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赵云吧 关注:104贴子:3,110
  • 9回复贴,共1

便宜十六策-治国第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

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故人君举措应天,若北辰为之主,台辅为之臣佐,列宿为之官属,众星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变改,台辅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错缪,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观天文,郊祀、逆气以配神灵,所以务天之本也;耕农、社稷、山林、川泽,祀祠祈福,所以务地之本也;庠序之礼,八佾之乐,明堂辟雍,高墙宗庙,所以务人之本也。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圆凿不可以方枘,铅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谓也。  

【译文】

治国如同治家,皆须正本清源,根本树立了,其他末节自可顺利发展。所谓本,是事物的源头,而所谓末,是顺著源头所产生的结果。就自然界来说,天地就是本,万物就是末,万物得以衍生不绝,乃天地所赐,人所培育的,因此为人君应举措应天,一如星象的安排:以北极星居中为主,天枢、天旋居侧为臣佐,其他主星为官吏,而散布外围的小星为百姓。北极星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两侧指极星的运行亦不失其节度,其他众星皆有其轨道,不出差错,这就是天象。

因此为人君主就须设高台以观天象,随季节变化而举行郊祀大典,藉以应天,这就是务天之本的表现。建立祭祀山林,川泽的后土庙,定时祈福祈祷,这就是务地之本的表现。重视礼乐教化,设立明堂辟雍与祖先宗庙,这就是务人之本的表现。圆凿不可配以方柄,铅刀不可用来砍伐,使用不恰当的工具,便不能成其事;未用适当的方法,不足以成其功。而「本」即是常法要规,因此,天地失常则有灾变,人不用常法,必有祸害。所以书经上说:「若非先王所依下来的道统礼法,我不敢遵循。」就是这个道理。

君臣第二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06-07-18 04:49回复
    dd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2楼2006-08-05 19:07
    回复
      治国如同治家,皆须正本清源,根本树立了,其他末节自可顺利发展。所谓本,是事物的源头,而所谓末,是顺著源头所产生的结果。就自然界来说,天地就是本,万物就是末,万物得以衍生不绝,乃天地所赐,人所培育的,因此为人君应举措应天,一如星象的安排:以北极星居中为主,天枢、天旋居侧为臣佐,其他主星为官吏,而散布外围的小星为百姓。北极星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两侧指极星的运行亦不失其节度,其他众星皆有其轨道,不出差错,这就是天象。
      因此为人君主就须设高台以观天象,随季节变化而举行郊祀大典,藉以应天,这就是务天之本的表现。建立祭祀山林,川泽的后土庙,定时祈福祈祷,这就是务地之本的表现。重视礼乐教化,设立明堂辟雍与祖先宗庙,这就是务人之本的表现。圆凿不可配以方柄,铅刀不可用来砍伐,使用不恰当的工具,便不能成其事;未用适当的方法,不足以成其功。而‘本’即是常法要规,因此,天地失常则有灾变,人不用常法,必有祸害。所以书经上说:‘若非先王所依下来的道统礼法,我不敢遵循。’就是这个道理。
      君之於臣,犹如天之於地,能厘清彼此的关系,则君臣之道就能彰显出来了。人君须施仁政,而臣子须尽心事奉主上,而违背正道的政策,人君不应交付臣子去实施,陷之於不义,臣子事君亦可有贰心。上下皆守礼,则百姓也亦於统治,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已具备。
      君待臣以礼,而臣事君以忠,则君可专心为政,而臣子会为其效力。君王勤於政事,臣子勤於辅佐,则可成就霸业。
      君王向南施其政令,臣子向北尽人臣应尽的义务,彼此不逾越,且合作无间,那麼国家就会强盛,福泽被及万事万物。因此,三纲六纪将人伦关系区分为上、中、下三种,上为君臣,中为父子,下为夫妇,能各尊其道,必享福祚。君臣之间,必严守君臣之礼,不可以下犯上;父子必讲究亲恩,父慈子孝,互不违道;夫妇之间,以和为贵,维持家庭的和睦。居上位的行为不端正,居下位的就会起来做乱。所以人君要致力於政治的整顿,而人臣要竭尽心力事奉主上,政治修明了,人君人臣皆有功劳。
      好学者可望一位好老师,出仕为官者希求遇著一位明君,因此,官职体系要完备,爵位俸禄也要规划好,才能收辅佐之效,使百恶不兴,如此,治国之道则具备了。
      


      3楼2012-05-26 22:13
      回复

        察疑第五
        为政者应明察秋毫,杜绝歪风,维护道统。变乱往往发生在政令不及的地方,谣言总是因众心疑惑而产生的。物质的外表相似,其本质却不相同,白石如玉,鱼目似珠,狐貉似犬,栝蒌似瓜,不明事理的人就把它当珍宝。因而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加反驳;范蠡进贡越国美女,而吴王不加怀疑,此皆将酿成大祸。
        计策有疑点,就无法成事,因此圣人行事皆求诸於天意,人卜其吉凶,不可任意行动。书经上说:「有三个人占卜的结果,则须遵从其中的多数。」若再有疑问,那麼就要徵询百姓的意见了。所以孔子曾说:「有为的君王不担心百姓不懂他为政的苦心,而担心自己不了解民意。」
        士为知己者死;女者悦己者容,马为其雇主而驰远,神明为通灵者显灵。人君审理案件最怕不能查明真相,而累及无辜,或纵容小人,使强者不招供、弱者藉机诬陷他人,而致使刚直者被陷害,有冤屈者不得伸张,忠良、信义之士被害,这些都是败德的事,必会引来灾祸。
        所以明君处理刑案、问案时,若毫无破绽可循,就要观察犯人的言行举止。若罪犯有敬畏之色,且言词哀怨,匆忙上堂,而迟迟不肯离去,离去时还不时反顾叹息,这人必是有冤而未伸。若见其言语反覆,前后矛盾,多方揭词,似有诡计,畏畏缩缩,不敢直视判官,这人必定是罪犯而急欲脱罪。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察明他行为的动机,再看他是否心安理得,那麼一切奸情皆无所隐瞒了!」
        治人第六
        书经上说:「以德义教化百姓,百姓就不会悖德忘义;教民以是非之辨,百姓行为就有分寸。」所以要依正道来教育百姓。
        日月之光,广被众人,众人皆仰望他;天地之大,孕育万物,万物皆顺其生长。因此尧舜之恩泽广布,令远夷皆来归服;夏桀、商纣之败德,使诸夏背叛,这并非上天所指使的,乃造化使然。
        统治百姓犹如培养幼苗,必先拔去杂草;所以要使国家兴盛,要先去除祸根。有为的君主,应知皂服小吏,危害甚大,因此有的说:「皂服小吏是百姓的克星,广徵暴敛,使百姓匮乏,而导致动乱发生。」平时若能注重农业,不加侵扰,减少赋税,增加百姓收入,这才是使国家富强的最好方法。
        国军不忧心国家不够繁荣,却忧心国内不安定,所以尧舜划分地利,与民耕作,观测天象,预测凶年,使年年有余粮,人人都衣食不缺,路不拾遗,百姓皆满足於现况。春秋时代贫弱者开始为富者耕作,延续至今的诸侯皆争一己之私利,形成弱肉强食的社会,耕作的农人减少,纷纷改行从商,互相争利,以致人心惶惶,社会不安定。
        书经上说:「居上位者不把金银当宝贝,百姓就不会去当盗贼;不常使用奢侈无用的器物,民心就不会大乱。」能使百姓安於其职,才是盛民的政治。齐景公生活奢侈,礼制就无法施行,周朝与秦朝,去除纹饰,崇尚俭朴,使民风敦厚。
        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皆非中原所产,也非平常百姓日常所需。锦绣编织,绮罗绫縠,染色布帛,皆非百姓身上所能穿的。雕文刻镂,耗时贵工,只有妨害农事,无重要用途。辎軿袍裘,亦非百姓所需,那些刻意垛高围墙装点门面,大肆翻祖坟,炫燿财富的行为,都是富人才做的事。
        书经上说:「庶民最需求的生活是努力躬耕,谨身节用,以侍奉父母。」所以为政者要能控制财货流量,并以礼教化百姓,使之勤俭刻苦平日有积蓄,便不愁荒年时物货缺乏,这样的治民之道,不也合乎了四时的变化吗?
        举措第七
        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须起用贤能之士,而贬抑小人。治国犹如养生,养生之道,莫过於养神调气,而治国之道,在於选贤举能,养神可以健身,而举用贤能,国家就会安定。
        辅佐之臣犹如支撑房屋的木柱 ,木柱不可太细,太细房子就不稳固;国内的良佐不可太少,少了国家就会倾覆。所以多方起用贤士,国家便会安定。
        房子的支柱以直木较为坚固,而国之佐臣以能直言极谏的忠直之士为佳;直木多生长於幽山林之中,而忠直之士多潜藏於布衣百姓之中,所以君王求才,必求诸於乡里之间。他们有的是怀才不遇,而流为庶民。有的才智过人,却不得君王的赏识。有的生性忠贤孝悌,却未被乡里所荐举。有的曲高和寡,甘愿隐遁山林,而不愿在朝与小人同流合污。有的忠诚事君,却为奸佞所陷害。
        


        5楼2012-05-27 06:19
        回复
          因此,将帅统领的军队应该以出人意料的计划做为谋略,应该有绝妙、高超的智慧,刚柔并济,强弱皆能,能屈能伸,发动的攻势象暴风骤雨一样的迅猛,统帅的三军还要象平静的江海一样悠然自得,摆开的阵势象泰山一样的稳固,行踪还要秘密,使敌人对我方的计划无法测知,在调动兵力时,使兵力像天地一样广泛、充实,象江河一样无穷、无尽,像日、月、星辰一样有始有终,像春夏秋冬的四季规律一样,牺牲得当,盛衰得体、在战法上,奇袭与常规战法互相配合,变化无穷。将帅用兵时还要以粮食为本,有充足的粮饷,作战时用奇袭与常规战法互相配合的战术向敌发起进攻,要运用适合于作战的兵器,并有充足的后援准备。国家的经济生活因为物价上涨而国力困乏,因为长途的运输粮饷而贫困,所以在作战时,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作战,以免士气低落,要量力而行,不能无故地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减少没有任何利益的行动,国家就可以安定下来,避免无谓的消耗,国家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善于进攻的人能够使敌人无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够使敌人无从进攻。因此,善于进攻的人不依赖兵器,善于防守的人也不依赖于各种防御工事,所以尽管敌人的城墙很高大,护城河很宽深,也不能认为是牢固不可攻破,敌人有坚固的皑甲,锐利的兵器,也不能认为是强大不可战胜。当敌人想要固守时,就要进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敌人想要在阵前较量,就要进攻敌人没有意料到的地方,当我方撤退,敌人进攻时,要谨慎地选择可以停留的地方,当我方进攻敌军阵地时,要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左右两翼做为进攻目标,两军阵前交锋,要选择敌人关键的部位进行攻击,在暂不了解自己所能凭借的地势时,还没有选择好作战的时机时,要多设计几套作战计划,不能只做一种形式的战斗准备。用周密的考虑做准备,强弱互相搭配,勇敢怯懦互相协助,前后互相跟随,左右互相偕行,就好像常山上的蛇,首尾连在一起,这就是救兵的方法。欲克敌制胜的将帅应具有自身的威严、有相应的计谋,了解作战形势,对各种情况预先作下了准备。应该能分析战局,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引诱敌方出击以观察其兵力部署情况,并能综合各种情报,判断对方敌人的多寡,采取行动之前要了解敌人的战斗力的强弱,侦察敌方将士的战斗情绪。以计谋试探敌人的防守情况。作战时应占据有利的地势,避实击虚,在山陵作战,不要从低处向高处仰攻,在水上作战,不能逆水向上流进攻,在草地上作战,不可以向草茂密的地方深入,在平原作战,不要朝有村落的地方进攻,在道路上作战,不可把部队散开,以免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这五点就是利用锐利的兵器,占据有利的地势以夺取胜利的原则。在作战的问题上,能够乘胜追击敌人就会胜利,泄露机密就会失败,远途出征长途运输会使士兵饥馑,缺少水源会使士兵焦渴,意义不大的行动会消耗士兵的精力,过于平稳安静会使人丧失警惕,战争突然停止就会使人产生疑惧,贪图小利会使人容易困惑,刑罚过度会使人消极,赏赐得当会使人深受鼓舞,被对方逼迫就会胆怯,乘胜追击就会占据优势,被敌人包围就会产生动摇,先锋部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夜间的呼叫声容易引起混乱,在黑夜中行军会乱了秩序,迷失方向会影响整个战局,处于困境会被敌人追击,突然被敌人袭击会失败,事先准备好作战方案就会胜利。因此,设立旗帜来吸引士兵的注意力,敲击金鼓来吸引士兵的听力,用刑罚来统一士兵的心,公布军令使全军上下团结一致,用奖赏来鼓励士兵立功,用诛伐来防止士兵的投敌叛国。白天作战不容易传令,所以用旗帜来指挥作战,夜间作战不容易言清方向,就用火把和鼓声来指挥作战,士兵不服从法令,就会受到刑罚,不了解九种战场的地形的便利条件,也就不了解其变化的规律,天时、地势、人心,是求得作战胜利必须了解的三个问题。了解自己的将士也就能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的将士也无法了解对方,在不了解敌军的条件下作战是一定要失败的,所以用兵作战,应首先了解自己的将士。关于侦察敌情和反敌谍的方法,一般被军中将帅所厚爱,是军事行动中必须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在运用时,不是圣明聪慧的将帅是不能使用的,不是仁义、贤良的将帅也不能利用。用这种方法了解了敌人的情况后,民心可用,国家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所以,要想使军队在战争中胜利就要在平时做好准备,不到不得已时不决一死战,平静时求稳妥,战斗时则要有威势,不立足于敌人临阵不来应战,而立足于自己不可战胜。作战时,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侍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侍来,使自己占据有利的条件。要挥舞拄旗,井然有秩序,要擂响战鼓,有宏大的气势,表面上让敌人认为是在正面交战,实际上是要扰乱敌人的后方,要固守险要的地势,而表面上是不经意的,要用小的利益引诱敌人上当,实际上却要狠狠地打击敌人,这样,用兵的理论就完备了。
          


          7楼2012-05-27 06:19
          回复

            察疑第五
            为政者应明察秋毫,杜绝歪风,维护道统。变乱往往发生在政令不及的地方,谣言总是因众心疑惑而产生的。物质的外表相似,其本质却不相同,白石如玉,鱼目似珠,狐貉似犬,栝蒌似瓜,不明事理的人就把它当珍宝。因而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加反驳;范蠡进贡越国美女,而吴王不加怀疑,此皆将酿成大祸。
            计策有疑点,就无法成事,因此圣人行事皆求诸於天意,人卜其吉凶,不可任意行动。书经上说:「有三个人占卜的结果,则须遵从其中的多数。」若再有疑问,那麼就要徵询百姓的意见了。所以孔子曾说:「有为的君王不担心百姓不懂他为政的苦心,而担心自己不了解民意。」
            士为知己者死;女者悦己者容,马为其雇主而驰远,神明为通灵者显灵。人君审理案件最怕不能查明真相,而累及无辜,或纵容小人,使强者不招供、弱者藉机诬陷他人,而致使刚直者被陷害,有冤屈者不得伸张,忠良、信义之士被害,这些都是败德的事,必会引来灾祸。
            所以明君处理刑案、问案时,若毫无破绽可循,就要观察犯人的言行举止。若罪犯有敬畏之色,且言词哀怨,匆忙上堂,而迟迟不肯离去,离去时还不时反顾叹息,这人必是有冤而未伸。若见其言语反覆,前后矛盾,多方揭词,似有诡计,畏畏缩缩,不敢直视判官,这人必定是罪犯而急欲脱罪。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察明他行为的动机,再看他是否心安理得,那麼一切奸情皆无所隐瞒了!」
            治人第六
            书经上说:「以德义教化百姓,百姓就不会悖德忘义;教民以是非之辨,百姓行为就有分寸。」所以要依正道来教育百姓。
            日月之光,广被众人,众人皆仰望他;天地之大,孕育万物,万物皆顺其生长。因此尧舜之恩泽广布,令远夷皆来归服;夏桀、商纣之败德,使诸夏背叛,这并非上天所指使的,乃造化使然。
            统治百姓犹如培养幼苗,必先拔去杂草;所以要使国家兴盛,要先去除祸根。有为的君主,应知皂服小吏,危害甚大,因此有的说:「皂服小吏是百姓的克星,广徵暴敛,使百姓匮乏,而导致动乱发生。」平时若能注重农业,不加侵扰,减少赋税,增加百姓收入,这才是使国家富强的最好方法。
            国军不忧心国家不够繁荣,却忧心国内不安定,所以尧舜划分地利,与民耕作,观测天象,预测凶年,使年年有余粮,人人都衣食不缺,路不拾遗,百姓皆满足於现况。春秋时代贫弱者开始为富者耕作,延续至今的诸侯皆争一己之私利,形成弱肉强食的社会,耕作的农人减少,纷纷改行从商,互相争利,以致人心惶惶,社会不安定。
            书经上说:「居上位者不把金银当宝贝,百姓就不会去当盗贼;不常使用奢侈无用的器物,民心就不会大乱。」能使百姓安於其职,才是盛民的政治。齐景公生活奢侈,礼制就无法施行,周朝与秦朝,去除纹饰,崇尚俭朴,使民风敦厚。
            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皆非中原所产,也非平常百姓日常所需。锦绣编织,绮罗绫縠,染色布帛,皆非百姓身上所能穿的。雕文刻镂,耗时贵工,只有妨害农事,无重要用途。辎軿袍裘,亦非百姓所需,那些刻意垛高围墙装点门面,大肆翻祖坟,炫燿财富的行为,都是富人才做的事。
            书经上说:「庶民最需求的生活是努力躬耕,谨身节用,以侍奉父母。」所以为政者要能控制财货流量,并以礼教化百姓,使之勤俭刻苦平日有积蓄,便不愁荒年时物货缺乏,这样的治民之道,不也合乎了四时的变化吗?
            举措第七
            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须起用贤能之士,而贬抑小人。治国犹如养生,养生之道,莫过於养神调气,而治国之道,在於选贤举能,养神可以健身,而举用贤能,国家就会安定。
            辅佐之臣犹如支撑房屋的木柱 ,木柱不可太细,太细房子就不稳固;国内的良佐不可太少,少了国家就会倾覆。所以多方起用贤士,国家便会安定。
            房子的支柱以直木较为坚固,而国之佐臣以能直言极谏的忠直之士为佳;直木多生长於幽山林之中,而忠直之士多潜藏於布衣百姓之中,所以君王求才,必求诸於乡里之间。他们有的是怀才不遇,而流为庶民。有的才智过人,却不得君王的赏识。有的生性忠贤孝悌,却未被乡里所荐举。有的曲高和寡,甘愿隐遁山林,而不愿在朝与小人同流合污。有的忠诚事君,却为奸佞所陷害。
            


            12楼2012-05-27 06:19
            回复
              因此,将帅统领的军队应该以出人意料的计划做为谋略,应该有绝妙、高超的智慧,刚柔并济,强弱皆能,能屈能伸,发动的攻势象暴风骤雨一样的迅猛,统帅的三军还要象平静的江海一样悠然自得,摆开的阵势象泰山一样的稳固,行踪还要秘密,使敌人对我方的计划无法测知,在调动兵力时,使兵力像天地一样广泛、充实,象江河一样无穷、无尽,像日、月、星辰一样有始有终,像春夏秋冬的四季规律一样,牺牲得当,盛衰得体、在战法上,奇袭与常规战法互相配合,变化无穷。将帅用兵时还要以粮食为本,有充足的粮饷,作战时用奇袭与常规战法互相配合的战术向敌发起进攻,要运用适合于作战的兵器,并有充足的后援准备。国家的经济生活因为物价上涨而国力困乏,因为长途的运输粮饷而贫困,所以在作战时,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作战,以免士气低落,要量力而行,不能无故地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减少没有任何利益的行动,国家就可以安定下来,避免无谓的消耗,国家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善于进攻的人能够使敌人无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够使敌人无从进攻。因此,善于进攻的人不依赖兵器,善于防守的人也不依赖于各种防御工事,所以尽管敌人的城墙很高大,护城河很宽深,也不能认为是牢固不可攻破,敌人有坚固的皑甲,锐利的兵器,也不能认为是强大不可战胜。当敌人想要固守时,就要进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敌人想要在阵前较量,就要进攻敌人没有意料到的地方,当我方撤退,敌人进攻时,要谨慎地选择可以停留的地方,当我方进攻敌军阵地时,要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左右两翼做为进攻目标,两军阵前交锋,要选择敌人关键的部位进行攻击,在暂不了解自己所能凭借的地势时,还没有选择好作战的时机时,要多设计几套作战计划,不能只做一种形式的战斗准备。用周密的考虑做准备,强弱互相搭配,勇敢怯懦互相协助,前后互相跟随,左右互相偕行,就好像常山上的蛇,首尾连在一起,这就是救兵的方法。欲克敌制胜的将帅应具有自身的威严、有相应的计谋,了解作战形势,对各种情况预先作下了准备。应该能分析战局,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引诱敌方出击以观察其兵力部署情况,并能综合各种情报,判断对方敌人的多寡,采取行动之前要了解敌人的战斗力的强弱,侦察敌方将士的战斗情绪。以计谋试探敌人的防守情况。作战时应占据有利的地势,避实击虚,在山陵作战,不要从低处向高处仰攻,在水上作战,不能逆水向上流进攻,在草地上作战,不可以向草茂密的地方深入,在平原作战,不要朝有村落的地方进攻,在道路上作战,不可把部队散开,以免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这五点就是利用锐利的兵器,占据有利的地势以夺取胜利的原则。在作战的问题上,能够乘胜追击敌人就会胜利,泄露机密就会失败,远途出征长途运输会使士兵饥馑,缺少水源会使士兵焦渴,意义不大的行动会消耗士兵的精力,过于平稳安静会使人丧失警惕,战争突然停止就会使人产生疑惧,贪图小利会使人容易困惑,刑罚过度会使人消极,赏赐得当会使人深受鼓舞,被对方逼迫就会胆怯,乘胜追击就会占据优势,被敌人包围就会产生动摇,先锋部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夜间的呼叫声容易引起混乱,在黑夜中行军会乱了秩序,迷失方向会影响整个战局,处于困境会被敌人追击,突然被敌人袭击会失败,事先准备好作战方案就会胜利。因此,设立旗帜来吸引士兵的注意力,敲击金鼓来吸引士兵的听力,用刑罚来统一士兵的心,公布军令使全军上下团结一致,用奖赏来鼓励士兵立功,用诛伐来防止士兵的投敌叛国。白天作战不容易传令,所以用旗帜来指挥作战,夜间作战不容易言清方向,就用火把和鼓声来指挥作战,士兵不服从法令,就会受到刑罚,不了解九种战场的地形的便利条件,也就不了解其变化的规律,天时、地势、人心,是求得作战胜利必须了解的三个问题。了解自己的将士也就能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的将士也无法了解对方,在不了解敌军的条件下作战是一定要失败的,所以用兵作战,应首先了解自己的将士。关于侦察敌情和反敌谍的方法,一般被军中将帅所厚爱,是军事行动中必须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在运用时,不是圣明聪慧的将帅是不能使用的,不是仁义、贤良的将帅也不能利用。用这种方法了解了敌人的情况后,民心可用,国家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所以,要想使军队在战争中胜利就要在平时做好准备,不到不得已时不决一死战,平静时求稳妥,战斗时则要有威势,不立足于敌人临阵不来应战,而立足于自己不可战胜。作战时,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侍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侍来,使自己占据有利的条件。要挥舞拄旗,井然有秩序,要擂响战鼓,有宏大的气势,表面上让敌人认为是在正面交战,实际上是要扰乱敌人的后方,要固守险要的地势,而表面上是不经意的,要用小的利益引诱敌人上当,实际上却要狠狠地打击敌人,这样,用兵的理论就完备了。
              


              14楼2012-05-27 06:19
              回复

                察疑第五
                为政者应明察秋毫,杜绝歪风,维护道统。变乱往往发生在政令不及的地方,谣言总是因众心疑惑而产生的。物质的外表相似,其本质却不相同,白石如玉,鱼目似珠,狐貉似犬,栝蒌似瓜,不明事理的人就把它当珍宝。因而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加反驳;范蠡进贡越国美女,而吴王不加怀疑,此皆将酿成大祸。
                计策有疑点,就无法成事,因此圣人行事皆求诸於天意,人卜其吉凶,不可任意行动。书经上说:「有三个人占卜的结果,则须遵从其中的多数。」若再有疑问,那麼就要徵询百姓的意见了。所以孔子曾说:「有为的君王不担心百姓不懂他为政的苦心,而担心自己不了解民意。」
                士为知己者死;女者悦己者容,马为其雇主而驰远,神明为通灵者显灵。人君审理案件最怕不能查明真相,而累及无辜,或纵容小人,使强者不招供、弱者藉机诬陷他人,而致使刚直者被陷害,有冤屈者不得伸张,忠良、信义之士被害,这些都是败德的事,必会引来灾祸。
                所以明君处理刑案、问案时,若毫无破绽可循,就要观察犯人的言行举止。若罪犯有敬畏之色,且言词哀怨,匆忙上堂,而迟迟不肯离去,离去时还不时反顾叹息,这人必是有冤而未伸。若见其言语反覆,前后矛盾,多方揭词,似有诡计,畏畏缩缩,不敢直视判官,这人必定是罪犯而急欲脱罪。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察明他行为的动机,再看他是否心安理得,那麼一切奸情皆无所隐瞒了!」
                治人第六
                书经上说:「以德义教化百姓,百姓就不会悖德忘义;教民以是非之辨,百姓行为就有分寸。」所以要依正道来教育百姓。
                日月之光,广被众人,众人皆仰望他;天地之大,孕育万物,万物皆顺其生长。因此尧舜之恩泽广布,令远夷皆来归服;夏桀、商纣之败德,使诸夏背叛,这并非上天所指使的,乃造化使然。
                统治百姓犹如培养幼苗,必先拔去杂草;所以要使国家兴盛,要先去除祸根。有为的君主,应知皂服小吏,危害甚大,因此有的说:「皂服小吏是百姓的克星,广徵暴敛,使百姓匮乏,而导致动乱发生。」平时若能注重农业,不加侵扰,减少赋税,增加百姓收入,这才是使国家富强的最好方法。
                国军不忧心国家不够繁荣,却忧心国内不安定,所以尧舜划分地利,与民耕作,观测天象,预测凶年,使年年有余粮,人人都衣食不缺,路不拾遗,百姓皆满足於现况。春秋时代贫弱者开始为富者耕作,延续至今的诸侯皆争一己之私利,形成弱肉强食的社会,耕作的农人减少,纷纷改行从商,互相争利,以致人心惶惶,社会不安定。
                书经上说:「居上位者不把金银当宝贝,百姓就不会去当盗贼;不常使用奢侈无用的器物,民心就不会大乱。」能使百姓安於其职,才是盛民的政治。齐景公生活奢侈,礼制就无法施行,周朝与秦朝,去除纹饰,崇尚俭朴,使民风敦厚。
                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皆非中原所产,也非平常百姓日常所需。锦绣编织,绮罗绫縠,染色布帛,皆非百姓身上所能穿的。雕文刻镂,耗时贵工,只有妨害农事,无重要用途。辎軿袍裘,亦非百姓所需,那些刻意垛高围墙装点门面,大肆翻祖坟,炫燿财富的行为,都是富人才做的事。
                书经上说:「庶民最需求的生活是努力躬耕,谨身节用,以侍奉父母。」所以为政者要能控制财货流量,并以礼教化百姓,使之勤俭刻苦平日有积蓄,便不愁荒年时物货缺乏,这样的治民之道,不也合乎了四时的变化吗?
                举措第七
                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须起用贤能之士,而贬抑小人。治国犹如养生,养生之道,莫过於养神调气,而治国之道,在於选贤举能,养神可以健身,而举用贤能,国家就会安定。
                辅佐之臣犹如支撑房屋的木柱 ,木柱不可太细,太细房子就不稳固;国内的良佐不可太少,少了国家就会倾覆。所以多方起用贤士,国家便会安定。
                房子的支柱以直木较为坚固,而国之佐臣以能直言极谏的忠直之士为佳;直木多生长於幽山林之中,而忠直之士多潜藏於布衣百姓之中,所以君王求才,必求诸於乡里之间。他们有的是怀才不遇,而流为庶民。有的才智过人,却不得君王的赏识。有的生性忠贤孝悌,却未被乡里所荐举。有的曲高和寡,甘愿隐遁山林,而不愿在朝与小人同流合污。有的忠诚事君,却为奸佞所陷害。
                


                19楼2012-05-27 06:19
                回复
                  因此,将帅统领的军队应该以出人意料的计划做为谋略,应该有绝妙、高超的智慧,刚柔并济,强弱皆能,能屈能伸,发动的攻势象暴风骤雨一样的迅猛,统帅的三军还要象平静的江海一样悠然自得,摆开的阵势象泰山一样的稳固,行踪还要秘密,使敌人对我方的计划无法测知,在调动兵力时,使兵力像天地一样广泛、充实,象江河一样无穷、无尽,像日、月、星辰一样有始有终,像春夏秋冬的四季规律一样,牺牲得当,盛衰得体、在战法上,奇袭与常规战法互相配合,变化无穷。将帅用兵时还要以粮食为本,有充足的粮饷,作战时用奇袭与常规战法互相配合的战术向敌发起进攻,要运用适合于作战的兵器,并有充足的后援准备。国家的经济生活因为物价上涨而国力困乏,因为长途的运输粮饷而贫困,所以在作战时,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作战,以免士气低落,要量力而行,不能无故地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减少没有任何利益的行动,国家就可以安定下来,避免无谓的消耗,国家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善于进攻的人能够使敌人无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够使敌人无从进攻。因此,善于进攻的人不依赖兵器,善于防守的人也不依赖于各种防御工事,所以尽管敌人的城墙很高大,护城河很宽深,也不能认为是牢固不可攻破,敌人有坚固的皑甲,锐利的兵器,也不能认为是强大不可战胜。当敌人想要固守时,就要进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敌人想要在阵前较量,就要进攻敌人没有意料到的地方,当我方撤退,敌人进攻时,要谨慎地选择可以停留的地方,当我方进攻敌军阵地时,要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左右两翼做为进攻目标,两军阵前交锋,要选择敌人关键的部位进行攻击,在暂不了解自己所能凭借的地势时,还没有选择好作战的时机时,要多设计几套作战计划,不能只做一种形式的战斗准备。用周密的考虑做准备,强弱互相搭配,勇敢怯懦互相协助,前后互相跟随,左右互相偕行,就好像常山上的蛇,首尾连在一起,这就是救兵的方法。欲克敌制胜的将帅应具有自身的威严、有相应的计谋,了解作战形势,对各种情况预先作下了准备。应该能分析战局,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引诱敌方出击以观察其兵力部署情况,并能综合各种情报,判断对方敌人的多寡,采取行动之前要了解敌人的战斗力的强弱,侦察敌方将士的战斗情绪。以计谋试探敌人的防守情况。作战时应占据有利的地势,避实击虚,在山陵作战,不要从低处向高处仰攻,在水上作战,不能逆水向上流进攻,在草地上作战,不可以向草茂密的地方深入,在平原作战,不要朝有村落的地方进攻,在道路上作战,不可把部队散开,以免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这五点就是利用锐利的兵器,占据有利的地势以夺取胜利的原则。在作战的问题上,能够乘胜追击敌人就会胜利,泄露机密就会失败,远途出征长途运输会使士兵饥馑,缺少水源会使士兵焦渴,意义不大的行动会消耗士兵的精力,过于平稳安静会使人丧失警惕,战争突然停止就会使人产生疑惧,贪图小利会使人容易困惑,刑罚过度会使人消极,赏赐得当会使人深受鼓舞,被对方逼迫就会胆怯,乘胜追击就会占据优势,被敌人包围就会产生动摇,先锋部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夜间的呼叫声容易引起混乱,在黑夜中行军会乱了秩序,迷失方向会影响整个战局,处于困境会被敌人追击,突然被敌人袭击会失败,事先准备好作战方案就会胜利。因此,设立旗帜来吸引士兵的注意力,敲击金鼓来吸引士兵的听力,用刑罚来统一士兵的心,公布军令使全军上下团结一致,用奖赏来鼓励士兵立功,用诛伐来防止士兵的投敌叛国。白天作战不容易传令,所以用旗帜来指挥作战,夜间作战不容易言清方向,就用火把和鼓声来指挥作战,士兵不服从法令,就会受到刑罚,不了解九种战场的地形的便利条件,也就不了解其变化的规律,天时、地势、人心,是求得作战胜利必须了解的三个问题。了解自己的将士也就能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的将士也无法了解对方,在不了解敌军的条件下作战是一定要失败的,所以用兵作战,应首先了解自己的将士。关于侦察敌情和反敌谍的方法,一般被军中将帅所厚爱,是军事行动中必须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在运用时,不是圣明聪慧的将帅是不能使用的,不是仁义、贤良的将帅也不能利用。用这种方法了解了敌人的情况后,民心可用,国家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所以,要想使军队在战争中胜利就要在平时做好准备,不到不得已时不决一死战,平静时求稳妥,战斗时则要有威势,不立足于敌人临阵不来应战,而立足于自己不可战胜。作战时,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侍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侍来,使自己占据有利的条件。要挥舞拄旗,井然有秩序,要擂响战鼓,有宏大的气势,表面上让敌人认为是在正面交战,实际上是要扰乱敌人的后方,要固守险要的地势,而表面上是不经意的,要用小的利益引诱敌人上当,实际上却要狠狠地打击敌人,这样,用兵的理论就完备了。
                  


                  21楼2012-05-27 06:19
                  回复

                    


                    25楼2012-05-30 0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