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大发展时期,战略理论也比较系统地形成了.其重要标志就是《孙子兵法》的问世.它提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庙算”.任何概念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事物的发展中抽象出特有属性的结果.都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庙算”作为先秦时期对军事决策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主要体现了这一时期军事决策的特点.自夏朝开始,国家凡遇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庙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帝正在庙堂占卜吉凶.祈求神灵护佑,以巫术假托神的旨意,迫使人们进行战争.这是“庙算”的原始形态.春秋时期,以信天命和先祖崇拜相结合的宗教观受到冲击,“庙算”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庙算”只存在了古老的形式,实际上已成为在庙堂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克敌制胜方略的代名词了。曹操在注《孙子》时 说:“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张预注《孙子》中也说:“古者兴师。命将必致斋于庙.授以成算, 然后遣之”.“庙算”是人们认识了这种活动的本质属性之后,将 其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进行的高度概括,因而可以说,兵家把“庙 算”作为战略概念使用的时候,已经没有丝毫香火气味了,而成为一次理论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