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曲阳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意就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想来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诗中王睿就是西晋名将,最后率领西晋大军打败吴国,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功臣。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王睿,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人。出生于一个世代显宦的士族家庭。少年时代,他广揽博学,知识丰富,人也长得非常漂亮,是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由于家庭环境优越,又受到当时社会气氛的影响,他养成了放诞不羁,不追求上进的坏习惯,是个纨绔子弟的形象,经常受到亲人及乡里的批评。但是成年后,他一改少年时的形象,变得胸怀大志,豁达大度,力图建功立业,留名于世。他曾经在自家大门前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大路,邻居感到奇怪,问之,王睿回答说留下宽路是为了以后能够容得下长戟幡旗等这些将军用的仪仗。大家都笑他口出狂言,王睿回答说:“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最初他被征辟为河东(今山西沁水)从事(官职),专门弹劾不法(类似今天检察院或纪委会)。他执法严明,辖境内郡守县令有贪赃枉法行为者纷纷吓得辞职离去。后来以参军的身份随从尚书仆射羊祜南征,他的军事才能深得羊祜的赏识和重视,很快升为车骑从事郎中,任巴蜀(今重庆)太守。
巴蜀和吴国接壤,两国之间经常打仗,兵役,夫役非常繁多,人民不堪忍受。为了逃避苦役,许多人家生了男孩子都丢弃不愿养育,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对于国家是极为不利的。王睿上任后了解了这种情况,决心加以改变。他制定了严密的徭役制度,严禁军人强征和地方官吏利用徭役敲诈勒索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宽限人民的徭役赋税。对于生养孩子的农民也给予一定的优待。因而他任巴蜀太守期间,地方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后转任广汉(今四川遂宁)太守。272年,益州(今成都)的一个地方军官张弘叛乱。王睿不等朝廷命令就主动率军前去讨伐,并很快平定了叛乱,很受朝廷的赏识,随即任命他为益州刺史,又赐爵关内侯。
王睿到达益州后大力整治社会风气,兴办教育,教化当地人民;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使他们大都投降或依附于晋朝。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格外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此时,尚书仆射羊祜和晋武帝司马炎正在策划灭吴大计,最后决定由王睿在益州屯兵,督造大船,训练水军,为从长江上游顺江而下伐吴作准备。在督造大船的过程中,他采纳了别驾何攀的建议,调集诸屯兵、轮休在家的州兵和各郡在职武吏作为造船的主要劳力;又采买民间松柏的十分之四作为造船的材料,以免进山采伐树木费时费力。在多方努力下,很快就造成了许多大战船。
造船多,工程大,砍下的碎木片顺着长江漂向下游,几乎把整个长江的江面都覆盖住了。吴国建平(今重庆巫山)守将吾彦立即明白了晋朝的造船目的,捞了些碎木片去见吴主孙皓,告诉他晋军要大举进攻吴国,请求增加建平的守卫力量,可是昏庸荒淫的孙皓并没有把吾彦的报告放在心上,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吾彦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尽最大力量在长江上增加了一些防御设施。
经过几年努力,王睿在益州已经做好了伐吴的一切准备工作。现在万事俱备,只等晋武帝司马炎一声令下就可以杨帆出征了。咸宁五年(279),王睿上书晋武帝请求出兵伐吴。晋武帝经过和朝中大臣再三讨论、分析各方面条件后,终于下定决心灭吴。遂命令以王睿率领的巴蜀军队为主力,其他将领诸如王浑、司马怞、胡奋、王戎、杜预等协助,在西晋和东吴的边界长江沿线一千多里范围内针对不同的军事据点同时出击,拉开了灭吴统一中国的序幕。
咸宁五年(279)十二月,王睿从成都出发,率领七万余巴蜀将士顺江而下。在此之前,吴国建平守将吾彦为了阻止晋军水军顺江而下,在峡谷中设置了铁锁链横跨江面,又在水面下设置了一丈多长的铁锥,想借此拦住或刺破晋军战船。这些情况,王睿早已知道,为了对付暗藏在水中的铁锥,他吩咐将士们预先绑扎了几十张巨大的木筏,上面竖着身穿铠甲,手持兵器的稻草人,派擅长游泳的人驾驶先行。这些大木筏一碰上铁锥,铁椎立即刺入或卡在木头之间,被飞快下驶的木筏从水中拔起来带走了。然后战船再紧随其后下行,王睿命人在船头设置了巨大的火炬,有十余丈长,几十围粗,里面灌满麻油。当遇到铁锁链时,稳住船点燃火炬,片刻功夫,横在江面上的铁锁就被烧断,沉入江底。这样战船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意就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想来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诗中王睿就是西晋名将,最后率领西晋大军打败吴国,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功臣。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王睿,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人。出生于一个世代显宦的士族家庭。少年时代,他广揽博学,知识丰富,人也长得非常漂亮,是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由于家庭环境优越,又受到当时社会气氛的影响,他养成了放诞不羁,不追求上进的坏习惯,是个纨绔子弟的形象,经常受到亲人及乡里的批评。但是成年后,他一改少年时的形象,变得胸怀大志,豁达大度,力图建功立业,留名于世。他曾经在自家大门前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大路,邻居感到奇怪,问之,王睿回答说留下宽路是为了以后能够容得下长戟幡旗等这些将军用的仪仗。大家都笑他口出狂言,王睿回答说:“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最初他被征辟为河东(今山西沁水)从事(官职),专门弹劾不法(类似今天检察院或纪委会)。他执法严明,辖境内郡守县令有贪赃枉法行为者纷纷吓得辞职离去。后来以参军的身份随从尚书仆射羊祜南征,他的军事才能深得羊祜的赏识和重视,很快升为车骑从事郎中,任巴蜀(今重庆)太守。
巴蜀和吴国接壤,两国之间经常打仗,兵役,夫役非常繁多,人民不堪忍受。为了逃避苦役,许多人家生了男孩子都丢弃不愿养育,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对于国家是极为不利的。王睿上任后了解了这种情况,决心加以改变。他制定了严密的徭役制度,严禁军人强征和地方官吏利用徭役敲诈勒索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宽限人民的徭役赋税。对于生养孩子的农民也给予一定的优待。因而他任巴蜀太守期间,地方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后转任广汉(今四川遂宁)太守。272年,益州(今成都)的一个地方军官张弘叛乱。王睿不等朝廷命令就主动率军前去讨伐,并很快平定了叛乱,很受朝廷的赏识,随即任命他为益州刺史,又赐爵关内侯。
王睿到达益州后大力整治社会风气,兴办教育,教化当地人民;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使他们大都投降或依附于晋朝。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格外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此时,尚书仆射羊祜和晋武帝司马炎正在策划灭吴大计,最后决定由王睿在益州屯兵,督造大船,训练水军,为从长江上游顺江而下伐吴作准备。在督造大船的过程中,他采纳了别驾何攀的建议,调集诸屯兵、轮休在家的州兵和各郡在职武吏作为造船的主要劳力;又采买民间松柏的十分之四作为造船的材料,以免进山采伐树木费时费力。在多方努力下,很快就造成了许多大战船。
造船多,工程大,砍下的碎木片顺着长江漂向下游,几乎把整个长江的江面都覆盖住了。吴国建平(今重庆巫山)守将吾彦立即明白了晋朝的造船目的,捞了些碎木片去见吴主孙皓,告诉他晋军要大举进攻吴国,请求增加建平的守卫力量,可是昏庸荒淫的孙皓并没有把吾彦的报告放在心上,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吾彦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尽最大力量在长江上增加了一些防御设施。
经过几年努力,王睿在益州已经做好了伐吴的一切准备工作。现在万事俱备,只等晋武帝司马炎一声令下就可以杨帆出征了。咸宁五年(279),王睿上书晋武帝请求出兵伐吴。晋武帝经过和朝中大臣再三讨论、分析各方面条件后,终于下定决心灭吴。遂命令以王睿率领的巴蜀军队为主力,其他将领诸如王浑、司马怞、胡奋、王戎、杜预等协助,在西晋和东吴的边界长江沿线一千多里范围内针对不同的军事据点同时出击,拉开了灭吴统一中国的序幕。
咸宁五年(279)十二月,王睿从成都出发,率领七万余巴蜀将士顺江而下。在此之前,吴国建平守将吾彦为了阻止晋军水军顺江而下,在峡谷中设置了铁锁链横跨江面,又在水面下设置了一丈多长的铁锥,想借此拦住或刺破晋军战船。这些情况,王睿早已知道,为了对付暗藏在水中的铁锥,他吩咐将士们预先绑扎了几十张巨大的木筏,上面竖着身穿铠甲,手持兵器的稻草人,派擅长游泳的人驾驶先行。这些大木筏一碰上铁锥,铁椎立即刺入或卡在木头之间,被飞快下驶的木筏从水中拔起来带走了。然后战船再紧随其后下行,王睿命人在船头设置了巨大的火炬,有十余丈长,几十围粗,里面灌满麻油。当遇到铁锁链时,稳住船点燃火炬,片刻功夫,横在江面上的铁锁就被烧断,沉入江底。这样战船就可以畅通无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