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吧 关注:4,490贴子:63,075
  • 0回复贴,共1

连塘城走出的枢密——试评从隐匿中走出来的方开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连塘城走出的枢密
——试评从隐匿中走出来的方开宗
●刘富强
          在望江的发展史册中,方氏一族是不可忽略的群体。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虽然方氏一门中在元明不乏成功者,但有关他们的记载却少之又少。以笔者所获的林林总总的认知来看,确乎有失公允。
方氏不是望江土著。迁望的一世祖方开宗,字范儒,原籍河南,迁望之前便是一个饱学之士,为避宋末中州之乱而携家南迁。至连塘城定居。在时间上和龙仁夫隔得很近,身份也稍有几分相似,都是知识分子甚至该称学者或高级知识分子。移居的理由也只有一个,宋亡,或宋将亡的避乱。
不同的只是龙仁夫由南而北上,方开宗是自北而南移。且方开宗略早一些。入元以后两人有些不同的选择。
方开宗具体入望的时间已难以详考,但显然是青年,至少是盛年。因其在来望江后,继娶了一位望江本地富家大户之女毕氏为妻,他后来的几个儿子也是毕氏所出。故而估计,入望时年龄应在三十岁上下。
方开宗率家到香茗山后,看到了“周围委土石为堑, 横直二里,四门旧迹犹存。”的连塘城后,用其精于易理的眼光“相其形胜”对这个刘宋皇帝所筑的兵营十分满意。谓:“足卜居, 能庇吾宗,且可以兴,遂家于此。”(见《方氏枢密宗谱》)
元朝统一海内,战事渐平息,朝政也采取了一些安抚政策。屡次命令地主减租,也有一些要“使百姓安业力农”的表示。推行了多途取士的作法。科举制度不像宋代那么重要。但是元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又有明显的等级制度。鉴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江南地方对北方异族政权的抵制情绪仍旧十分固执。所以,虽然朝廷“屡诏举,江南人才多不乐应。”方开宗在元初的表现也是如此。原本是期待以科第入仕的方开宗,在改朝换代之后不得不有了“徙倚林下”以终的出世之心。
但是方开宗才气很大,且“德望日隆”,凡县里有大兴建,“君长(即县令) 必造庐咨请。”到了延佑年间,也就是宋亡三十多年以后,朝廷再次求遗贤于天下。也许是因为,方开宗在宋时年岁尚幼,也许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元政权统治下的较为和平、安定的感悟,因而渐渐地便淡化了一味铭记于前朝往事的遗民情结,也许是受到了普遍的老百姓心已归顺的影响。而方开宗又有较大的名气。所以才走出了连塘城。
于是在延佑年间,以硕德耆儒代表淮西路人材应诏,结果,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入仕后升擢甚快,官位一直做到枢密副使。
元朝是一个等级制度社会,国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方开宗虽是汉人,但是已经从北方原属于金朝境内的那些和契丹、女真等民族一起居住的汉人,走到了被元朝征服的南方各族中的汉人一起,成为了最低等级的“南人”。
南人在朝为官,最是受倾轧。方开宗能做到从二品的副宰相级别的官,并且进入朝廷核心的中枢机构——枢密院,是一般情况下南人、汉人都不可以进入的部门。应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也令人难以揣测是什么缘故使然。
《方氏枢密宗谱》云:“枢密院,钧衡之要地也。其权与平章等称,为武相。宋、元胥重其职,而元为甚。”
又云“元人入主中原,雅不欲以汉人处军机要地。凡万户府,率以蒙古人为之,汉人无当斯职者,矧在枢密。”
“而公以老成缜密日见亲信,骤履崇阶。遂弍枢密,一时异数, 盖无与二时。上方欲大用公,而公旋以老谢归。”
方氏谱中所言,与史籍所载并无太多差别。枢密院是一个掌控军事大权的机要衙门。大概有点像今天的军事委员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入的地方。何况方开宗还是一个最低等级的南人。但方开宗还是以“老成缜密”受到了重用,并且有进一步提升的意思。可见方开宗的作派与贡献,不是泛泛之徒所能达及。
同属迁望移民的方开宗与龙仁夫,同属程朱理学的执着追求者。但他们各自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从龙仁夫选择了筑台讲学(入望江时,他的年事已高,不可能再图仕进)。方开宗选择了学以致用,入朝为官。南辕北辙,两人绝无相似之处。



IP属地:陕西1楼2011-05-15 16: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