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火霜月吧 关注:22贴子:899
  • 3回复贴,共1

【=====苍山负雪=====】诗词知识普及(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加说明
以下内容乃本人收集整理所得,非原创


IP属地:浙江1楼2011-08-03 13:40回复
    就律诗而言,真正忌讳的不是一个字的平仄的错误,一个字的平仄失误是很小的事,小到基本上不会论,相对于整首作品来说,一字平仄之失误不算什么的!
    律诗是从唐初开始的,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格律。其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领导,不参加实际工作)而宋之问直接负责,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领导,不参加实际工作)而宋之问直接负责,抱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爷爷)等等来整理归纳。最后一次,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基本成型!!
    大家请注意:我们说的是基本成型。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律诗,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没有改变的律诗,也就是今天朋友们熟悉的律诗格律!注:我们今天所说的律诗,是宋朝时最后彻底完善而再没有改变的律诗。因此,如果我们非要拿宋朝的格律标准去衡量唐诗的话,毫无疑问,有些地方是不适合的。
    唐人对韵律的贡献体现在于,相对完整的对格律下了一个较清晰的定义。比如韵律方面的忌讳,倒韵、窜韵、窄韵、险韵等等,才是我们真相要忌讳的,是大错!相对于偶尔某字平仄失误来说,倒韵,窜韵,窄韵等方面的错误则要严重得多了。
    就历史来看,在“格”方面违反,就如今天我们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一样,顶多罚值日、罚抄诗,或是罚到门口站一小天。而律呢?却是我们的校规,违反校规可能会被清除学藉,这可是大事。打个比方,违反格,顶多就是违反交通法。违反律,却是有可能触犯刑法,承担的后果,其性质,当然是有显著区别的,所以,虽然都是错误,但性质却是完全不同的。
    


    IP属地:浙江3楼2011-08-03 13:44
    回复
      孤平和135不论246分明
      “135不论,246分明”这个说法是明朝的一个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来的。真空和尚所著的《贯珠集·类聚杂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 这个说法。全文是: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真空和尚本人,把这一段文字放在了“韵诀”中,而不是平仄中,没有疑问,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文章中的“反切”,这个出自陆法言,反切的目的非常明确,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争议,目的就是为了压韵。由反切而诞生了《切韵》。《唐韵》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完成的。
      韵书,当然就是写诗压韵的书。另外,清朝时候朝廷召集全国共3600余人,包括纪晓岚等官员及民间戴震等文学知名人物共同完成了旷世奇作《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中,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并没有归在平仄栏目下,而是归在“韵”里面。这说明,纪晓岚等人,认定这段文字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说的“135不论”,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说的“135不论”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压韵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必须压韵,必须按韵部论。
      需要说明的是真空和尚,是以“歌诀”的方式来写的这段文字,歌诀,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儿歌、口诀”一类的东东,读起来上口,也容易明白,不需要作过度的解释,歌诀是有韵律的口诀,简单性、易读性、易懂性,是这这一类歌诀的特征,前面的课程我们讲了“粘、替、对”,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平仄相反,真空和尚在这段文字中说的“平对仄,仄对平”中的“对”字,和我们前面课程中所讲的“对”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韵句的句脚与非韵句的句脚,其平仄,完全相反。真空和尚这段文字,没有说明是仅指平韵诗,原因在于,“135不论,246分明”讲的就是压韵,适合平韵和仄韵诗,并非仅仅适合平韵诗,因此,开篇就说“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刚才我们说了反切出自陆法言等人,由反切而编撰的韵书,这个时间,是隋朝,我们查看历史,隋朝时候,平韵诗和仄韵诗同举,唐朝一半的时间,也是平韵诗和仄韵诗并存,真空和尚,正是根据这些历史,总结出了“135不论,246分明”。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至于句子第246位置字的平仄,在“粘、对、替”这三个概念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并且更简单,完全,用不着“反切”。根据以上证据,我们判定,“135不论,246分明”特指压韵,而非所谓“句子的第1、3、5位置的字不论平仄,而只论句子的第2、4、6位置字的平仄”。
      这样判定的理由是:⑴作者真空和尚不会错。因为①真空和尚把这段文字归在“韵”中,而不是归在平仄。②这段文字直接提到“上去入声为仄韵”,当然说的就是压仄韵。③“135不论,246分明”是整段文字最后的句子,也就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⑵《四库全书》不会错,①比如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这已经说明了《四库全书》的严肃性。②整个编撰过程,乾隆皇帝始终亲自参与。③耗时10年时间,实行抄写、分校(校对之校)、复校、总裁共四级校订,每一级各司其责。抄写,本身就是第一次校对。因此,《四库全书》将真空和尚这段文字归在韵类中,是经过严格校对才归入的,是得到了各级专业人士的严格审查之后归在韵类。其专业性和严肃性,无须置疑。
      孤平
      在平时的创作中无论是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还是诗词产量第一的乾隆皇帝,都是不管孤平的,至于清朝之前的历史,尚没有孤平一说,当然清朝之前的人们是不可能去忌他们不知道的东东,那么孤平要不要忌呢?具体是不是要忌,随朋友们的意。不忌的话,孤平犯了也属于平仄方面的问题,格律中并没有这个忌讳,我们遵从的是格律。
      “孤仄”只是一种网络说法,历史上所有有关律诗,填词的书籍均无“孤仄”一说。注意:无“孤仄”一说!!!
      孤平:指律句中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五言是:仄平仄仄平;七言是;仄仄仄平仄仄平。
      孤仄:没有这个说法,说孤仄是不科学的。
      三连平:韵脚接连用三个平声。
      三连仄:句末连用三个仄声。
      


      IP属地:浙江4楼2011-08-03 13:47
      回复
        ==================================此贴禁止回复,封=====================================


        IP属地:浙江5楼2011-08-03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