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纡亦吧 关注:97贴子:3,146
  • 5回复贴,共1

[ 演绎小记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3-06 15:11回复
    关于颜色。


    2楼2011-03-06 15:12
    回复
      步摇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由于古时女子行走,裙裾也要保持不动,否则即是不稳重,但步摇上的垂饰却摇曳生姿,极大地丰富了女性的美态。佩步摇者多为身份高贵之女性,因步摇这种发饰所用材质高贵,制作精美,造型美丽,故而非一般妇女所能使用。
      华胜
      华胜是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发饰。从《红楼梦》剧照中王熙凤的装扮,我们可以观赏到典型的金钗(朝阳五凤挂珠钗)与华胜。
      梳篦
      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篦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初时用以去除发垢。

      女子满十五岁便算成人,谓之"及笄"之年,笄就是固定发髻的一种发饰,"笄礼"是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珍贵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很多人都分不清古代女子发饰钗与簪基本相同,民间通常用"一脚为簪两脚为钗"来做简朴区别。
      珠花
      女性发型或服装上用珠子串制的花饰。珍珠的光泽、金属的炫耀、鲜亮的粉红、深沉的墨绿、幽暗的海蓝、神秘的乌紫、温雅的橙色、细腻的鹅黄以及经典的黑白色……任何一种色彩和款式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将各种色彩重新组合,呈现出了一片纷繁的华丽。

      贴钿是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宝钿。螺钿。金钿。翠钿。(diàn音)
      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 用金嵌成花状。如:宝钿;金钿;钿朵(古代妇女首饰。即花钿、花钗);钿黛(金簪和青黛)。(tián音)
      http://wenku.baidu.com/view/f8b52ad2240c844769eaeed4.html
      


      6楼2011-03-06 15:30
      回复
        文房四宝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这四宝是最基本的工具。
        古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勉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鳞角。
        菠萝漆管狼毫笔
        民国 长13·5厘米
              笔管由菠萝漆精制,白牛角为笔首和笔的末端,狼毫坚挺,竹管上刻:“兰宇北狼毫,屯庐主人属,张云栋精制"。
        中国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实物中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笔。随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其他很多地方也分别出土了我国早期不同时候的笔,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汉代以后,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对笔的要求也更高了。唐代时,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宣州所制之笔称“宣笔”,并成为每年向皇帝进献的贡品之一。宣笔以兔毫为主,笔头多短而硬。宋代时,安徽宣州的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以及歙州的吕道人、黔州的吕大渊等人发扬光大了制笔技术。元代时,大量笔工南流,制笔业中心从宣州移到浙江吴兴,昔日宣笔的喧赫地位逐渐被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的“湖笔”取代。湖笔以山羊毛,黄鼠狼毛为原料,称为“羊毫”与“狼毫”。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古笔的收藏与保存
        一支好笔,要具有“四德”,即“尖”、“齐”、“圆”、 “健”。“尖”是指笔锋尖锐,形为锥,便于行笔,"齐"是指毫毛铺震后平齐,便于挥毫时万毫齐力;"圆"是指笔头周围毫毛饱满,在运笔过程申笔毫各部位均能发挥作用。挥洒自如, “健”是指笔头劲健有力,弹性适度,提,按、转折自出运行。收藏古笔,除了要了解古笔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收集名匠作品。历史上制笔名匠很多,各个朝代都有,并有人专门采集。由于难以长期完好保存,故延留至今的大都不完整。现在的收藏品多为近代名家所作,如晚清,民国作品。
        二、收集毛笔的品种。这样收集,不论古今,不计名笔与舌,只求品种齐全。如按笔毫品种收集,按笔杆的材质收集,按不同用递收集等。
        三、收集流派作品。根据收藏者所处的不同区域或收藏者的喜好,有的人专门收集湖笔,有的人则专门收藏湘笔。既然收藏了毛笔,就要妥善保存才是,使它们不易损坏。可以从以下凡点加以注意:其一,新收藏的笔,一定要用清水洗净宿墨,尤其是笔头根部;然后把锋毫理顺,再晾干。如果洗得不净或潮湿不干,则会霉变。其二,笔毫怕久潮,又怕虫蛀,笔杆则怕久干,而瓷杆、玉杆又怕撞击,这些本身就比较矛盾。妥善的办法是做双层套盒,外面做成锦盒,里面做成漆盒。盒中放樟脑精,但务必使樟脑精与笔毫分开放置。其三,定期出盒查看,发现问题及时处埋,该补救的认真补救,延误不得。
        


        8楼2011-03-06 20:49
        回复

          古纸的鉴别
          古纸的鉴别一般从3个万面着眼:
          一、看帘纹,帘纹即宣纸中那一条条平行的暗直线纹。百合宣纸的制作大同小异,帘纹是造纸过程中“抄纸”工艺的体现,各地万造纸中,抄纸所用的竹帘长短宽窄尺可不一,纸上的帘纹宽窄也不同,经验丰富的专家根据古纸上的帘纹,可判断该纸的产地和性能,甚至包括具生产制造的年代。
          二、看纸色,不同时代、不同产地制造的纸张,颜色不同。古纸因年代久远而呈现出灰暗的颜色,与人工做旧的不一样。人工做旧古纸的手法,主要是染色和烟熏。经过染色的纸,颜色鲜丽而不沉,表里不一;而真正古纸的灰暗颜色是长年累月自然形成的,灰得均匀,“色淡而匀,表旧里新”。经烟熏做旧的纸,粗看似旧的,细察可发现具带有焦褐色,不同于古纸的暗灰色,且纸质变脆,易碎裂。
          三、看裂纹,曲折损伤的古纸,其裂口的明暗色泽以及裂纹走向与新纸反复折叠所出现的皱折,具有明显的不同。如厚型古纸碎裂成小块,裂纹是斜向的,而伪作的厚型百纸则往往碎裂成大块,并且裂纹呈笔直向的。
          古砚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干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砚。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砚的诞生和发展
          砚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创造的,显然是无法考证了。今日能见到的最百老的实物是仰韶文化时期姜寨遗址中发现的一块石砚,有砚盖,有磨扦(并非研石),砚心微凹,与汉代石砚极具相似。砚弯有陶质水盂,有黑色颜料 (氧化锰)5块,砚、水、墨俱全。毫无疑义,砚诞生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时又发明了纸,砚便花样翻新起来,不但有石砚、瓦砚,而且出现了玉砚、陶砚、漆砚和青铜砚。它们或方形或圆形,或山形或龟形,有的还带有三足。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砚面世后,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发展。隋代时砚足多达12只,或兽足或兽首;砚面也由平坦向微凸发展,面凸起成圆顶状。到唐代,砚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无足的过渡。
          澄泥砚
          顾名思义,澄泥砚为泥所制,而且是烧制。产地却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说、山西绛州说、山东青州说,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古人说取河泥澄而制砚不假。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己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歙砚
          歙砚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 宜笔锋。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如金星砚,砚石中洒布金黄色点,黑地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罗纹砚,蓝黑细线似罗纹,细的如盘发,粗的似卷带,起波的灵动,像卵石见扁见圆;蛾眉砚,卧蚕、柳叶都似眉,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还成双成对,恰似脸上挂双眉。另外还有鱼子纹、瓜子纹、枣心纹、算子纹、松纹、豆斑纹、角浪纹等,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
          


          10楼2011-03-06 20:49
          回复
            文房四宝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这四宝是最基本的工具。
            古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勉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鳞角。
            菠萝漆管狼毫笔
            民国 长13·5厘米
                  笔管由菠萝漆精制,白牛角为笔首和笔的末端,狼毫坚挺,竹管上刻:“兰宇北狼毫,屯庐主人属,张云栋精制"。
            中国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实物中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笔。随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其他很多地方也分别出土了我国早期不同时候的笔,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汉代以后,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对笔的要求也更高了。唐代时,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宣州所制之笔称“宣笔”,并成为每年向皇帝进献的贡品之一。宣笔以兔毫为主,笔头多短而硬。宋代时,安徽宣州的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以及歙州的吕道人、黔州的吕大渊等人发扬光大了制笔技术。元代时,大量笔工南流,制笔业中心从宣州移到浙江吴兴,昔日宣笔的喧赫地位逐渐被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的“湖笔”取代。湖笔以山羊毛,黄鼠狼毛为原料,称为“羊毫”与“狼毫”。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古笔的收藏与保存
            一支好笔,要具有“四德”,即“尖”、“齐”、“圆”、 “健”。“尖”是指笔锋尖锐,形为锥,便于行笔,"齐"是指毫毛铺震后平齐,便于挥毫时万毫齐力;"圆"是指笔头周围毫毛饱满,在运笔过程申笔毫各部位均能发挥作用。挥洒自如, “健”是指笔头劲健有力,弹性适度,提,按、转折自出运行。收藏古笔,除了要了解古笔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收集名匠作品。历史上制笔名匠很多,各个朝代都有,并有人专门采集。由于难以长期完好保存,故延留至今的大都不完整。现在的收藏品多为近代名家所作,如晚清,民国作品。
            二、收集毛笔的品种。这样收集,不论古今,不计名笔与舌,只求品种齐全。如按笔毫品种收集,按笔杆的材质收集,按不同用递收集等。
            三、收集流派作品。根据收藏者所处的不同区域或收藏者的喜好,有的人专门收集湖笔,有的人则专门收藏湘笔。既然收藏了毛笔,就要妥善保存才是,使它们不易损坏。可以从以下凡点加以注意:其一,新收藏的笔,一定要用清水洗净宿墨,尤其是笔头根部;然后把锋毫理顺,再晾干。如果洗得不净或潮湿不干,则会霉变。其二,笔毫怕久潮,又怕虫蛀,笔杆则怕久干,而瓷杆、玉杆又怕撞击,这些本身就比较矛盾。妥善的办法是做双层套盒,外面做成锦盒,里面做成漆盒。盒中放樟脑精,但务必使樟脑精与笔毫分开放置。其三,定期出盒查看,发现问题及时处埋,该补救的认真补救,延误不得。
            


            12楼2011-03-06 2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