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教育吧 关注:90贴子:388
  • 0回复贴,共1

教育方针与人本理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育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是以人为本。即中华传统文化所所主张的“人为贵”。一个人在五六岁前受学前教育,其后受九年义务教育,方是十四五岁;我以为这个安排是起码的。大致在十七八岁之前就集中地受教育,学习做人,用人类知识的总汇去丰富他们的头脑,尤其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熟悉前人认识世界,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路径,训练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天经地仪的安排,这几乎是社会的自然。为什么样这样说呢?因为道理很简单,在此之前的孩子还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人格尚不完善,身体还未发育成熟,还不具备起码应对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当然主要的是非的判别能力。总而言之,少年时期安排集中学习是天生合理的。 

关于此,既使在全世界也不会有什么争议;自觉不自觉都在这样安排,几乎就是一种共识。这也足见“以人为本”在这一方面,已经是一种普遍认知。 

从人本理念出发,首要的问题是教育以德为先。正如在化学中的物质都以研究其属性及其应用为目的,我们教育人也要首先注重于人的品德培养;这种品德不是凭空而论的,它必须服从社会的和谐,把个人的幸福同社会统一起来,和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它是从社会生活的理想境界出发的。这种理想境界不是空想出来的,它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千千万万的优秀人物可以楷模,桩桩件件的感人事迹可以借鉴。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学习正确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要与人为善,以诚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维护正义,主持公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要维护集体利益,顾全大局,把祖国与人民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是狭隘的,如任其发展,就往往造成与社会的冲突,不但会毁了自己,而且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甚至达到危害国家的程度。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矛盾。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它贯穿于日常生活,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过“红与专”的提法,也有过关于“红与专”关系的大辩论,这在培养方针的问题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就拿前些时候曾经发生的某性学专家给学生讲性知识而面对青少年大讲性生活对健康的好处的事,就曾在舆论界产生过争论;本人认为这位专家教授只按讲义不看对象,缺乏社会责任感,本身就是严重的问题。 

在当前与今后的相当一个时期,强化德育应当看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份,是学校教育的主体部份。 

从人本理念出发,智育是又一大课题。这是因为除了人的社会性之外,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则是人极高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智育的目的就在于丰富、提高、训练这种能力。鄙人认为,“知识”与“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拿中美两国的教育作比较,据相关媒介得知,中国偏重在知识的传授,美国注重在能力的培养。知识可以根据具体实践的需要去学而知之。(按照列宁的一种说法,学校所学的十分之九是无用的知识)。这就是说,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一人敌”;而能力则具有抽象性、普遍性,是“万人敌”。把培养目的集中于“能力”,是医治中国教育的不良倾向的需要。固然,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具体知识的传授,可是任何知识都是科学发明家艰辛探求的结果,这里就存在一个认识路径的问题,存在一个前人研究智慧的问题,存在一个思维过程或方法的问题。而恰恰正是这一方面,才是人本理念的所在!人本理念在教育上的重大表现就在于人的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定位,而不是知识本位。上世纪六十年代有高教部部长蒋南翔的,他对这一问题的界定就是:与其交给学生以猎物,不如交给学生猎枪。他把获取知识的方法看得比教给现成的知识更重要。 

从人本理念出发,体育是不可或缺的。过去有一句格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体魄是高质量生活、工作、学习的保障。而体育又是培养优秀公民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体育能磨练人的顽强意志,发扬拼搏精神;许多项目又能造就人的团队意识。 

从人本理念出发,美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德育也好,体育也好,都同美育分不开;德育要求真善美,因为它与假恶丑势不并存;美的人格,美的品德。体育之美不言而喻。并且人类的理想本就具有向美性。当然作为艺术的东西无不以美搏得其存在的价值。 

我们的教育方针或者说培养目标是人本的,因而有必要剔除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中的非人本的东西,以免偏离正确的轨道。 



1楼2006-06-08 16: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