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胡同游
作为“千年古县,运河名城”,临清市一直致力于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并与现代旅游业、工商业结合,打造鲁西北的强市名城。《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旅游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于今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本次旅游核心区的具体范围就是临清古城区。
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古城区的“老临清”,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老临清繁华鼎盛的历史,潜心收集临清传统文化资料。2007年,他将书中笔下的临清胡同文化搬到网络上,利用自己的博客和民间力量,宣传临清胡同文化,让更多的人跟随他的脚步,聆听他的故事,感受临清胡同的历史沧桑。至今已经组织12次胡同游,参与者达1万多人,临清胡同游声名鹊起。
临清的胡同文化缘何如此深厚?胡同游为何如此红火?6月28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临清古城区。
胡同里的故事
“临清曾有古街巷200多条,现存170多条,临清的古街巷能够充分解释临清的运河文化。”刘英顺生动地举着例子,“临清为烧制贡砖,需要大量柴火,临清当地的柴火不够,周边十几个县的人都到临清出售柴火,形成柴市,并以此为街道名。”和很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很多当地人对临清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怎么才能让大家关注家乡身边丰富的文化遗存?刘英顺选择了胡同。
临清古街巷与临清特产有关,与临清特色工商业有关,与国家机构、历史名人、民间传说也有关。临清有箍桶巷、竹竿巷、白布巷等古街巷,曾为临清古城区的商业中心。以白布巷为例,随着漕运的兴盛,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临清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家家纺车转,户户机声隆。临清白布巷成为白布集散地而日趋繁荣,明成化元年(1465年)在白布巷始建手工操作的土布作坊,时有织布机30余张。成化二年苏州会馆、南翔会馆、信义会馆联合成立“左元号”白布收庄。《临清直隶州志》载:“岁进布百万有奇”。当时成为名副其实的“白布巷”,清末仍有白布行交易。
临清箍桶巷更是与地方风俗有关。随着南、北方商人落户临清及相互通婚,也把苏杭的婚俗带入了临清:女儿出嫁陪送马桶。临清有结婚俗语:“子孙马子、长命灯”之说。子孙马子即是江浙一带的“马桶”,马桶里放一尿盆,尿盆里放两枚红鸡蛋,现在临清还流行着女方出嫁时陪送痰盂和红鸡蛋的婚俗,这就是由陪送马桶演变来的。明宣德年间,箍桶木器作坊已有几十家,出现了规模化的专门经营马桶、木桶的市场,这条街市大家就约定俗成地称为箍桶巷了。
故事发生地就在游人身边,故事发生时却在百十年前。穿越时空的感觉使“胡同游+胡同故事”的活动一经推出,便一发不可收。临清很快成为继北京、无锡、南京等地之后,京杭运河文化线路上为数不多的发展胡同旅游的城市之一。
古城里的资源
明清民国时期,临清因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文化繁盛,遗留的历史符号都以国宝、民俗等形式较好地保存下来。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一共有16处国家级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共有8处;临清胡同和其他历史遗迹一样,与老城居民的生活相融合,是活态的历史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走进胡同,看清真寺、大宁寺、基督教堂,中外宗教汇于一街。走进人家,老门楼、大杂院、旧家具,历史遗存触动心神。在古城去寻古探幽,古建筑等历史遗迹固然重要,但有人将老故事、老风俗娓娓道来,更是别有情趣。
“发展旅游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胡同游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也为临清人提供了一个走进活态博物馆的路径。”临清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郑书红说。这里的活态博物馆,是以客观主义原真性保护、社区居民参与以及社区文化认同等方面为基本理念,将整个地段的物质遗产以及非物质遗产进行原真保存,作为文化延续和继承的见证,当地的居民以原有正常的方式和节奏生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的游客。
“原来,我们临清还有那么多的历史故事,确实应该好好发掘整理了。”3年来,每一次临清胡同游,都有网友在网络上感慨临清的文化宝藏。这个宝藏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古城区。在《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旅游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中洲古城区中散落的文物建筑和其中承载的历史文化是中洲古城区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旅游开发所依仗的基石。
作为“千年古县,运河名城”,临清市一直致力于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并与现代旅游业、工商业结合,打造鲁西北的强市名城。《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旅游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于今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本次旅游核心区的具体范围就是临清古城区。
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古城区的“老临清”,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老临清繁华鼎盛的历史,潜心收集临清传统文化资料。2007年,他将书中笔下的临清胡同文化搬到网络上,利用自己的博客和民间力量,宣传临清胡同文化,让更多的人跟随他的脚步,聆听他的故事,感受临清胡同的历史沧桑。至今已经组织12次胡同游,参与者达1万多人,临清胡同游声名鹊起。
临清的胡同文化缘何如此深厚?胡同游为何如此红火?6月28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临清古城区。
胡同里的故事
“临清曾有古街巷200多条,现存170多条,临清的古街巷能够充分解释临清的运河文化。”刘英顺生动地举着例子,“临清为烧制贡砖,需要大量柴火,临清当地的柴火不够,周边十几个县的人都到临清出售柴火,形成柴市,并以此为街道名。”和很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很多当地人对临清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怎么才能让大家关注家乡身边丰富的文化遗存?刘英顺选择了胡同。
临清古街巷与临清特产有关,与临清特色工商业有关,与国家机构、历史名人、民间传说也有关。临清有箍桶巷、竹竿巷、白布巷等古街巷,曾为临清古城区的商业中心。以白布巷为例,随着漕运的兴盛,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临清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家家纺车转,户户机声隆。临清白布巷成为白布集散地而日趋繁荣,明成化元年(1465年)在白布巷始建手工操作的土布作坊,时有织布机30余张。成化二年苏州会馆、南翔会馆、信义会馆联合成立“左元号”白布收庄。《临清直隶州志》载:“岁进布百万有奇”。当时成为名副其实的“白布巷”,清末仍有白布行交易。
临清箍桶巷更是与地方风俗有关。随着南、北方商人落户临清及相互通婚,也把苏杭的婚俗带入了临清:女儿出嫁陪送马桶。临清有结婚俗语:“子孙马子、长命灯”之说。子孙马子即是江浙一带的“马桶”,马桶里放一尿盆,尿盆里放两枚红鸡蛋,现在临清还流行着女方出嫁时陪送痰盂和红鸡蛋的婚俗,这就是由陪送马桶演变来的。明宣德年间,箍桶木器作坊已有几十家,出现了规模化的专门经营马桶、木桶的市场,这条街市大家就约定俗成地称为箍桶巷了。
故事发生地就在游人身边,故事发生时却在百十年前。穿越时空的感觉使“胡同游+胡同故事”的活动一经推出,便一发不可收。临清很快成为继北京、无锡、南京等地之后,京杭运河文化线路上为数不多的发展胡同旅游的城市之一。
古城里的资源
明清民国时期,临清因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文化繁盛,遗留的历史符号都以国宝、民俗等形式较好地保存下来。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一共有16处国家级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共有8处;临清胡同和其他历史遗迹一样,与老城居民的生活相融合,是活态的历史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走进胡同,看清真寺、大宁寺、基督教堂,中外宗教汇于一街。走进人家,老门楼、大杂院、旧家具,历史遗存触动心神。在古城去寻古探幽,古建筑等历史遗迹固然重要,但有人将老故事、老风俗娓娓道来,更是别有情趣。
“发展旅游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胡同游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也为临清人提供了一个走进活态博物馆的路径。”临清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郑书红说。这里的活态博物馆,是以客观主义原真性保护、社区居民参与以及社区文化认同等方面为基本理念,将整个地段的物质遗产以及非物质遗产进行原真保存,作为文化延续和继承的见证,当地的居民以原有正常的方式和节奏生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的游客。
“原来,我们临清还有那么多的历史故事,确实应该好好发掘整理了。”3年来,每一次临清胡同游,都有网友在网络上感慨临清的文化宝藏。这个宝藏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古城区。在《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旅游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中洲古城区中散落的文物建筑和其中承载的历史文化是中洲古城区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旅游开发所依仗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