以猛治国”的方针,巩固了皇朝的统治。
               朱元璋虽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但却把这个法律人为的定死了!他不许子孙改变祖训,让百年后的子孙照样沿用他所定的法规,时代是变迁的,社会是前进的,这就束缚和限制了政治上的任何革新,阻碍了时代的前进和发展。就像现在提出与时俱进一样,要跟着时代的潮流变化,前几年的法律,现在可能就不适用,所以才不断更改,让它更适应潮流。
               明太祖朱元璋首创了“生殉”陪葬制,他死后,用了46个年青美貌的妃妾、宫女殉葬,在以后的70年中,这种野蛮的制度在皇帝与诸王中流行。成祖的长陵有从殉妃嫔30余人,仁宗的献陵有7名妃嫔陪葬,宣宗的景陵则由10名宫人殉节从葬。妃嫔殉葬时其状甚惨,明成祖死后,宫人殉葬者30余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杀。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宫妃中,有一人名郭爱,进宫不到一月,就被迫殉葬。直到明英宗临死前才废除了宫殉制度。为缓和矛盾,明朝对生殉宫人的家属一般都会给予一定的待遇。(有关殉葬制度的内幕后面明宣宗部分还有详解)
          


          6楼2011-03-02 10:30
          回复
            二、建文帝朱允炆——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不知所终的皇帝

            建文     惠帝     朱允炆     谥号: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8楼2011-03-02 10:34
            回复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太祖病后继位,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靖难”之役中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后不知所终。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甚至是优柔寡断,皇权注定与鲜血分不开,要排除异己,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心狠手辣,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朱允炆年号建文,而他的爷爷年号洪武,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朱允炆即位之后,反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皇帝,清乾隆年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称明惠帝。
              


              9楼2011-03-02 10:35
              收起回复
                朱允炆的改革措施中有一项是“削藩”,实际上就是针对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来的。
                藩王手握重兵,在自己的番地为所欲为,对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卧榻边安能容忍他人安睡?虽然朱允炆生性软弱,却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开始拿藩王开刀,但他的策略却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他犯的第一个错误倚剑归结为“先弱后强”!
                他先拿势力弱的其他亲王下手,没有先削势力最强的燕王,致使打草惊蛇,使燕王做好了准备。后来清朝康熙削三藩就和朱允炆的做法截然不同,康熙先攻打最强的吴三桂,把最强的制服了,其他的也就摧枯拉朽般制服了!以史为鉴啊!
                朱允炆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妇人之仁”!如果指挥得当本来是可以消灭燕王朱棣的,但朱允文下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多次逃过了劫难,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深渊。
                


                10楼2011-03-02 10:36
                回复
                  三、明成祖朱棣——雄才伟略、智勇双全的守成皇帝

                  永乐     成祖     朱棣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12楼2011-03-02 10:38
                  回复
                    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的朱棣不愧为一代枭雄,在争夺皇权的较量中能笑到最后决不是凭借运气,而是审时度势,坚定果断的决策!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预见了未来的形势,一定要果断下定决心。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在位22年,功绩值得肯定。后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北京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初时仍定都南京,公元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为何如此呢?原因有三:1、保留了南京为“留都”;2、政治上便于加强南北方的管理;3、军事上北方战势紧张时便于退守。
                    


                    13楼2011-03-02 10:41
                    回复
                      上一讲我们说过有传闻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附近,而明成祖朱棣也急于派人下西洋,考虑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郑和。
                      郑和姿貌才智,阅历学识,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是明朝初年的盛事。
                      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14楼2011-03-02 10:41
                      回复
                        明成祖朱棣太多的功绩不说了,爆料一段八卦新闻。
                        这位不可一世的枭雄看上自己的小姨子徐妙锦,她是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的第三个女儿,才貌出色,甚至超过了她姐姐,也就是朱棣的老婆仁孝皇后。
                        仁孝皇后徐氏46岁时去世,朱棣便一心要把小姨子徐妙锦迎进宫去,填补她姐姐留下的那张床。这里倚剑到是有个疑问,作为皇帝,三宫六院太正常了,姐妹共侍一夫的情况也是司空见惯。为什么朱棣要等皇后死了,才打小姨子的主意?
                        原因有二,一是这位明朝第二位皇后徐氏比较贤良淑德,母仪天下,和朱棣的夫妻感情笃深,通过其死后朱棣的悲痛程度可以看出;二是朱棣确实喜欢小姨子徐妙锦,不想委屈她做小,想扶正做皇后。这是个人分析,仅供参考。
                             皇帝也有被掘的时候,不是每个女人都愿意留在皇帝身边的!徐妙锦就拒绝了皇帝的求爱,并通过其母亲谢氏(朱棣岳母,徐达的夫人)转告皇帝,“妾女不堪上配圣躬。”意思就是说,我的女儿怎么能配得上皇帝呢?这是一个很牵强的理由,既然长女能做皇后,小女怎么就不可呢?有资料表明徐妙锦不同意朱棣的示爱,是因为徐妙锦不喜欢奸诈强横,冷血暴虐的朱棣,这也是有情可原的。
                        


                        15楼2011-03-02 10:45
                        回复
                          在封建社会,女人拒绝皇帝的求婚难于上青天,几百年后,我们不能不对她表示由衷的敬佩!但永乐帝朱棣可是个凶猛动物,居然没有对自己的小姨子霸王硬上弓,而且被拒之后,就决定不再策立新皇后,这多少有点令人意外。
                          但徐妙锦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只能甘心忍受一生的孤寂,皇帝没有得到美女,其他的男人也不敢追求她!
                          朱棣在被拒绝后说:“你女儿如果连我都不能嫁,我看她能嫁一个什么样的人?”只因这一句包含有威胁的话,其母谢夫人表示“季女竟不敢受人聘”。
                          徐妙锦也表示“性甘淡泊,不慕荣华,而且一心向佛,无复入世之念,宁愿远离红尘俗世,长伴古佛青灯,以此了却余生”。落了个“出家为尼”的结局。
                               朱元璋死了要嫔妃、宫女陪着死,他儿子也不是省油的灯,明成祖朱棣曾经怀疑宫女与宦官私通一次处死宫女2800人。宫女的生活是压抑的,宫女的命运是悲惨的,被迫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失去了家庭的欢乐,失去了爱情婚姻的自由,一旦患病得不到医治,如果累死或病死,便被送往“净乐堂”火葬。由于宫人受到残酷的迫害,有的宫人铤而走险,奋起反抗。
                          嘉靖年间就发生了“壬寅宫变”(后面明世宗部分详解)。
                          


                          16楼2011-03-02 10:47
                          回复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是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仅一年突然猝死于钦安殿,终年47岁,葬于献陵(北京十三陵)。
                                 虽然在位时间仅有一年,但朱高炽却称得上一代仁君。他生性仁爱、儒雅、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深得文臣们的拥戴。
                            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把以前太祖和成祖迫害过的人安抚了一番,重用贤臣良辅,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改革,选拔出更多的文人,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可以说仁宗朱高炽是对明朝做出了贡献的,是将明朝推向黄金时期“仁宣之治”的开创者,“仁宣之治”中的“仁”指的就是仁宗朱高炽!可惜他在位时间太短无法将政策贯彻到底,可喜他有个好儿子!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朱高炽在“靖难”之变中留守北京,在其领导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
                            


                            18楼2011-03-02 10:48
                            回复
                              五、明宣宗朱瞻基——多才多艺、文武兼备的“太平天子”

                              宣德     宣宗     朱瞻基     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朱高炽长子,仁宗病故后继位,在位十年,病崩,葬于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20楼2011-03-02 1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