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5日8点40分。
今天是周末,不用上班,所以赖在床上 “偷个懒”。
“铃… …”床边的电话响了,看看来电显示:01864317056X 不认识,是个外地号码。拿起电话,一个女性甜美的“广味普通话”扑面而来——
“你是XXX同学的家长吗?”
“是啊。有事吗?”孩子在外地读大一,我有一丝不安。
“我是市教育局的。XXX同学小学到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应退的1200元费用为什么一直没来领呀?”
“没人通知啊。”我觉得可能是又遇到了骗子,就耐心的听下去,看她如何表演。
“那可能是邮局方面出了问题。XXX同学的费用领取资料已经转到了教育部,你记个电话号码联系领取吧。1862167564X… …记下了吗?你重复一遍。”
看着骗子这么热心,我觉得很滑稽,想进一步证实一下她的身份。
“你是哪儿的呀?”
“市教育局的。”
“你贵姓?”
“我姓杨,杨丽。”
“你是教育局哪个科室的呀?”
“哦… …”短暂的停顿,看来骗子没什么思想准备。
“你给总部打电话就知道我是哪个科室了。”
“好,谢谢!”
挂断电话,回想刚才的对话经过,至少有三个疑点:一、今天是周末,各行政事业单位公休,不一定会为此加班的;二、来电号码和她提供的号码均是手机号码,而不是固定电话;三、她不能提供是教育局哪个科室。于是我上网查询那个“市教育局”号码和她提供的那个“教育部”号码,分别来自长春和上海,进一步证实了她的骗子身份。
联想到近年来骗子活动猖狂,屡有群众受害,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骗子小丑般的表演漏洞百出,很滑稽,而这样的拙劣的表演又往往会有爱贪便宜的人上当;另一方面又在想本应该掌握在教育部门的学生档案资料(含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等私人信息)是如何到了骗子手中?相关部门是否该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