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06贴子:657,025

关宁铁骑--百科名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宁铁骑是袁崇焕苦练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清的八旗军正面交锋(明末三大军:关宁铁骑——孙承宗,袁崇焕;秦兵——孙传庭;天雄军——卢象升)。其名称是后人所加。


1楼2011-04-02 11:15回复
       历史上有名的精锐部队,如匈奴降汉后的突骑,当时汉光武帝有说过:“人称突骑天下精兵,今观其战,乐可言邪。”;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皂骑兵”;西夏的“铁鹞子”;金人的“铁浮屠”与“拐子马;岳飞的“背嵬军”,这些部队都是查有史料,记载于典籍。惟独这“关宁铁骑”,不仅查无实据,明朝的多种书籍中均毫无记载,明朝遗民谈迁在其著作《国榷》中也只字未提。到是《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彝丁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为之惧,又是突骑,而且是由蒙古人组成,也不是什么辽人。关宁铁骑全部使用当时最先进之三眼神铳,极为强横。可是这“关宁铁骑”究竟从何而来,就实在令人费解了。 (前身应该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


    2楼2011-04-02 11:16
    回复
      目前翻阅的史籍中,仅有吴伟业在清顺治九年成书的《绥寇纪略》中明文使用“关宁铁骑”这四个字。但是依据当时的舆论倾向,“关宁铁骑”不大可能是指袁崇焕训练的,以辽人为主的骑兵。袁崇焕当时有“投敌叛国”之嫌,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时,乾隆下诏为袁崇焕翻案,而这时已经是150年后了。而《绥寇纪略》成书於顺治九年,此外《 太宗实录 》六十八卷。(顺治九年敕纂,康熙十二年圣祖重修,雍正十二年敕加校订。吴伟业本人没有参与《 太宗实录 》的编纂,不可能有机会提前知道内幕,所以他本人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袁家军歌功颂德。也不可能是祖大寿的亲丁家将,因为其过早降清。只有吴三桂,当时身家最干净,乃崇祯朝后期最耀眼的一颗将星,直到北京城破前,还为大明驻守着宁远。最后虽然投靠满清,但是性质却不一样,大家都理解他当时报国恨家仇而引清兵入关。此外野史中对三桂的赞誉也比袁崇焕与祖大寿等人多,从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舆论所向。


      3楼2011-04-02 11:16
      回复
        明末,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江南〕兵脆弱”。说到最后,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因此,孙承宗与袁崇焕在归附的十余万辽民(流民,一般与后金有深仇大恨)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所回升,开始敢于与后金军骑兵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 “关宁铁骑”,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清的八旗军正面交锋(明末三大军:关宁铁骑——孙承宗,袁崇焕;秦兵——孙传庭;天雄军——卢象升)


        4楼2011-04-02 11:17
        回复
          天启7年5月6日,刚刚征讨过朝鲜 的后金大军在大汗的亲自指挥下向西进发了。皇太极相信,那次宁远的失利主要是过于轻敌,缺乏攻坚的准备,而只要准备充分,城池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就算打宁远比较困难,要攻刚筑不久的锦州应该还是可以的吧。5月12日清晨,后金军从西,北两面发起了对锦州城的总攻.马步军对城垣轮番进行攻击,后金兵们拖着盾车云梯冒着炮火直向城下冲去.赵率教,左辅,朱梅和监军太监纪用均身披甲胄,冒着后金军雨一般的箭矢亲临督战,指挥将士拼力射打.(表现这么好的监军太监在当时可真是稀罕物啊!),连攻3日,后金军死伤无数,却毫无进展,皇太极无奈撤军,绕过锦州,直接攻打宁远。28日黎明,后金军先锋出现在宁远城北岗。很快,持各色军旗的后金大军沿宁远外围扎下九座大营,形成了对宁远的包围之势。 令后金军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大批明军整队开出宁远城外,总兵孙祖寿、副将许定国出西门;副将尤世威出东门。与满桂,祖大寿等指挥的援锦兵马一起,明军沿着早已挖好的深壕内侧列车营驻扎。皇太极带领弟弟阿济格和戈什哈们一马当先冲了出去。数万八旗骑兵直向宁远城下冲去...... "轰!"随着一声炮响,明军各种火器一齐发射。城下的车营 都司李春华指挥明军使用“红夷”(可能是红衣大炮的较小 型仿制品〕“木龙虎”“灭虏”等诸般火器“齐力攻打”。而威力更加巨大的则是城上袁崇焕亲自指挥的红衣大炮。 一排又一排的后金骑兵倒了下去,但后面的还在不断冲上来。慢慢的,后金军就要冲到明军的战壕了。皇太极等待着看到明军在后金铁骑面前溃逃的熟悉的那一幕。然而,明军并没有溃逃,而是在手持红旗的满桂的指挥下迎头冲了上来。大批的明军骑兵从战车后面冲出来,与刚杀到的后金军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大混战。而明军的火力也并没有因为肉搏战的开始而减弱,炮手抬高炮口,对准后金军的中军和后队继续猛烈轰击。战斗很快的进入了白热化,前沿的明军和后金军骑兵在拼死厮杀,而后金军的后队则在明军炮火之下大批大批白白的伤亡。八旗将士们不顾一切的冒死猛攻,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只要突破了前面明军的阻拦,立刻就可以消灭明军城下的火器。接着就可以跟着溃退的明军冲进宁远城去 ,可是不论后金军怎样冲击,明军却始终死战不退。他们遇见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明军,他们是袁崇焕手下的关宁铁骑!双方的伤亡都相当惨重。在混战中,满桂身中数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骑均被射死。而后金军损失更大,皇太极的叔伯弟弟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瞵和瓦克达也都负了重伤,战将觉罗拜山,巴希等被射死!明军和后金军的尸体铺满了宁远城外的旷野。激战从早晨持续到了中午,后金军伤亡越来越大,但胜利仍然是那么遥远!皇太极接到刚刚从锦州送来的急报,那里面报告了赵率教乘后金军主力离开的机会,突然大开城门冲杀出来,攻入后金营中,大量杀伤后金军之后又迅速撤入城中。皇太极再次无奈撤军。      关宁铁骑首战告捷,在宁远城下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以骑兵——"关宁铁骑"为核心的明军开始敢于跟后金军打野战了!虽然是有宁远城上炮火的支援,虽然明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士多死",但毕竟明军敢于刀对刀,枪对枪的干了,而且还取得了胜利,这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袁崇焕指出"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 凶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千年未有之武功也"这数千年虽未免有些夸张,但还是说出了宁锦大捷的重要意义.关宁铁骑的威名打出来了!现在还是依城 而战,这样发展下去,再过几年就可以跟后金军真正的争雄于疆场了。      3年之后,崇祯2年秋,皇太极避开了坚固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于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成千上万的后金兵如潮水般向长城涌去。毫无准备而且刚刚才因为欠饷闹过兵变的明军几乎立刻土崩瓦解,当年戚继光苦心经营数十载的防线一夜之间化为乌有。26日,济尔哈朗,岳托指挥的右翼4旗军与右翼科尔沁蒙古军突破大安口入塞,半日间歼明军5营..阿巴泰,阿济格指挥的左翼4旗军和左翼科尔沁蒙古军破龙井关入塞,斩明副将易爱。27日,皇太极亲自统领的主力军克红山口入塞。30日,后金军合围了北京的最后一道门户——遵化。 对于明朝君臣来说这无疑是个晴空霹雳。消息传来的时候,即使是袁崇焕也不免大惊失色.但他立刻作出了一系列决策: 防区最*近蓟镇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领4000轻骑立刻出发,急援遵化. 几个时辰之后,袁崇焕亲率副总兵张弘漠,参将张存仁,游击曹文诏等人带领紧急动员起来的部队进关。第二天,总兵祖大寿负责指挥参将王承胤等人率领关宁大军主力前往接应。经过袁崇焕等人多年苦心经营的关宁铁骑的素质今天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督师 大人军令一到,十几万将士无不凛遵。从山海关到宁远,锦州的无数座军营几乎同时忙碌起来,虽然大家心中都感到震惊,但基本上还能做到忙而不乱。山海关 南门整夜都有军队源源不断的开向关内.只不过一天多的工夫,几万军队就完成了动员,开向前线,辖地数百里的大军区整个进入了戒备状态. 袁崇焕很清楚,赵率教的那4000轻骑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数万八旗大军的.他也不指望能那样,他所希望的是赵率教能够抢在城破之前驰入遵化.只要有赵率教这样善守的名将主持,再加上4000精兵,像遵化那样的坚城是完全可以守得住的。


          5楼2011-04-02 11:18
          回复
            关宁骑兵是明朝统治者学习先进军事产业的一次尝试。但是由于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实践的具体条件----明朝没有养马的场地和人员。所以这支骑兵虽然在初期给人以一种惊讶的感觉,但是后劲匮乏。终究这是一次失败的军事学习。


            7楼2011-04-02 11:18
            回复
              小说写的真好看!不过据说关宁铁骑这说法是到了清才出现的。
              至于神勇,倒是在当年明月那里看到镇压农民起义是卓有成效的。
              督师是个学究,居然会训练铁骑,难怪祖大寿之流都终身追随啊。


              8楼2011-04-02 12:33
              回复
                而且当年明月也真是瞎了狗眼,竟然在他的书中把“关宁废铁”的战斗力排在第一,真是岂有此理,卢象升也称赞祖宽的三千辽丁最为善战,不知道卢忠肃是怎么想的。


                10楼2011-04-02 19:18
                回复
                  因此,我断定,崇祯,孙承宗,当年明月,卢象升都是废物!!!
                  任何为关宁废铁涂脂抹粉的行为都是徒劳的,最终会受到人民的唾弃!!!


                  11楼2011-04-02 19:20
                  回复
                    明朝没有养马的场地和人员
                    ----------------------------------------------------------------------------------
                    河北河南陕西,养马地样没丢,怎么能说没有养马地呢?
                    李自成造反的骑兵哪里来的呢? 有的还一人两马,这马是怎么来的? 难道是官兵看错了。李自成他们其实骑得是骡子?


                    12楼2011-04-02 19:26
                    回复
                      你就是个傻X,觉得天下就你自己一个牛的那种傻X
                      说的话都懒得反驳你
                      这水平也敢发帖子骂崇祯,孙承宗,当年明月,卢象升都是废物???


                      IP属地:福建13楼2011-04-02 21:25
                      回复
                        看了你其它的帖子,我收回上面的话
                        不过你不应该骂那些人


                        IP属地:福建14楼2011-04-02 21:29
                        回复
                          因为朝中文官集团发饷时的"漂没"(贪污), 明朝将官薪水本来就少, 上面最多只发60%饷, 再加上上下下的应酬, 所以明朝将官只有发双饷养"亲兵", 故明朝将官只有手中"亲兵"有战力, 以吴三桂为例, 吴三桂编制下有超过8万的兵, 但只有三千有战力兵(亲兵).
                          袁裁军后关宁军编制是十二万七千兵, "估计"有8000到10000有战力的兵(亲兵), 看起来有很多, 但一但分散到个个将军手中后, 每个将军手中有战力的兵(亲兵)不会超过千人, 精兵如此分散宊在无法对后金形成认何威亵!!! 多说一句, 明朝将官有兵才有权, 所以明朝将官不到生死关头是不会用有战力的兵(亲兵), 少又不肯用, 所以跟本没有"关宁铁骑"!!!
                          再说袁崇焕也不能把所有关宁军将官手下的亲兵集中起来形成战力, 那些亲兵可是所有关宁军将官的宝贝!!! 没人会交给别人, 就算通通交出给袁崇焕后那谁养??? 谁领?? 总不能兵袁崇焕收了, 但还要出兵的人继续出钱养!!! 那也太欺负人了!!! 所以说袁崇焕也没办法.所以跟本没有"关宁铁骑"!!!
                          


                          15楼2011-04-02 22:40
                          回复
                            关宁铁骑没有。关宁军是存在的。


                            16楼2011-04-02 23:13
                            回复
                              回复:16楼
                              我觉得还是叫铁骑比较好。叫“军”太给中国军队丢人了。
                              从前有个关宁,他骑着一个铁骑,跑起来那个飞快啊。


                              17楼2011-04-03 1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