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逄吧 关注:115贴子:872
  • 10回复贴,共1

南逄‘逄’怎么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逄‘逄’怎么读?


IP属地:山东1楼2011-06-29 16:52回复
    逄音旁,系姓氏。
    一、 村名由来
    古名,逄公村、逄公里。因周朝时齐国大将逄丑父、汉代名臣逄萌居此而取名。据《昌邑古县志》载:“逄公里系汉逄萌故里,在城南十里,今有村曰南逄、北逄者是。”
    近名:南逄公村。现南逄村原与徐、高、王、刘四个北逄统称逄公村。在清初前徐逄称徐家道;高逄称高家道;王逄称王家道;刘逄称刘家道。自清咸丰年间(一八六一年),捻军过邑,当时昌邑县官府,号召筑围抗捻,筑围后分村,各自为村。因南逄在最南边,又因人口多,分称南逄公村。北面的徐、高、王、刘家道都以姓氏分称北逄公村。后演变简称南逄村,北逄村(徐、高、王、刘)。
    


    IP属地:山东2楼2011-08-04 20:33
    回复
      根据逄公名称,表明南逄居民渊源较早,据现多方考察,祖居姓氏很难详考,即使周、汉逄公故祖亦已绝宗。经查《昌邑古县志》载:“汉逄萌字子庆,家贫,给事县为亭长。尉行过亭,萌侯迎拜谒,继而掷盾叹曰:‘大丈夫焉能为人役哉!’遂去至长安学通《春秋》。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即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乃首载瓦盆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潜藏,即光武即位,乃至琅玡崂山养志修道。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不起,以寿终。逄萌墓,在县西南百一十里潍境古营邱城西。”(摘《昌邑古县志》第581页)
      从以上所考又结合现代实际:在原逄公村范围内,逄姓氏族在明朝前确已绝宗。
      据查《昌邑地名志》219页载:“明初以后来逄公村落居的姓氏即有尹、吉、周、李、韩姓。”但尹、吉二姓于清初后已绝宗,(近代只流传村西有尹家墓田地片)。
      


      IP属地:山东3楼2011-08-04 20:36
      回复
        南逄村简介
        位于昌邑城南偏西5公里,乡政府驻地。南接西新庄、前南逄,北接徐家北逄,西靠友谊路,东临西大营。村处面积300亩,共277户,1092人。
        古名逄公村、逄公里。因周末齐国大将逄丑父、汉代名臣逄萌居此而取名。《山东通志》载,“逄丑父墓在县南五里,齐倾公时逄丑父脱倾公于难,食邑都昌,卒葬此。”清代《昌邑县志》勋土编载:“逄丑父食邑都昌。”清《广舆记》载:“逄萌字子庆,昌邑人。”村南卧牛埠古有黄石公庙砖刻记载:“我是前朝黄石公,云游蓬莱到齐东。逄公村前卧牛埠,同心重修避难宫。”此庙宇内泥塑三人,中有黄石公像,两边即张良、逄萌二公像。
        至今在村北边,尚有“北仓”“卧羊地”“赶牛道”等因袭旧称,传为逄公遗址。徐家北逄村里有逄公花园遗迹。据此,建村当在周汉时代,后因与北逄公村区分,称南逄公村,省而称南逄。村内老人回忆:特别是在解放前,还有人称为逄公村。
        地处潍河故道,系河道冲积平原。洼改前村东桃洼,村西“蛤蟆学校”,尚留古河遗迹。地下水源丰富。潍河小营口引水干渠自村西拐弯西去,建有节制闸。机井遍布,机电配套,旱涝保收。乡潍东路穿过村中,村东青年路,村西友谊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古来即为乡境大村,农历每月三、八市集。民国初期乡镇建制时即为逄公乡首村。解放后历为区、乡驻地。1962年公社机关常驻后,各部门历经历经发展建设,联中、高中相继建立,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IP属地:山东4楼2011-08-04 20:41
        回复
          大姜收获机多少钱一台?需要几个人操作?一天能收几亩地?


          IP属地:山东8楼2011-10-16 19:17
          回复
            feng . nan feng


            10楼2014-01-06 17:14
            收起回复
              村史神贴


              12楼2014-05-05 0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