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智老人吧 关注:351贴子:13,558
  • 1回复贴,共1

戏说“一桶水”与“一碗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木桶原理
    (一)、“木桶原理”是指一只木桶想要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木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够高度,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这是说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的盛水的高度,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二)、人们经常用“一桶水”比喻一个人的知识是否渊博,也经常用水桶的“满与不满”比喻一个人是否明白道理。但是把这两种比喻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这里面却发生了矛盾,既把木桶里的“水”用来比喻“知识”, 又把木桶里的“水”用来比喻“道理”。
这两种比喻,属于同类性的比喻,既然是同类性的比喻,就不容许发生矛盾,如果把木桶里的“水”用来比喻“知识”,就不能再用来比喻“道理”;如果把木桶里的“水”用来比喻“道理”,就不能再用来比喻“知识”。很显然,这两种比喻必然有一种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根据事理逻辑做出一个选择。
    “知识”与“道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事物的统称,“道理”是由知识衍生出来的理念。如果把木桶里的“水”用来比喻“知识”,“道理”就没有了容身之地。所以,木桶里的“水”只能用来比喻“道理”,不能用来比喻“知识”。
    如此,人们的每一点知识,就是木桶上的一块木板;木桶里的“水”就是由知识輮取出来的“道理”。知识的总和构成木桶的总成,木桶里的“水”就是由每一点知识透出的“道理”经过“輮合”之后的总和。木板的数量表示知识是否渊博,水位的高低表示人们是否有见识。知识渊博只是一个虚衔,而见识却是人们的认识问题的能力。
    人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有透彻与不透彻之分,因之,桶板就有了长短之别,水位就有了高低之分,人们的见识就有了强弱之差。木板的块数少不能说明水位必然低,木板的块数多不能说明水位必然高。知识渊博的人,见识不一定必然高强,见识高强的人,不一定必然具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渊博不能证明木桶不会有短板,而言行却可以露出一个人是否明白道理。
    一个人有可能知道自己的木桶有多少块木板,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木桶里的水位有多高。究其原因,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的哪一点知识是“理解透彻”的知识,哪一点知识是“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木桶上也有达不到应有高度的短板,需要寻找机会去发现这些短板,想办法修复这些短板。”
    (三)、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具有了修复自己的短板的能力,就是合格的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修复自己的短板的一种方式。“温故”按照形式划分,可以有两种。一是重新认识某些书本知识,二是回忆自己的某些经历。这两种情况都属温故的范畴。“温故”按照目标划分,可以有两种。其一:温故的目标不是很准确。这种情况是既带有随意性、又有选择性地重温某些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包括回忆自己的某些经历)。在温故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是否对某些旧的问题会有新的认识”。其二:温故的目标很准确。这里面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因为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有目标地去温习某些有必要温习的知识。在温故的过程中获得启发,以求得对新的问题的认识。第二种,由于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发现自己对过去的某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找来有关资料加以证实。
    孔子的每一次“温故而知新”,都会是以下三种结果之一。其一:孔子“透彻理解了一个新的问题”;其二:孔子对某点旧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其三,二者兼而有之。孔子“对某点旧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相当于孔子修复了自己的一块短板。



1楼2011-06-23 20:22回复
    精品文章!加精支持!


    3楼2011-06-23 2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