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吧 关注:8,328贴子:13,249

鲛人真的有鱼尾吗——古籍中的“鲛人”略考(初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5-01 18:24回复
    作者: 雪来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108050100qrme.html


    2楼2011-05-01 18:24
    回复
           快喊我考据狂……吐血。本来是在整理明代护领的,文档才弄到一半,发觉目前攒的资料不够,还是得花上一段时间去大明衣冠搜集实物图片和容像才行……这个工程太庞大了,暂时换换脑子,于是把半年前就打算弄的一个神话传说方面的考据写出来。边查边写,从六点多折腾到近十一点,一晚上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还打算早点睡觉的呢,今天帮助燕姐组织汉风徽韵的第二批人补过上巳节的活动,玩了大半天,累死啦。。。。。。。辛卯年三月初七夜,庐州雪来。
      


      3楼2011-05-01 18:25
      回复
             (去年查资料查到鲛人时,开始对当今世人脑海中鲛人的普遍概念心生疑虑,鲛人真的有鱼尾吗?看到的典籍有关记载中,完全没有哪一条提到过鲛人是长着鱼尾的。因此计划写一下这个主题,但资料搜集得很少,总想多翻翻古籍再落笔,不想后来一搁置就是半年……还是先写出来吧,毕竟拖拉不是什么好习惯~~~~~欢迎讨论,转载请注明出处为雪来的新浪博客并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108050100qrme.html,谢谢!本文为初稿,尚有疏漏之处,贻待补充完善。辛卯三月初七,2011年4月9日。)
        


        4楼2011-05-01 18:25
        回复
              说到“鲛人”,很多人脑海中首先联想到的词就是“泣珠”“鲛绡”和“美人鱼”吧。在我国,鲛人的传说至少流传了数千年之久,在诸多类书、诗词、笔记小说中,鲛人“泣泪成珠”和“织绡”的典故被反复引用,几乎已成为了鲛人的代名词。至于会联想到“美人鱼”,则应该是近代国人接触了西方传说中的“美人鱼”以后,因为二者习性相近(人形、居于海中),自然而然地将两者联系到了一起,并按照国人一贯的思维习惯,开始将鲛人理解成“东方的美人鱼”。
               然而,我国传说中的鲛人真的和西方传说中的美人鱼一样吗?具体一点说,鲛人也和美人鱼一样,长着鱼尾吗?恐怕未必。笔者目前所见古籍中,未见一处有“鲛人,人首鱼尾”之类的记载。下面且一一摘取分析。
          


          5楼2011-05-01 18:25
          回复
                 最早记载鲛人的古籍,有人认为是先秦的《山海经》。但纵观《山海经》全书,并未见“鲛人”之词或描述,只有“鲛鱼”“人鱼”和类似的“陵鱼”,然而要么是一笔带过,要么外形特征明显不是鲛人,且并无类似于“居于海中”“泣珠织绡”的描写(根据《山海经》的叙物方法,至少可知书中所提鲛鱼、人鱼都是兽类,而非神或外形特异的人类)。如《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犛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又:“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山海经·北次三经》:“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东晋郭璞(276~324年)注:“或曰,人鱼即鲵也,似鲇而四足,声如小儿啼”,故一般认为此处“人鱼”是指娃娃鱼大鲵。《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这里的陵鱼和鲛人比较像了,生活在海里、长着人脸,但有手有足,只是身体为鱼。——其实《山海经》里的鲛鱼、人鱼、陵鱼,乃至于鲵鱼,在后世《太平广记》等书中也有记载,描述不尽相同,但都是鱼类,与我们要讨论的鲛人相去甚远[1]。
            


            6楼2011-05-01 18:26
            回复
              =
                   因此,开始明确记载鲛人的时代,最晚应是晋代。上文提到的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对《山海经》做注,注文中多次提到鲛人,如《山海经·海内南经》:“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郭注:“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7楼2011-05-01 18:27
              回复
                这里郭璞说雕题就是鲛人(则雕题国即为鲛人国;古音中“雕题”与“鲛”可以互转[2]),对鲛人的描述则是在脸上刺黑色的图案、在身体上画鱼鳞状花纹。注意此处鱼鳞状只是花纹,并不是真的鱼鳞,更没说鲛人有鱼尾,因为雕题国在郁水南岸,地处陆地,并不在海里。因此这里郭璞说的鲛人(雕题),可能与后世所说鲛人并不是一类,只是名字相同;也可能是后世鲛人的原型。
                


                8楼2011-05-01 18:28
                回复
                      除却上文所提的郭璞,西晋的张华(232~300年)和东晋的干宝(?~336年)都记载过鲛人的传说,且描述已十分具体。张华《博物志》:“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续,其眼能泣珠。”又:“鲛人从水中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北宋《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今本无)。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这两处的记载,已经将鲛人的形象定型:生活在南海(或更远),像鱼一样住在水里,会纺线织布,眼睛能哭出珍珠——根据《博物志》的描述,则鲛人不仅能生活在水里,也能毫不费力地生活在陆地上与人相处,在陆上时还能织绡泣珠。这样的鲛人,可能长着鱼尾吗?如果说鲛人到岸上之后采取了某种方法把鱼尾变成了腿,那《博物志》中不可能只字不提;如果说“水居如鱼”就得长鱼尾,那龙宫里的龙王、洞庭湖底的龙女做为人形出现时,难道也都是鱼尾?——根据历代笔记小说、神话传说对龙王龙女的描述来看,显然不是[3]。
                  


                  9楼2011-05-01 18:28
                  回复
                        南朝梁文学家任昉(460年—508年)《述异记》记载:“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鲛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这里也只是提到鲛人织绡,并没有提到鲛人有鱼尾。任昉说鲛人织的绡纱入水不湿,试问如果鲛人长着鱼尾、而且行动方式是像鱼一样游水的,那他们织防水的布匹做什么呢?并且文中说鲛人织绡之所是“龙绡宫”,既名为“宫”,想必和龙宫类似,是水中宫殿,于是又转回到前文的问题:这么推理的话,那龙王龙女也该长着鱼尾才是。既然龙王龙女不是鱼尾,那鲛人为何偏要是鱼尾呢?
                    


                    10楼2011-05-01 18:29
                    回复
                           如果说类书、部书、笔记小说中关于鲛人的记载太少,那我们来看看诗词中的相关描述吧。历代文人引经据典的特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参考:
                      历代描写鲛人的诗词(节选)
                           魏 曹植《七启》:然后采菱华,擢水苹,弄珠蚌,戏鲛人。
                           唐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唐 李群玉《病起别主人》:恨无泉客泪,尽泣感恩珠。
                           唐 杜甫《渼陂西南台》: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唐 无名氏《天竺国胡僧水晶念珠》 :天竺胡僧踏云立,红精素贯鲛人泣。
                           宋 陆游《钗头凤》:春水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宋 陈与义《次韵家弟碧线泉》 :川后不愁微步袜,鲛人暗动卷绡梭。
                           唐 王维《新题洮河流珠》: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不劳象罔求,自有鲛人泣。
                           清 任祯《题洮河流珠》:洮河冬过古熙州,化作冰珠日夜流。未必鲛人皆汉女,可能水伯是隋候。
                           唐 杜甫《客从》: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唐 李颀《鲛人歌》: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
                           唐 康翊仁 《鲛人潜织》:珠馆冯夷室,灵鲛信所潜。幽闲云碧牖,滉漾水精帘。机动龙梭跃,丝萦藕淬添。七襄牛女恨,三日大人嫌。透手击吴练,凝冰笑越缣。无因听札札,空想濯纤纤。
                           宋 张玉娘 《香闺十咏·鲛绡帨》:半幅生绡雪色寒,鲛人相赠比琅玕。华清浴罢恩波媚,南浦伤时咏雨斑。
                           元 杨维桢 《鲛人曲》:鲛人居,钱塘湖。自从剑客过湖去,世人不识真仙儒。灵丹掷湖水,湖水清如酤。江妃惜不得,贮在明月壶。鲛人夜饮明月腴,夜光化作眼中珠。手擎莲叶盘一株,盘中走珠汞不如。世人无仙意,波心荡漾青头凫。烹龙炮凤日日千金厨,何以洒君心热宁君躯。洒君热,宁君躯,须饮鲛人明月珠。
                      


                      11楼2011-05-01 18:29
                      回复
                            另:关于“海人鱼”的典籍记载:
                              宋《太平广记》第四百六十四卷水族“海人鱼”词条:“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尔不伤人。(出《洽闻记》)”
                              历代描写鲛人的诗词虽多,但用典皆在“泣珠”“鲛绡”二处,没有提到鲛人的体貌特征;鲛人所居之处,则有海中、河中、湖中各种情况,唐人李颀的《鲛人歌》更说“有时寄宿来城市”,与张华《博物志》的记载相似。而另一种与西方美人鱼极其相似的生物——“皆为美丽女子”的“海人鱼”,也并不是鱼尾。可见近世人认为我国传说中的鲛人与西方美人鱼类似、长着鱼尾,是既没有典故出处,也没有什么道理的。
                        


                        12楼2011-05-01 18:29
                        回复
                               参考文献:
                               1、《太平广记》第四百六十四卷水族“鲛鱼”词条:“鲛鱼出合浦,长三丈,背上有甲,珠文坚强,可以饰刀口,又可以鑢物。(出《交州记》)”又“鲵鱼”词条:“金义岭之西南,有盘龙山,山有乳洞,斜贯一溪,号为灵水溪。溪内有鱼,皆修尾四足,丹其腹,游泳自若,渔人不敢捕之。《尔雅》云:‘鲵似鲇,四足,声如小儿。’金商(《太平环宇记》卷一六二"金商"作"今高".)州溪内亦有此鱼,谓之魶鱼。(出《岭表录异》)”
                                南朝宋裴骃《集解》:“徐广曰:‘人鱼似□,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按:□为古籍漏字。鳢,一种鱼类,表面滑溜,喜欢栖息在河流、池塘、沼泽中。
                          


                          13楼2011-05-01 18:29
                          回复
                                2、老康《海上生明月    何处觅鲛人》:◆货殖列传
                                  传说中的“鲛人”神秘而美丽,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本文作者认为,鲛人不仅是个传说,他们很可能是生活在南海外岛屿上的居民,与中国有贸易往来,而且一位“鲛人国王”还客死山东,并在中国留下了后裔。
                                  唐李商隐《锦瑟》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倾倒。倘问此诗之义,最让人佩服的是梁启超的说法:“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也就是说这种诗是“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诗家之景,是只可以想象不可以当真的诗家虚文。读者只需品味诗美就是,不必非要问诗美的材质。
                                  虽然诗家虚辞“于理则无,于情则有”,但这两句费解的诗,却并非虚作张致,而是事出有典,利用典故作喻。西人把这种通过复杂的典故组合构成喻体的修辞法叫“形上比喻”(metaphycialconceit)。如同猜谜,解诗者需要对典故的各种隐藏意义都非常熟悉才可能解开谜底。“不屈不挠的博学”是读书人的顽疾。让我感兴趣的,是这诗上联中,沧海、月明、珠有泪三个意象,联系着传说中的“鲛人”。
                                  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者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鲛人的两种物产,世人视为珍宝。其一是鲛绡,任昉《述异记》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其二是一个令人感觉心疼的叙述,说鲛人的眼泪能变成珍珠。杜甫《客至》诗讲到有朋友带给他一颗泉客珠,结果“缄之箧笥久”,“开视化为血”。珍珠是鲛人的血泪所化,但鲛人似乎把友情看得比珍珠要贵重。《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为表示小小的感谢,鲛人一下就送了一盘珍珠。所以有人谓鲛人不贵珠,因为眼泪不值钱吧。但如果从鲛人们的家乡盛产珍珠而不以为贵来说,更为合理。
                                  鲛人常常带着鲛绡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和中国人做生意,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字。唐人李颀《鲛人歌》云:“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李颀诗中,鲛人是今年相见明年期的情深意重的好朋友,诗人对他们“百尺深泉架户牖”的海洋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那么,鲛人究竟是哪里人呢?郭璞注《山海经》时谓“雕题国”人为鲛人,古音中,“雕题”与“鲛”可以互转,与海南岛的“黎”族也颇为音近。黎族很早就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据说松江的黄道婆就是从黎族群众那里学到了纺织技术而被家乡人民尊为纺织神的。但黎族和大陆交往较早且频繁,并无过多的神秘可言。从鲛人一年甚至于几年才能来一次大陆判断,他们住得似乎比海南更远。而鲛人记述中的水底居住,也许就是指住处周围全是水,仿佛是在水下。综合这些因素,鲛人应该是住在南海外大洋上的小岛居民。从出产珍珠和方位上判断,今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人最为接近。
                                  苏禄人和大陆交往也很多。元人《大德南海志》、《岛夷志略》和《元史》中都记载苏禄人在南海岛居,其俗“男女断发,缠皂缦,系水印花布。”产珍珠,“色青白而圆,其价甚昂……有径寸者。”他们的珍珠是全世界最佳,他们的居所邻近出产色绢的爪哇。
                                  苏禄人给明朝贡献过有史以来最大的珍珠。《星槎胜览》载:“永乐十六年,其酋长……携妻子涉海来朝,进献巨珠一颗,重七两五钱,罕古莫能有也。”重近八两的珍珠,应该不会是鲛人的眼泪能化出的吧?
                                  苏禄人有后裔在中国。《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十五年八月甲申朔,“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率其属及随从头目凡三百四十余人奉金缕表来朝贡,且献珍珠宝石玳瑁等物。”又载,“(九月乙丑)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归次德州病卒,讣闻,遣官赐祭,命有司营坟,葬以王礼,上亲为文树碑墓道,留其妃妾及谦从十人守墓,令毕三年还国。”苏禄王回国途中,在山东德州过世,依穆斯林速葬制度,遂安葬于当地。其王妃和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为其守墓,其后人遂入籍中土,定居于德州。中国百家姓中的“温、安”两姓,凡信仰伊斯兰教的,均为苏禄王后裔。
                                  回到李义山诗,鲛人以海洋为家,海上明月是他们最亲近的天象了。不仅因为他们可借以判断时间和方向,更重要的,明月是他们采集珍珠的借助条件,传说鲛人在月圆之夜借明月之光寻找海中珍珠。
                                  古之所谓明月之珠,其鲛人所采乎!沧海月明珠有泪,谓新采之珠也,比喻新鲜华美之少年时光。《锦瑟》诗主旨,乃抒写青春之美不再,思之唯余惆怅
                                 3、唐传奇《柳毅传》
                            


                            14楼2011-05-01 18:30
                            回复
                              个人认为严谨的态度不适合去欣赏这些,你不觉得太累了吗?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04-27 1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