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梁山吧 关注:390贴子:4,729
  • 13回复贴,共1

115回简本水浒与120回水浒全传田王传的比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献给伟大的百度和给偶很大帮助的守株待虎同学。


IP属地:北京1楼2011-04-08 11:45回复
    楔    子
    许贯忠篇
    115回本见许贯忠,是皇甫端所荐,许贯忠当在东京市中。120回本见许贯忠,是在征辽回程双林镇偶遇,且该人已非皇甫之故,却是燕青之友,看来这一变动是腰斩燕青射雁一段而来,不必深究。115回是明确征田虎后主动去约见贯忠,目的性很强;120回则是不期而遇,且在未述征田虎之前。
    关于许贯中其人,简本是河北曲阳人氏,据皇甫端称为“幼与小弟在庐江相会”,现在东京守义坊,“守义”暗示贯忠虽然随过田虎,然画图虽有失忠之嫌,却为守义之举。而120回本则将贯忠籍贯改为“祖贯大名府人氏,今移居山野”,以照应燕小乙。籍贯且不去究它,皇甫身为兽医,行走天下,识人亦不必东昌一地。而人物改为燕青后,直言大名府人士,现在“大名府浚县地方”山中,则与燕青同里相交也为顺文而至。见彩之处在于120回本将“燕青遇故”敷衍成一大节,并不言贯忠曾于田虎处执事,只说燕青临行,贯忠赠画说:“这是小弟近来的几笔拙画。兄长到京师,细细的看,日后或者亦有用得著处。”此画便留下悬念,按住不提。因为作者将这段移至征田虎前,所以就不能像115回本那样直言,这种处理单从局部来看应该是不错的。然120回本94回写“许贯忠图画”复印给卢俊义,因为前文并未说明图画用途,所以搞得突兀而不知所云,这却是不能照应之处,显然此处漏去了应有的文字,也是120回本的破绽。120回本好处在燕青与许贯忠之言,加上所处其地其景,正又与后文小乙隐退相互呼应,却是绝妙传神,使一大篇文字与全文浑然一体。总之,从局部上看,这段文字以120回本为佳,虽然少了皇甫端文字,但改为燕青亦为合辙。其不写贯忠执事田虎,当是春秋笔法,看115回本写贯忠:“田虎留他画宫殿,就留部下听用;后见田虎不仁,逃归故里”“跟过田虎,必知来历”。此一辙虽写得明了,仍不免使贯忠有卖主如张松之嫌。但这里如此写却照应了后面田虎多降将的现实,又将田虎与王庆遥相对应。如果不是田虎不仁,也不会征得这么容易,这一点是120本没有的,好像贼子本就当是如此这般,显然看到后面还是显得有些突兀。两本相比,各有照应,也各有千秋。
      115回本是宋江与许贯忠问对,并谈及进兵方略,描写了宋江于兵略孜孜以求的精神和虚心求教的态度,并与以后谈兵处相应,这个也是120回没有的,总之,120回本将宋江换成燕青且宋江未同行,旨在淡化宋江的兵略和虚心求教的态度,而换以小乙而终引向退隐之途,不同的主旨,可见120回本作者对宋江的成见,这种成见更扩大化,便有了《荡寇志》的文字。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明人思想和清人思想的本质区别,为整个两种版本的田王传打下了基本的格调。所以我说,从“见识”方面,120回本则逊115回本远矣。
    总之,本人的感觉,只看局部,好多地方在文字描写上繁本确实好上很多,简本则笔法干练,但却失去很多传情之处;但从大局总体来看,全篇之浑然一气,前后照应及思想一致性上,繁本又不及简本,这个在后文还有更详细的论述,兹略。
    另外的一个感觉,读文时总觉得这个许贯忠有点古怪,就像是罗贯中所化,难道是要暗示从这里开始就是罗某人的文字了吗?笑谈。。。


    IP属地:北京2楼2011-04-08 11:45
    回复
      楼主是否还未完成?如未完成希望继续,


      3楼2011-04-08 14:52
      回复
        绝对不定期更新,但不会TJ,起码把田王传写完,是否再写方腊考虑中。。。。


        IP属地:北京4楼2011-04-08 15:18
        回复
          改了一下,请吧主调整一下页面,谢谢:
          许贯忠篇
          115回本见许贯忠,是皇甫端所荐,许贯忠当在东京市中。120回本见许贯忠,是在征辽回程双林镇偶遇,且该人已非皇甫之故,却是燕青之友,看来这一变动是腰斩燕青射雁一段而来,不必深究。115回是明确征田虎后主动去约见贯忠,目的性很强;120回则是不期而遇,且在未述征田虎之前。
          关于许贯中其人,简本是河北曲阳人氏,据皇甫端称为“幼与小弟在庐江相会”,现在东京守义坊,“守义”暗示贯忠虽然随过田虎,然画图虽有失忠之嫌,却为守义之举。而120回本则将贯忠籍贯改为“祖贯大名府人氏,今移居山野”,以照应燕小乙。籍贯且不去究它,皇甫身为兽医,行走天下,识人亦不必东昌一地。而人物改为燕青后,直言大名府人士,现在“大名府浚县地方”山中,则与燕青同里相交也为顺文而至。
          120回本见彩之处在于将“燕青遇故”敷衍成一大节,并与退隐之文呼应。但该本并不言贯忠曾于田虎处执事,只说燕青临行,贯忠赠画说:“这是小弟近来的几笔拙画。兄长到京师,细细的看,日后或者亦有用得著处。”此画便留下悬念,按住不提。因为作者将这段移至征田虎前,所以就不能像115回本那样直言,这种处理单从局部来看应该是不错的。然120回本在91回燕青拿出图,说回军方知是三晋地图,然当时贯忠赠图之时,尚无征田虎之肇端,则贯忠岂神耶?94回写将“许贯忠图画”复印给卢俊义,因为前文并未说明图画具体用途,只说是三晋地图,未涉军事,又搞得略显突兀,这却是不能照应之处,显然此处漏去了应有的地图介绍文字,也是120回本的破绽。因为作者删掉了贯忠曾随田虎,所以这个图如果说的细了就没办法说了,只能以“三晋地图”模模糊糊蒙混过关。而115回本则直言是军事地图,“每遇险隘屯兵之所,及经行河路,必画下一图,某地可以进兵,某处可以埋伏,并无分毫差错”,这样就简单明了。120回本的好处则是燕青与许贯忠之言,加上所处其地其景,正又与后文小乙隐退相互呼应,却是绝妙传神,使一大篇文字与全文浑然一体。总之,从局部上看,这段文字以120回本为佳,虽然少了皇甫端文字,但改为燕青亦为合辙。其不写贯忠执事田虎,当是春秋笔法。看115回本写贯忠:“田虎留他画宫殿,就留部下听用;后见田虎不仁,逃归故里”“跟过田虎,必知来历”。此一辙虽写得明了,仍不免使贯忠有卖主如张松之嫌。但这里如此写却照应了后面田虎多降将的现实,又将田虎与王庆遥相对应。如果不是田虎不仁,也不会征得这么容易,这一点是120本没有的,好像贼子本就当是如此这般,显然看到后面还是显得有些突兀。两本相比,各有照应,也各有千秋。
            115回本是宋江与许贯忠问对,并谈及进兵方略,描写了宋江于兵略孜孜以求的精神和虚心求教的态度,并与以后谈兵处相应,这个也是120回没有的,总之,120回本将宋江换成燕青且宋江未同行,旨在淡化宋江的兵略和虚心求教的态度,而换以小乙而终引向退隐之途,不同的主旨,可见120回本作者对宋江的成见,这种成见更扩大化,便有了《荡寇志》的文字。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明人思想和清人思想的本质区别,为整个两种版本的田王传打下了基本的格调。所以我说,从“见识”方面,120回本则逊115回本远矣。
          总之,本人的感觉,只看局部,好多地方在文字描写上繁本确实好上很多,简本则笔法干练,但却失去很多传情之处;但从大局总体来看,全篇之浑然一气,前后照应及思想一致性上,繁本又不及简本,这个在后文还有更详细的论述,兹略。
          另外的一个感觉,读文时总觉得这个许贯忠有点古怪,就像是罗贯中所化,难道是要暗示从这里开始就是罗某人的文字了吗?笑谈。。。


          IP属地:北京5楼2011-04-08 17:43
          回复
            另外,出征一是曲请,一是直命,也反映了朝庭对宋江的重视程度和梁山的地位,这个也不可不查


            IP属地:北京7楼2011-04-08 19:37
            回复
              初战篇
              两版本的初次交锋都是两场,但地点和过程完全不同,120回袁本是陵川高平之战,115回简本则是凌州大同关之战。
              120回本先是宋江驻兵卫州,田虎钮文忠部张翔、王吉攻辉县,沈安、秦升攻武涉,吴用定围魏救赵之计而攻陵川引起,简本则是田虎部直攻凌州及大同关外宋兵引起,并无围魏救赵之计。
              现在比较一下作战的情况:
              袁本宋江是卢俊义部一万马军和五百步军,而敌兵为久骄之守军,陵川守将为董澄,其余诸将有偏将沈骥,耿恭。卢俊义攻城前放出黄信,孙立和史进,杨志各三千人的两路伏兵,主军则直至城下对垒;董澄不听耿恭之谏,轻率出战,宋军诱敌致董、沈二部师远难回,步军鲁智深,李逵、鲍旭等则趁机抢过吊桥,抢占城池,伏兵出动,主力回军再战,出城敌兵随后被歼,陵川之战结束,战果:占领陵川城,杀董澄、沈骥,俘耿恭,卢俊义松绑,耿恭降。
              然后卢俊义利用耿恭,夜赚高平,高平城守将张礼,赵能,部下有二万军马。耿恭带领李逵、鲍旭等百名步军至高平城下,史进、杨志领五百马军随后,再后面是卢俊义主力,却留花荣等守陵川。耿恭赚城成功,史进、杨志军随到,两下夺城而入。战果:占领高平城,杀张礼及其家小,杀赵能。
              此段文后,作战又敷衍说成功在于如吴用所料,敌为骄兵,出奇不意而攻之,必败。这段话一写田虎军之骄,又写吴用之料事如神,但从全文来看,不免有赘笔之嫌,并无出色之处。
              此后宋江大军至高平,记功及分派诸将,另派柴进同李应守陵川,史进同穆弘守高平,而张清携安道全到高平养病,是后文伏笔。宋江则挥大军兵发盖州。
              总起来这一段有几个看点:一是降耿恭的是卢俊义,而非宋江,整个田虎传,除主动投降的人之外,仅此一例是松绑劝降,可惜已经不是宋江;二是专门提出屠戮张礼家小,反映了作者对“反贼”的态度,好像和水浒前面的已经不同了;三是战后归结胜利原因,画蛇添足,也没有为吴用添什么色,反而将胜因归结为敌骄而非我强,不想贬田虎其实却是贬宋江;至于张清伏笔则是伏线的神来之笔,为本段出彩之处。
              简本水浒作战的方式则完全不同,是硬碰硬的遭遇战,而因宋江、关胜已经分兵,所以也是两个战场,但不是先后为序,而是同时而行。
              凌州之战:我军为关胜、张横、张顺一万水军,敌方军将应在二万左右。这里简本出现了一处纰漏,就是报知田虎王庆、王吉差先锋张翔引兵二万来打凌州,然后就没有了下文,而关胜出战的敌军却没有王庆、王吉和张翔三将,后文也未见补写,显然此处可能有阙文。
              朱武摆阵,关胜出战,敌军阵中则为田彪、钮文忠,后田彪被汤隆暗算打下马来,沈安、张仲救回,北军遂败,然后朱武闻风而知敌当劫寨,可知朱武早有如公孙胜之神道者,宜乎后随出家成为全真也。关胜准备,“教林冲、李忠、周通、鲍旭、樊瑞、李俊、孙新、顾大嫂各引兵三千,左边埋伏;燕青、宣賛、郝思文、汤隆、三阮各引兵三千右边埋伏;童威、童猛、张横、张顺埋伏寨内,放炮为号。関胜寨内点灯烛与朱武对坐谈兵。”由此可知,关胜亦是运筹帷幄之人。
              劫营之战,敌方将领分拨情况为“钮文忠、沈安、张文礼向前,秦升、马异二人为合后,董澄、耿恭为左右翼,只留孔成守寨。”因关胜早有准备,这样的敌军实力当然没奈何,关胜军胜,战果:擒钮文忠、沈安,斩张文礼,敌军大败。此战不避神道,樊瑞作法大胜。唯最好说活捉四人,前文未有交代,当尚有后军秦升、马异或董澄、孔成中的两位(耿恭后文有出场在田豹阵中,故不是),降将自愿投降,关胜交与凌州柯太守,钮、沈、秦、马等将后文不再见,估计被太守咔嚓了。
              这一段共两战,均有阙文,可能由于删减原始繁本所致,凌州之战至此做一顿挫。
              大同关之战:宋江主力扎营大同关外,两军交锋,敌军主帅山士奇,可以说是第一个出场的河北名将,首次交锋敌军完败:呼延灼打死石恭,张清打石子使吴可成落马被李逵砍死,呼延灼又伤石逊,石敬、石逊败阵,于是山士奇大怒,亲点三万兵叫战。
              第二阵,山士奇战呼延灼,石敬偷袭箭伤呼延灼,士奇搠下马,花荣、张清救回,北军扳回,山士奇继斗卢俊义,不分胜败,范全被张清石子打中,史定救回,李逵、项充、李衮杀了袁景达,士奇败被众将保回,卢俊义则活捉了曾全,于是胜负又复扳回。
              然后是山士奇求救,时迁、石秀混入关,张清、索超等攻打,里外夹攻,大同关告破,山士奇投北而走。
              观简本两战,首战关胜反劫营可谓优势十足,布兵得当,故而轻易获胜;次战大同关则是棋逢对手,却以里应外合之计取关,可谓巧取。两战在层次上错落有致,显出宋江较120回袁本更高明一筹。但阙文是这段内容的遗憾。
              简本中从没有说田虎军是骄兵,所以也无贬低田军之举,端的是精兵对精兵,虽胜,也伤了呼延灼这样的将领,让人对田虎的实力刮目相看,并通过精彩的对决引入下文深处。只是关胜解俘给柯太守,几人便无下文,似与后文降将情况遥遥对应,其中自有深意。
              简本中敌军前线即有山士奇、钮文忠等将领,可见田虎也并不是将精兵良将都放在后方,这和袁本相比可见。诚然,田虎能占据如此地方,当然也不可能在前方都放着如董澄张礼之流。
              从首战看,两版本各有所长,唯简本似有阙文是为遗憾。总体上简本并没有太贬损田虎军,这是一个大的区别,看来简本今日田虎实为不降宋江之一端在一开始就已见端倪;而袁本也在首战就明确了对“反贼”的切齿之恨,这也决定了两个版本情节的不同发展方向。
              


              IP属地:北京10楼2011-05-29 23:18
              回复
                感谢顶帖的朋友,同时本人诚求124回本水浒,希望有的朋友提供,多谢!!


                IP属地:北京11楼2011-05-30 23:10
                回复
                  水浒人物考之耿恭
                  耿恭是水浒里的一个小角色,但他是120回袁本水浒田虎阵中第一位降将,也是征田虎唯一一个挂掉的将领,可谓与征田虎相始终,其出现在卢俊义第一战攻打陵川时,是守军中唯一的头脑比较清醒,谏阻主将董澄贸然出击者,在陵川城破之际为梁山好汉鲍旭所获,杀人狂突发慈悲没砍了他,于是卢俊义松绑劝降,成为了田虎阵营中第一个降将,接着便带领卢部人马赚开高平城,在首次战役中还是一个关键人物。此后该人又指明盖州路径,使宋江军直驱盖州,自此一直充当向导和顾问的作用,并参加了攻打昭德关的战斗,在与乔道清对阵时逃走,又在威胜之战中被人马践踏而死,终年未知。总体来看,此人是一个能力平平的将领,宋江用他主要是知道田虎方面地理和人物虚实,确也有功而无甚大过(逃走是明知不敌乔道清)。总之,在120回本中,这个人还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出场有因,情节有用,最终有果。但在简本水浒中,此人是没有完整形象的,甚至名字是否叫做耿恭都很难说。《汉宋奇书英雄谱》本是115回本与毛本三国的合本,耿恭出场时叫“左恭”,在大战白虎关时又变成了“乜恭”。 104回志传评林、110回《二刻英雄谱》本和115回双红堂刘念莪本则做“耿恭”。但三个版本在大战白虎关时田豹手下的又成为了“快恭”,不再见耿恭名号。本人从水浒吧守株待虎同学那里得到的115回本两处均做“耿恭”。首先,《汉宋奇书》本的“乜恭”肯定不对,因为简本水浒中“乜恭”为“力士四人组”之一应该和唐斌在一起,此时不该出现在轩宗朝阵中,而前面的“左恭”的“左”与“乜”可能为一个字笔误,故两者可能为一个人,这样的话就和守株待虎那个版本中的一致了,只是“耿恭”换成了“左恭”。然两者为一人的结论与评林本、二刻本和刘本又相互矛盾。因为在简本水浒中,除了真正的“乜恭”外,其它名字都只是一见,没有整体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路人甲的存在,“耿恭”和“快恭”有可能是两个人,也有可能是有一处笔误。但本人认为凌州之战和白虎关大战中的是不是一个人并不重要,只当他是路人便罢,对于没有形象的人物,也不必细究。
                  简本水浒田王传出现的人物很多,有形象的人物和路人甲乙丙丁都明显多于袁氏120回本,这是简本的一个特点,且简本在人物名字上还出现了一些混淆的情况,如《汉宋奇书》本的“乜恭”,也有一些人物出场后就没有了下文,可能是原始繁本删减太过造成的,如前文提到的田虎军西陵山守将王庆、王吉和张翔,另外在轮王寺评林本中田虎大将王庆改做了王应,可能是怕与后面淮西王庆相混而有意为之。还有,简本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柳世雄,在没有田王传的100回容与堂本就改成了柳世权,而容与堂本自高俅发迹后再无柳世权痕迹,古典小说人物大多有始有终,这个没有交代的柳世权可能就是容与堂本删掉原始的繁本王庆传的一个证据,也即是繁本本有田王传的一个证据。此外又有人提出王庆就是王进,但这两个人物各有形象,本人认为讹写的可能性不大,缺少足够的证据,还是做两人为宜。
                  通过上面的分析,估计大家也明白本人在此对“耿恭”这个小人物进行考较的意义了,就是为了说明对简本水浒,对待没有具体形象的大量人物,不必要太过认真,只要把握形象丰富的人物就好了,至于凌州和白虎关的耿恭是不是一个人,这个人是不是就叫耿恭或是左恭、快恭,都不必太认真,只要明白他绝对不是“乜恭”就是了。好了,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初战后宋江的乘胜进军之战------袁本的盖州之战或简本的金乌岭会战中去吧。
                  


                  IP属地:北京12楼2011-05-30 23:10
                  回复
                    河北将领之山士奇
                    情节至此,河北将领山士奇的主要内容已基本结束,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人在两个版本中的表现。
                    袁本中山士奇出场的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是在壶关之战中的表现。上文已经有叙述,这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武力上与林冲战50合未见上下,且在防守布置,临阵机变上均有不俗的表现,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帅才。士奇与林冲战50合竺敬欲助阵,可以认为士奇之武可能仍略逊林冲的;而统帅上面,如果没有唐斌的反水,可以说其防卫策略仍是可圈可点的,没有什么明显的纰漏。这样一个将领,以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原文交代,山士奇丢失壶关之后,没有逃回后方,而士奇所求威胜援兵也及时抵达昭德关,所以士奇之败没有对全局造成太大影响,这是他及时求援的收获,不回后方而纠合浮山当地人马复攻盖州,表现了他虽败仍欲于原地翻盘的刚硬心态,不料却在不利形势下被花荣活捉,于是就降了花荣,具体如何归降文中没有详细交代。然后花荣将其引到宋江处,宋江置酒接风收买人心自不待言,说明宋江还是赏识士奇的能力的,否则宋江岂不言“知天兵到此如何如何”呢?士奇降后,随宋江征伐王庆,由孙安统帅参加过宛州之战,后随卢俊义征至西京城外,闻敌援兵,卢俊义帅众将过平泉桥至龙门关十里外迎战,士奇首战戮死卫鹤,后被酆泰一简打下马,又一简杀死。这些都是简要叙述,只是交代了人物的结果,对形象塑造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反衬了bug武将酆泰的勇武而已。所以说,袁本的山士奇只是这壶关半回的形象。
                    115回刘本中,山士奇出场较早,为宋江征田虎首战大同关主帅,一出场,即与呼延灼战30合不分胜败,后石敬射伤呼延灼,士奇搠其下马,使呼延灼受伤;后士奇又与卢俊义战50合不分胜败,因战事不利退兵,当不是一勇之夫。后士奇申文求救,反被石秀时迁潜入关中里应外合而失去关隘,士奇逃至玉门关,后关破不知去向。后来士奇出现在卧底的张清军中,曾言乔道清若不降宋即就缚他去作进见之功,是此时已经被张清琼英劝降。归降后随宋江参与了白虎岭对田豹之战。在征王庆分兵时,山士奇为宋江部四十万游骑统领;在洮阳之战中进攻南门,乱军中山士奇被敌楼上火坠下烧死,死的不可谓不惨。
                    由上面的事件可知,山士奇在简本中的武力要高于120回袁本,但简本中对其守城过程中的策略和统帅能力叙述的较少,但他能为40万游骑统领,则其统帅力也当不一般。所以基本而言,山士奇在袁本改写时占用篇幅比较集中,形象也较生动,但武力和统帅力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刘本则少有表现其统帅力之处,只知其强,但写得很粗,且在投降时没有过多叙述,好像自然而然跟着张清琼英降了宋,且是降宋的坚定代表,中间许多润色处均未有表现。至于死的方式,袁本就有些太离奇不着实际,虽然其武力较简本缩水,但被酆泰斩的也太轻易些;简本被敌楼着火下落烧死,冤是冤了些,但也不失一个合理的死法,因为后面死得冤的人还有不少呢。由上可见,袁本前面描写山士奇还是成功的,将一个简本中写得很粗的武将细化了不少,但在征王庆中因为自己添加的bug武将的出现,将其死法写得一塌糊涂。
                    好了,山士奇的内容就这些了,关于征王庆中bug武将的出现对小说整体造成的极度危害在下文还会继续分析,这也是袁本王庆传的第二大失败(第一大失败为王庆出身)。接下来还是让我们回到田虎传中,结合简本众英雄大会唐斌的行文,分析一下回雁峰力士四人组,即唐斌、文仲容、崔野和乜恭四个主要将领。
                    


                    IP属地:北京22楼2011-07-13 10:44
                    回复
                      袁本中的唐斌降宋江后,指明昭德关虚实,并同耿恭主动攻打昭德,后李逵被乔道清所陷,唐斌不退向前被擒,城破获救;后同索超等取潞城县;又同关胜取榆社、大谷;后参与了威胜之战。征王庆先随张清琼英取宛州,后在同山南军之战中刺杀郭矸,在縻貹杀文仲容后为报仇大战縻貹,后有哭文仲容的描写;在荆南护送萧让等时被縻貹、马勥截住,众寡不敌,终为縻貹杀死。总体来讲,唐斌的形象在袁本相对于150回刘本要单薄些,只是在壶关之战中记述比较详细,后面在李逵莽陷众人时有心理描写,其余均属于走过场的交代,其形象较一般的降将稍细些,但也不算太过出众,描写方面基本上平平,不见出彩之处。相对而言,简本中唐斌出场是做了很多的渲染,回雁峰和魏州城形象也基本完备,总体形象较袁本要出色些,回雁峰上与关胜的问答,不仅表现了关胜,也反映了唐斌急切招安的心态和义气的性格,深可玩味。在武力上,前回已有渲染,这里也非表现之处,则在后面有所补足;智力上有魏州城献策的计谋。所以简本唐斌是一个亦智亦勇,以勇为主的将领,其在袁本和简本中所用武器也是不同,简本是开山斧和刀,袁本则是矛。总体上唐斌的能力,包括武力和智力,也是简本较强。这个人物的塑造还是以简本为优胜。
                      第二个是撼山力士文仲容,简本水浒中此人是唐斌上回雁峰之前的首领,但文中叙述不多,此节后随宋江参与白虎岭战役,并于魏州城外斧砍时凤(先丈八蛇矛枪改成了斧,后来斧又改成刀,文兄对于兵器看来是信手拈来),又随军征讨狮子岭。征王庆时,在梁州城外斗上官义30合后崔野、乜恭助阵败之,追至城下为炮石阻而归;秦州城外密庆寺之战,在唐斌刀斩冯虎持刀杀入西军阵中(几位在归宋江后斧都改刀了不知何意),将黄建章砍为两段,是写其勇;征方腊曾随宋江攻打常州;杭州之战首战随史进等取东门,后随卢俊义攻打候潮门,与刘唐抢入城去,刘唐为城门闸死,文仲容杀死三四牙将兀自不退,被乱箭射中面部两箭,后为众军所杀。文仲容在简本笔墨不多,单突出其一个勇字,可谓描其独到之处,虽少亦见传神。
                      袁本中的文仲容笔墨也不多,在关胜初见时言其与崔野为人爽亮,两字点睛,之后没有特别描述,壶关之战后宋江留其与崔野仍守抱犊山,取昭德关后入关随宋江。后与关胜、呼延灼等到潞城听调;后同关胜等取榆社,后参与了取威胜之战;征王庆随张清、琼英攻打宛州,后又参与征战南山军之战,与縻貹交战十合,被其一斧砍为两截。总之,袁本中文仲容就是一个走过场的,没什么特别的形象可言,相对于刘本虽文略但仍突出一个勇字不免落于下乘了。
                      第三个是移山力士崔野,此人描写更略,刘本中大会唐斌时仅述其被唐斌令请花荣等上山,余无叙述;此后参加白虎岭战役;征王庆时在梁州城外助文仲容战上官义;征方腊随卢俊义大战独松关,杀死刘志达;后随宋江攻打杭州北关门大路;擒方腊后随宋江驻扎杭州城外,回京授苏州兵马都监;后与唐斌朱仝随刘光世破金,做到太平府节度使。简本中此人物是走过场,无明显形象可言,幸得善终。
                      袁本中崔野在壶关之战后,几乎就是文仲容的影子,名字一直跟在文仲容后,到文仲容被縻貹所杀,崔野大怒,与縻貹战六七合后唐斌欲相助,被縻貹一斧砍与马下,可谓与文同死。这个人的形象在袁本就是文仲容的影子,也就不多谈什么了。
                      第四个是劈山力士乜恭,此人在袁本中没有,估计是不想再多设一个影子武将了吧,本来袁本在王庆传要把河北武将损折尽,不得已制造出了縻貹等甚至是bug酆泰这样的自创武将,目的就是减人,所以少一个武将是作者巴不得的事情,乜恭就这样的被删除了。
                      简本中的乜恭也参加了白虎岭战役,征王庆曾与崔野在梁州城外助文仲容战上官义,征方腊随卢俊义取宣湖二州,独松关下枪刺死厉天佑(老哥又改刀为枪了),分派杭州攻城时,乜恭负责东门寨中协助,后来就没有了下文,再出现时是在征方腊阵亡将领名单中,应该不会是在寨中憋死了吧,此处当有阙文。此人的形象也不十分显著,不作具体分析了。
                      综上所言,袁本和刘本水浒中均重点写了唐斌,简本中文仲容文字虽少,但勇武也跃然纸上,但简本中崔野、乜恭和袁本中文仲容、崔野均是走过场,形象不明显。简本中大会唐斌一节,主要人物其实是写关胜,其次是唐斌,对于其他人,也就只是陪衬妆点而已。
                      好了,关于力士四人组的内容就先这些了,至于唐斌在魏州之战中还会有所分析,其余的就结下了,因为也不是主要人物。下面,我们就当进入征田虎的决战阶段的战役中,决战以乔道清的出场为标志,简本中决战的第一场是苏林白虎双岭交互战,袁本则是昭德关之战。由于决战的层次和结构安排袁本和刘本有很大差异,所以为了保持大致对等的进度,就让我们先从袁本的昭德关之战说起吧,在分析战争之前,为清晰起见,需要先看一看决战第一次战役前的双方形势,留在下章分析吧。
                      


                      IP属地:北京24楼2011-07-23 02:43
                      回复
                        首先董平帅5000兵骂战,脱招大怒出战,这老哥看来还是缺点淡定,怎么首战开始,自己又是猛将如云,就轻率的亲自出战了呢?于是单枪斗双枪,战30合终于被后面隐藏的花荣一箭阴死了,死不瞑目?还是老哥你不够淡定啊——
                        主帅阵亡,按理讲会士气大挫,兵败已成定势,观者到此又当曰“苏林岭已下矣”,然如何?北军毕竟是田虎军的精锐,终究未乱,这时乔道清飞出抵住董平,北军败势稍缓;公孙胜作法,乔道清破法,恰似一挥而就;值得注意的是这时乔道清说了句“你用妖法,偏我不会”,说明两者本无正邪差别,这和120回袁本再三的强调乔道清是邪法而公孙胜是正法是截然不同的,120回袁本乔道清归降是弃邪法归于正法,而简本则只有法力高低,并无正邪之分,从这一点看,袁本就有点归于下流了。然后公孙胜使出五雷天心正法,乔道清也呼召天神,可以说两者斗个均等。于是各自收兵,如此,乔道清以一人之力,保住了在主帅阵亡情况下的不败,相对于袁本中公孙胜一出则乔道清即被困百谷岭有明显的区别,乔道清的形象较之袁本要强了许多,也正了许多;于是也没了乔道清听樵歌被孙安劝降一节(客观讲袁本这一节写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演出了下文再访罗真人一节,容后再述。
                        此时乔道清得知后寨火起,原来被时迁火炮所轰,叶清已经从内部砍开石门,宋军大举进关,此又是一变,苏林岭又宛然破矣。叶清劝李逵不可轻敌,李逵不听,确是李逵性情。李逵并五百排手上山正遇道清,一口气均被吹倒活捉,余众败走下山,乔道清俨然苏林岭之铜墙铁壁矣。二取苏林岭,虽得以射死脱招,最终又不得不无功而返,必需取胜之战,又化为无奈僵持之局,且失了李逵李衮及五百排手。
                        在二取苏林岭之战中,张清叶清之计,不可谓不妙;宋公明三路之兵,虚实之法,不可谓不得要领;调兵遣将,也不可谓不强,而终不能得胜者,全赖乔道清一人之力抵住,所以此一段文字,宋江方是暗写张清,田虎方则是明写乔道清,一明一暗,相得益彰,张清斗智,乔道清则斗勇斗法。综苏林岭之战,其实是一部张清大传,而第二主角则是乔道清。此段文中,情节九曲八折,将一段横山断云的文字写得简练有致,使人物表现如跃掌上。
                        另外,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简本虽然简略,但层次结构复杂,一节节从不相犯,相比袁本单调的战争模式,简本还是有所优胜;简本描述人物,虽然乔道清、孙安等星光闪烁,但仍未掩没梁山好汉;而袁本则虽然将孙安、乔道清能力压低,但仍然使梁山诸将暗淡下去,究其手法,是写乔道清就是写乔道清,写孙安就是写孙安,写琼英就是写琼英,而上下参差,相互照应之法不及简本,简本和袁本作者的笔力相差也如此,只惜乎简本文字上还是被简了,如未简,此部当更是一段奇妙文章。
                        


                        IP属地:北京35楼2012-04-26 22:51
                        回复
                          再访罗真人篇 金圣叹评批水浒,有横云断山一法,其解在打祝家庄插入解珍解宝一节;脂砚斋评批红楼,有横云断岭、云罩峰尖之法,其解在王老爷拜贾雨村;究竟断山断岭,只在于插入的内容多少和分量,由此观之,则自叶清回宋营,本是一段横云断山的文字,而后面擒获孙安则是断岭无疑。然水浒之所以为天下最绝妙文章者,在于并不如此简单:本自金戈铁马,颦鼓交加,却突然又插入再访罗真人一段舒缓文字,真真是毛批三国中的笙箫夹鼓、琴瑟间钟,而过渡自然,且又以正犯相应前文之访罗真人,最奇妙的是诸法结合,并无一丝人为痕迹,却类鬼斧天工,使人叫绝不已。首先吴用公孙胜回寨,闻报李逵李衮被捉,此所以只字不提主帅卢俊义,猛将董平、秦明、关胜、呼延灼、花荣等者,却是大有深意,盖此时猛将神箭已无所用,故于无字处做此文章。吴用开口一句“如之奈何”,似乎山穷水尽矣,却引出公孙胜之言,说明此段主要写的是公孙而又非吴用。公孙胜言曰除去问罗真人不能胜他,此又于断崖处引出一径小路,是鸾胶续弦之法。又说路远需戴宗作法同去,盖访罗真人必用戴宗,以回应前文破高廉访罗真人段落,非是褒贬公孙胜无此能也。此时又突出卢俊义令史进将战事禀之宋江,言索戴宗访罗真人,尤见前文不题俊义之妙。此时戴宗正好从宿太尉处回,但若马上直接写去访罗真人,则平淡无奇矣,却于戴宗又插入空头诰极略文字,以此冰冷与战事火热对照,一言足有千钧之力,令观者不免无言良久。戴宗低言“如此如此”,直是云龙雾豹,而宋江会意,却将言语转至访罗真人上,虽入正题,难免无可奈何。简本文字本略,此段又极具精工,读者宜细细体味之,不可粗心跳过。此又是一小的断岭,无限文章只在寥寥数字之中。于是戴宗同史进至卢寨,并会合一清作法至二仙山,拜告罗真人,先题起前次拜见,以呼应平辽一段拜见罗真人文字,是丝丝不漏矣。反以真人问话“你今回来,有甚话说”,引出此次因果。然后罗真人说出乔道清来龙去脉,此是简写,较之袁本的一大篇乔道清小传,则又有一种趣味。据罗真人所说,乔道清的情况是:⑴与罗真人一同学道,并非袁本之曾往二仙山拜罗真人求道,罗真人以其外道而不见,说“遇德魔降”再来见我;⑵无乔道清出生一段梦兆及崆峒山学邪法经过;⑶无“幻魔君”的称谓;⑷无安定州一段公案,只是破戒逃在江湖以助田虎;⑸法术与罗真人一般,会五雷法和天兵,非袁本之一见公孙胜即为不敌;⑹此人与罗真人最好,非袁本之师执未成。但罗真人终究还有破道清之法,于是传授天心正法,撒豆为火,又授书一封招安,又嘱咐招安不成,只可另勇士生擒,不可杀害,可见罗真人之情笃(真人亦有情乎,若乃天地之情乎?)。而袁本既无罗真人一段文字,当然就无此嘱托,乔道清也只能是术窘失志,为孙安劝降矣。行文至此,任务已经完成了,宜乎当急回矣,然而作者却不想就此了止,便以一清发问“师傅再有何法旨”引出一段与此时不相干的文字,先时伏下淮西东鹫山毒火鬼王一段,于此百紧之中插入这段,即是为后文伏笔,又起到了舒缓的作用,是在一举两得。先看看毒火鬼王,这个简本中的是从罗真人口中道来,并言其半通仙骨,撒豆无济,只有三昧真火可破;而袁本中,将毒火鬼王改为毒焰鬼王,又命名为寇烕,其法术也大打折扣,不仅凡骨无疑,且只是会妖火而已。虽然败了卢俊义等,使卞祥烧身落马被害,但在乔道清三昧神水之下顷刻瓦解,人也马失前蹄被乔道清一挥两段。袁本这一段描写,是很失败的一个典型,其出现的意义只是给卞祥找了个死法,给乔道清找了一个发挥的机会而已,从整个西京之战来看,真是可有可无的文字。公孙胜拜清破毒火鬼王之法,真人指出过山西面清凉山有马耳山,山上有华光庙,并指示关清华光神方法,并授予符命。然后公孙胜戴宗拜别真人下山。则此华光为召请真华光,此毒火鬼王也为真毒火鬼王。此是以三昧真火,用真火破毒火;而袁本将三昧真火改为三昧真水,要用水克火,真是无聊之极。此一段文字,即是伏下了王庆部分文字,使结构紧凑呼应。而这一段总以公孙胜为主,避免了袁本中以河北武将乔道清为主削弱梁山的弊病。袁本一段神不神鬼不鬼的段落,相比之下,真是画蛇添足了。而且,这一段也应了华光剿除毒火鬼王的传说,比什么寇烕之流更有基础和神话性。关于毒火鬼王一段,袁本总落下乘,这在王庆部分还会详述,至于山西清凉山,当指淮西之山西地面,地理问题不再赘述了。然后一清同戴宗回家,注意的是每次一清拜请罗真人都要写他回家,次次与后面一清回家修道养母呼应,看来一清是至孝之人,看来是要修道,先修孝啊!一清回家,母嘱收服蛮夷早回,又是一层照应。于是一清同戴宗回营,先告诉宋江,后回卢俊义寨,说明乔道清是师傅的师弟(师叔二字就使用差了,水浒用字上应着眼)。并说先招安,不成决战活捉,不可杀害,并说无此人众兄弟难救。众兄弟难救在此时从一清口中道出而不在前罗真人口中道出,也是绘人之神笔。卢俊义于是将此言传遍全营,至此,再访罗真人之行圆满结束,下文便是孙安搦战,笙箫之音顿又变茄鼓交鸣。宋江已然二取苏林岭,所谓只往无来非礼也,苏林岭方毕竟反攻了。有来有往,这和三打祝家庄又不同了,此为犯而不犯之法,是水浒作者娴熟之法。欲知端的,容后再述。


                          IP属地:北京36楼2012-04-28 17:08
                          回复
                            这个与其说孙安站位不好,到不如说卢俊义诸将倚多抢位导致了孙安的劣势;花荣射中头盔,俊义趁势扭打,逼迫孙安舍了双刀(不知孙安为什么此时用双刀而不用剑),徐宁才有机会用钩镰枪拖翻马脚,占据有利位置而阻挡援兵,通过这段,给人的感觉是孙安简直是霉透了,而卢俊义则绝对是胜之不武。徐宁被三将夹攻,关胜出阵,两下大战,不要认为现在关胜徐宁是二战三,宋军可没有以少抵多的打算,这里不写,移到下文,是为了行文连贯,因为现在乔道清已经被公孙胜缠住了,所以徐宁才得以擒住鹗全忠,而孙琪被关胜所斩。孙琪在简本中,是孙安的兄弟,兄弟被斩,对后面孙安的降伏是否有损其形象,这个是个很复杂得问题,当然按照常理来讲,孙安应该记兄弟之仇,但从另一方面说,孙安感宋江之诚也是没错,乱世之中,兄弟各安其命似也无可非议。如此,孙安即使要降,也是时势使然,要得到孙安的完全效忠,这中间必须还要有一些关节。所以这里讲苏林岭孙安被擒,却已经将战争的烽火暗指向了白虎岭。这是作者有意的笔法,当然劝降孙安是下文的事,现在战场上依然还在胶着。因为还有公孙胜和乔道清一组无有结果。袁本中提及孙琪的名字明显比刘本的多,但也未塑造出一个形象来,只是作为昭德关守将,后乔道清术窘兵败,被张清一石子打下马来,应该是死了。所以袁本的孙琪,除了给乔道清说了一句“国师入寨驻扎,待孙某等与他决一死战。”成为了激乔道清与公孙胜斗法的一个促进因素外,基本上是个影子而已,简本中则只提了一句确定是孙安的兄弟身份,就被杀了,却成了孙安投降的一个不定因素。总之,孙琪,无论简繁本,都是一个小棋子而已,无关大局,就不分析了吧。这边公孙胜和乔道清的对峙是怎样的结果呢?首先,一清下马拜告师叔,说有书信。但此时两军阵上,道清也不免“恐是计,不敢下马”,这是正常的反应,但也说了“请起,有何书”,看来应该还是知礼之人。然后公孙胜说是罗真人徒弟,有书上达,前面已经说过,罗真人曾言与乔道清最好,但乔道清仍质问罗真人如何知自己在此,公孙胜说观书便知,乔道清又恐书信有毒,说你读与我听,所有这一段对话,处处写出乔道清的小心,与原本中的幻魔君未降时的狂态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刘本袁本,乔道清是不同的人物形象。公孙胜于是宣读罗真人书信,罗真人的书信还是文绉绉的紧啊,开头便是“忝兄罗澄书奉师弟道清真人座前”,多么客气啊,而且透露了罗真人的实名叫做罗澄。这种在人物故事基本完结的时候再点明姓名的方法,也是非常适合我们的老神仙的。然后“未覩台范,徒切思慕”,尽是谦词,与袁本罗真人在“魔降”之前对待乔道清的态度简直是天渊之别。然后公孙胜读信毕,乔道清方让取书来,并以“君恩难忘”果断拒绝了投降,两者交谈从始至终,都是客客气气的,为胶着的战场局势着实舒缓了一下,简本作者是深谙行文节奏也显然。然后各收兵回营,此日大战,看来两者也十分儒雅。但大战的情节却是神道了些,首先孙立出阵,戴了黄“幞头”,大叫我是赵玄坛,乔道清则纶巾羽扇,然后两人的对话也似附体了似的,给人一种闹神道的感觉,于是孙立战乔道清30合,不分胜败,一清则招天兵,乔道清也招天兵大战,一清撒豆破法,道清入关不出,宋江收兵,此一节法破后道清也没有袁本中如许狼狈,兵败山倒,只是道清恢复守势而已,双方又重新进入相持。这一段施法破法的描写,还弄了孙立和乔道清的穿着两首诗,但其中的神道内容非但未能添彩,反而让人有些别扭,特别是孙立扮作赵公明一段不知何从来,总之如果没有跳大神的感觉可能更好些。这一部分还是袁本处理的相对好些。简本至此,苏林岭战事告一段落,故事重新回到张清身上来,关于智伏乔道清的部分,待下次再详细叙述。


                            IP属地:北京38楼2012-05-26 2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