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吧 关注:344贴子:3,357
  • 2回复贴,共1

有感于《吊屈原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的车轮隆隆碾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人类如同渺小的浮游在宇宙间穿梭,可总有些人、总有些话使我们难以忘记历史上的那些感动我们的人。慢慢的审视历史,解读一些作品,你会发现有些精神长存,有些思想在屹立。无论生时成败与否,他们留下的慧语足以我们凝望。比如汉代的赋,他具有鲜明的中国名族特色,他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歌的散文化,是散文的诗化。就拿前几周学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来说,不禁让我感慨颇多。   
    贾谊,年仅18岁即以能“诵诗属书”。经太守吴廷尉的引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即赴任太中大夫。遭到诋毁,说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终于未受重用。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调出京城,改任长沙王太傅。或许那时他体验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场景吧,只是还带有一份凄凉。在当时中原人的眼中是一个多雨潮湿的荒僻之地,而臣诸侯王太博这个职位只对诸侯王负有辅导之责,并没有处理实际政事的权力,所以,贾谊怀着忧郁的心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时,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在脑海中展现开来。100余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谪遣长沙,多么相似的境遇。贾谊触景感慨,写下了汉赋名篇《吊屈原赋》。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比两人的遭遇,会发现贾谊远不比屈原悲壮,相比之下他更有点旷达乐观的心境,像在这篇《吊屈原赋》中他写道:“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这也体现了他们两不同的生死价值观吧!人们总是在失意时把自己的处境投射在被人的身上,相信这样能够找到解脱的答案,贾谊找到了屈原,可他忘了,能够使自己走出抑郁、走出不得志、走出伤感的是他自己啊!他是汉代第一个与屈原遭遇发生共鸣的文人,英雄惜英雄就是这个道理吧!到长沙后,贾宜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抑郁之中,一是认为北方人到南方来水土不服,迟早会因湿气太重而患上重病;二是太子在骑马时不幸被摔死,他认为是自己的失职,过分自责,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4岁。贾宜从权力颠峰被贬逐到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长沙,的确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但如果能够坦荡处之,养精蓄锐,还是有机会重归朝廷的。可惜年轻气盛的贾宜无法承受这一重大挫折,最终含恨而去,成为后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人物。
     贾谊去了,留下的不是政治上的丰功伟绩,而是汉赋中不得不提及的汉代散体大赋,他使长沙在汉代文化发出令人眩晕的光辉。我们不得不承认贾谊开了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列。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我崇拜贾谊的一身正气,我也敬佩屈原那份“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的浩然正气。言为心声,贾谊给我们也呈现了他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记得鲁迅曾说过:“生命的局限尽可能的存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贾谊的这篇赋正有这份不屈服。或许他还有些年轻气盛,没有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没有屈原为理想而献生的干脆,但他有自己那份执着的生死态度观:“所谓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贾谊是将自己的愤慨与屈原的幽忧思想交融在一起,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细细的品味,会为贾谊而惋惜,如果他能走出那次的失意,是否会有更多的文学著作问世,34岁,一代文人没能夸过啊。其实,现代的人为何常没有自己的烦恼呢?我们的失意或许在古代也能找到一些人的影子,生活本来如此,圣人很少,我们都是凡人,所以我们敬仰的那些人,只能是住在我们心灵一方净土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或许就是从前人身上汲取力量更好的活吧!在那个濯淖泥的时代,屈原无路以死明志;贾谊虽不轻生却也在抑郁愤懑中结束自己的韶光。而我们却不能在困难面前辜负生命,或许理想真的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但每个人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有时间。有青春去为美好明天奋斗。无论成败与否,我们都得体验奋斗的过程。这就是我学到的吧!



1楼2011-06-25 08:01回复
    感谢楼主。


    IP属地:辽宁2楼2011-06-27 10:51
    回复
      不错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1-08-19 1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