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黄怡“争夺战”
从出演《赵氏孤儿》到去年春晚的小品,无疑印证着海清人气的一路走高,那也是她最忙的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一天可以休息,但她依然不觉得自己成腕儿了,她会一脸懵懂地问你:“真的嘛?”这种态度更像是一种防御心理,不知道是为了避免范进中举的自我调整?又或者,只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就像她买房子,坚持要付全款一样。
这两年,从能够单纯享受表演乐趣的好演员,到每一个毛孔都在镁光灯下展露无遗的大众明星,海清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演戏而已。刚开始“明星”起来的那段日子,海清是被拖着走的,面对各种活动、通告,她本着能不去就不去的原则,结果是最后不想去的都去了。
例外也有,2009年玉树地震后,海清坐着震后的第一架飞机进入灾区,去看望当地的妇女和儿童,并给她们带去了食物和各种用品。“那是在一本杂志的安排下,本来我时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期间在杭州有个广告要拍,我说大不了这广告我不拍了。但是看到新闻我就想当志愿者。”在那里的四五天,海清难受,但是她顾不上哭,“没时间哭,哭是浪费时间,是情感宣泄,赶紧干活是第一反应。”她让当地的志愿者带她去行程计划之外,更偏僻的村落,她一点不怕余震的危险。她说:“你能去我就能去。”
她的心里有幅画卷,画里有个女孩叫海清,那是让大家都满意的,一个无懈可击的,明星标准的样子,从举止到谈吐,到性情,她经常看看现实中的自己,无奈又自觉地对着镜子把黄怡一点点修正成海清。
有一个段子。2005年左右,在剧组杀青的那天,女一号微笑着对全剧组都敢怒不敢言的男一号说,终于拍完了,我们来拥抱一下吧。男一号走到她面前,张开双臂,而女一号,却转身扭头就走,把一脸尴尬和愤怒的男一号晾在了原地,附带着全剧组的人在一旁极力忍住笑,心里暗暗叫好。这个女一号就是海清。
那时候的她是睚眦必报的,心直口快,也无所谓形象。也许不够可爱,但是足够真实。今日,连过个安检也能成为新闻的她,已经成为放大镜下的人,一个小细节,小疏忽,或者小误会都会被无限放大,渲染,她能造成影响了,而曾经的率性、直接在她现在看来已经变成幼稚、无知,她一点点磨掉自己的棱角,圆润一点,甚至圆润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不认为直接是不好的,但是要分场合、时间和人,直接,如果影响到别人和别人的快乐,那肯定是不好的。”
她学会了小心翼翼,学会了面目平淡,这是海清保护自己的方式。那个真实的,血肉鲜明的她也许只存在于她写给3岁儿子的信中,“写给他的信是记录我的成长。我知道他有一天长大了看到我的信不会嫌弃我的措辞,嫌弃我的懦弱,他不会鄙视我撒谎,他也不会埋怨我的选择,我觉得他一定能懂我当下的快乐和痛苦,我相信他一定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