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吧 关注:15,166贴子:189,345
  • 3回复贴,共1

核心技术不可能转让 扶植战略产业是当务之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大国战略产业的竞争。中国的战略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应长期进行扶植,这绝不是什么闭关锁国。中国必须同时走两条道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 
    中国可满足于以市场换技术?  

    关于中国产业发展,一直存在尖锐的争论。主张“开放创新”的看法认为,中国可以借助市场换取技术升级。同时认为,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中国劳动力过剩的国情,因此中国“以一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为国际社会打工”的战略没有什么不对,中国当以“世界加工厂”为荣。 这种观点特别反对以国家力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认为国家干预会产生利益集团,并导致以公权谋私利。 

    在这种逻辑下,新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应运而生,公开或隐蔽地主张以外资为主导来整合中国产业。之所以有这种主张,是因为一些人看到发达国家不仅把产业的加工装配部分向中国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发展”部门也在转移。于是他们认为:技术在国际上正在由垄断因素变成流动因素,因为原创性技术成本太高,跨国公司不得不向中国转移新技术,以占领市场,否则就无法回收成本。因此,中国没有必要以巨大代价去做原创性的技术发明,“以市场换技术”是可以成功的;也没有必要去强调“民族资本”、“国家资本”,只要在中国注册就是中国企业,能拉动经济增长就行。 

  发达国家不可能向中国转让核心技术 

    这类理论的误导性极强,我们不应被其蒙蔽。第一,它回避了全球化背景下仍有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不可能依附于发达国家的崛起中大国,其关键技术和基础科技都必须相对独立,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向我们转让核心技术。第二,它回避了产业国际化中间的企业和产业主导权问题,中国不能永远居于国际产业链条的末端,而把高端让给发达国家。第三,它以消费者的福利代替生产者和发明者的利益,误导中国人只做消费者而不做生产者,更不做发明者。 

    中国的民族企业是弱小的,需要国家支持它们参与国际竞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基础科研,并参与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中国产业,包括金融和传媒业,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整合的日子,就不会很远,中国将很难拥有自己独立的产业和核心技术。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或许可维持高增长,但GNP(国民生产总值)将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生产加工虽然在我们一边,利润却在外国资本手里。表面上看,这是我们出让市场的结果,实际上是我们丧失产业主导权的结果。为眼前利润而不去争取产业主导权,到头来将不仅可能丧失经济主权,也得不到利润。 

    必须独立发展中国战略产业 

    今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以“自主创新”代替“开放创新”,是国家确立正确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但在国家与企业谁为创新主体的问题上,认识还不一致。笔者认为,中国应该有“战略产业”的概念,超越传统的“公与私”、“军与民”、“民族与外资”、“市场与国家”之争。 

    西方定义的全球化理论,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片面归结到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逻辑上消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这是片面的。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是企业与个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大国战略产业的竞争。战略产业以其巨大的规模、投入、空间与利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家战略能力的主要体现。它以国防产业为核心,包括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常规武器、战略物资储备等行业。 

    战略产业建立在科学技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风险和收益都高。发展战略产业可推动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利益,需要巨额的社会先行资本。战略产业主要提供公共或准公共产品,政府是主要买主。它的研发门槛极高,能否发展取决于国家规模和政府能力,在其成长初期则需要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和国防采购。 

    比如,航空工业是战略性核心产业,现代航空制造业集材料、机械、发动机、空气动力、电子、武器等前沿技术之大成,包括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工艺。下决心发展航空工业,就要动员全国的工业技术精英,并强制性提升本国工业制造水平。只依靠国家财力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强国意志,包括公务员带头坐国产飞机,并经过数十年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有人认为通过国际转包与合作,引进先进制造技术,也可以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这种幻想可能使我国长期被外国“锁定”在加工配件的档次上。中国可以参加国际飞机的转包生产,但要把重点放在研制知识产权独立的大型飞机上。标准和机型必须是自己的,某些造不出来的零件可以先进口和转包。 

  同时走两条道路 

    发展战略产业可创造长期动态比较利益,拉动无数产业链条。中国的战略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应以坚决意志和法律,长期进行扶植,这绝不是什么闭关锁国。学习考察、翻译资料、全球加工订货,都是对外开放。弱者要想战胜强者,就要敢于和善于打破强者的规矩。中国人不是没有与发达国家讨价还价的资本,未来的国内市场、国防和技术实力的增强等,都是我们的优势。 

    还需指出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已经接近饱和,以中国每年40%的储蓄率和数万亿人民币的投资,继续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会使全球产品过剩。即使从赚钱的角度考虑,研发卫星和飞机,也未必就不如制造服装和玩具飞机。卫星已经使用于地质勘探、气象预报、地图测绘、军事情报、网络电讯等各个方面,利润可观。服装业只能拉动一般劳动就业;而飞机业所拉动的一系列工业和科技部门包括高精度铝合金、数控机床、计算机、武器装备等。即使研发飞机最终难以完全成功,在试制过程中也会全面拉动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与简单的来料加工装配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俄罗斯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仍旧坚持飞机与火箭研制与生产的道理。 

    总之,中国作为政治独立的世界大国,必须同时走两条道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这是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杨 帆)




IP属地:江苏1楼2006-07-22 20:20回复
    • 222.222.60.*
    哈哈改革开放后我们那还有战略产业哪!!!!
    可悲可叹!!!


    2楼2006-07-25 19:23
    回复
      所以要扶植.


      IP属地:江苏3楼2006-07-25 19:31
      回复
        我发的这贴是不是不和这吧主题呀.

        望大吧主答.


        IP属地:江苏4楼2006-07-25 1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