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之雫吧 关注:37贴子:1,833
  • 3回复贴,共1

崖山之后文人再无气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1楼2011-05-23 11:57回复
    5楼
    “崖山之后文人再无气节”,盖因中国自三皇五帝以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始终都是中国人,“中央之国”一直泱泱存在,无论如何表述都难改事实与历史。但气节问题却是不一样的,原因有五:
        
         1、崖山之战后南朝随少帝和陆秀夫投海自尽的文人义士逾十万之众,被元蒙屠灭的远超此数,传统汉文化的传承者(彼时北地汉人已被辽、金、元蒙统治数百年几不可能沿革)几乎灭绝,气节已在崖山战后大多投海。
        
         2、元蒙时期人分四等“蒙人、色目人、汉人(北地包括汉人在内的各类民族)和南人(南宋的孤臣遗民)”,百年的统治令气节已随生活与生存的环境压力逐渐淡化,“仰承鼻息”成为了彼时文人不得已的生存之道,气节在生存面前苍白无力得只能苟延着。
        
        
         3、尽管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起兵反元但所依靠的还是土豪大族,真正的士族已不成气候,所以自明以来文人士族多为官家的家奴族仆,气节也逐渐被奴化,至清代更是发挥到极致,气节只能暗地里残喘着。
        
         4、宋代的政治风气很是开明,“不以言获罪,不因文入狱”是宋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皇帝以及执政的官宦集团秉持的观点,所以即便是如蔡京这般奸臣对其政敌如赵挺之等也只是将其从政治上打倒而不会从肉体上消灭,所以即便是御史台的言官“大逆不道”地参劾君上官家或者执宰丞相,被参者也只是轻的一笑而过、闻过则喜的还会知错即改,重的不过被谪贬或者被逼致仕,但几乎从不会害其性命更遑论“诛灭九族”了,当然,“谋逆”除外。但,至元朝以后特别是明清,“政敌”稍有不慎便九族株连一同演出人生悲喜剧,众文人们为自保也不敢坚定立场,“明哲保身”是金科玉律,“门前雪和瓦上霜”的辩证关系被发挥到极致,气节被官场政治抹去了棱角。
        
         5、利益的纠葛使得文人逐渐有了自己的圈子和相互依存的团体,便是我等常说的“利益集团”,当这一个个代表不同观念、不同利益、不同生存方式的集团把思想和触手遍布整个社会时,文人的气和节便分解开来,或有气而无节、或有节而无气,真正能体现气节真义的在“5·4”之前十只一二,反倒是寻常百姓普罗大众面前挺起脊梁的阔如星辰,所以欣赏“仗义每多屠狗辈”,此言非贬,乃内心赞颂之语,气节,被那些文人们嗤鼻睨视的碌碌百姓用热血和脊梁保存和传承了下来。
        
         是故,“崖山之后文人再无气节”,时也,势也,史也。
    


    2楼2011-05-23 11:57
    回复
      不以言获罪,不因文入狱


      6楼2011-05-27 19:14
      回复
        “中国”始终都是华夏,华夏始终都是进步文明的代表,而华夏也根本不曾以种族、民族划分。
        我局的这句话很对    人类总是进步的   高级代替低级的 这是自然法则
        在外族的干扰下 华夏文明必然会进步   像清朝一样闭关锁国   最终下场就是灭国


        IP属地:湖北7楼2011-05-29 1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