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海变幻莫测,情可载舟,亦可覆舟,可是请问,谁又愿置身一池死水之中,永无波澜?
--------亦舒〈玫瑰的故事〉
亦舒的每部书都有几句点晴之句,很多人说亦舒都把她归入琼瑶之流,其实不然,我宁愿把她的书归入世情小说,而〈玫瑰的故事〉,却是例外,这是一部纯粹的言情小说,正如标题所写,情字当头。以此标准,〈神雕〉便是金庸小说中的例外,这是一部可一分为二的故事,一部是侠书,一部是情书,侠的中心是杨过,情的灵魂是小龙女。因为对于爱,小龙女更纯粹,更典型——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仅此而已。
每次想起小龙女,不经意会联想到〈九歌·少司命〉中的描述,写的那样优美热烈而真挚:
秋兰兮糜芜,
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
芬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
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
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
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我陶醉于这风流清婉,相较于有人总把小龙女想成冰冷的样子,我更爱诗中那善良美丽的女神形象。中国早期文学作品中的仙人,还不曾高高挂起,与世隔绝。他们更像古希腊诸神,意趣高昂的同时,也有人的喜怒哀乐,欲念嗔念恶念,一样不少,组合起来,便是一幅生动的浮世图,而这种精神,自宋以后,直到蒲松龄无师自通,写了一系列柔如金铁流,劲若蛟龙强的故事,后来又有一个叫古龙的人,心有灵犀般接上这一脉,写下了如陆小凤,李寻欢,无花等带有遗世独立之味道的人物群像,而这类人物,在金庸作品中其实是不多的,金庸是个更具政治倾向性的人(这当然不是一种批评),虽然他推崇的是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境界。正如上文所说,如果《神雕》是个例外,那么小龙女也是个例外,这个人物,动时声裂金石,静处婉顺自然。面对好女娈殊,芙蓉初发,只想赠字以示其诚,其一曰,青丝妖娆,其二曰,蜉蝣之羽。
古人有歌云,青丝井,七丈深,百年结发待良人。青丝,是女子生命中的挚爱,远胜珠宝玉器,更蕴含了女子最深切的期待,是杨柳依依,是雨雪霏霏。纵然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但我还是眷恋青丝的美好,那是菱花镜里求其鸾,百媚千姣,仿佛是开不尽春花春柳媚前川,历不尽人语秋千深深院,一似那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不过是闺中独喁,女儿家心事。
那长长的青丝,是拂晓连天,松涛出岫,是素月分辉的眼眸,是夜观云锦处隐约的妩媚。确是青丝妖娆呵,即便明媚鲜艳能几时,亦是香如故。如今,女子剪去了善舞的长袖,却还有青丝——且对庭中颜如玉,莫行世外乱披风。这是愿望,亦常是奢望。
黑的发,白的衣,仿佛有人吟唱,避过蠹虫啃啮,但见岁稀光影,蜉蝣之曲,亦唱了千年。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于浊世中翩跹,于花与雾中浮游,那是女子独特的生存姿态。白色,是如此含混暧昧的色调,他是光的颜色,是善的代表,包含了灵性、光明、纯结与快乐,偶尔又是畏惧、冷漠和茫然的代名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着白衣者,蕴藉,是明亮无亏蚀,却光阴徘徊,含蓄,宁是无保留的恣意,却无竭无尽。
黑与白的交替,是写意式的浓淡得宜,一如小龙女的形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所以,金庸让她永驻青春,她是女子心中的桃花源,男子眼中的红颜万世。在这已经越来越缺乏诗意的社会,只有生儿育女,争闹打骂,爱的有点脏,有点庸俗,有点势利,却也长久。幸亏我们还有小龙女,还有她与杨过的爱情,不能拯救世间,亦能偶然间浸润心灵。
作者: 洛梅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