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吧 关注:41,484贴子:556,938
  • 9回复贴,共1

关于《老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终于意识到《老子》是很神奇的书。心不定的时候,抄两篇老子,竟能慢慢安静下来。这也许就是老子的魅力所在吧。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能保持本性的纯真和安宁是何其的困难。前几天和同学聊天,同学说根本静不下心来看书,只是看电视上网。我想来也是个好动的人,只是每天抄十篇的老子,可以让心停滞在一个自然放松,单纯美好的世界。
来说说老子的道家思想。
老子说的道,玄德,可以大到宇宙万物,可以小到渗透每一条缝隙。可以是形而上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不可闻,不可见,然而道又可以是形而下的,虽说是恍兮户兮,却其中有象,其中有信,其中有物,其中有真,其中有精。先天下万物而生。你无法说他是唯物还是唯心。一直认为很多事情都是无法用我们问从小受教育说的单纯的唯物和唯心来判断对错。而道恰巧就是这样一个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能否说它是一种东西?也许能,也许不能)
这实在是很有意思了,就像有和无。老子的思想里,辩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生万物,无生有。老子四十一章里说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大方无隅,大气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有个很生动的例子,陶罐是空的吧,可就是因为它是空的才能放东西,才能从无转化为有。屋子也是中空的吧,而因此可以住人放摆设。那么你就不能说他们是空,是无。这种二元化的辩证思想在老子学说里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便是如此。老子笔下的道本身也体现着这样一种本性,他形容道说,吾不知其名,子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越反。任何事情到了极致就会相反方向发展了。
这里就从一种由正朝反的辩证思想转换成了运动变化的思想。变化这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任何事情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发展之中。老子六十三章中写道,图难于其易,为大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早就在先秦诸子中有所体现。
既然世间事情时时处处在变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那我们如何把握呢?老子说,人之谜,其日久已。老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孔子的答案是中庸。老子只是说,圣人须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当也算中庸吧。可见儒道互补。
 (未完)


1楼2006-08-01 16:02回复
    不错


    2楼2006-08-01 16:06
    回复
      这是我以前关于中庸的论述,里面有几段是关于中庸和老子的关系的


      中庸的基础就是“里仁”,即常处仁爱之心,而仁爱之心就是直接发自于最本己的良心,这个良心的最初动力就出自于血缘之亲,而这种感情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的。所以仁尽管出自每个人的内心,却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个人意见,而是一个普遍的德行伦理。而正是这个德行伦理,构成了中庸的基础。而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所谓的“中庸”就是孔子所批判的“乡愿”,后者就是那些内心没有善恶标准,谁也不得罪的人,孔子说这种人——“德之贼也”。 
       
       
       
       作者: shuxiang2003 2006-7-29 19:25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论中庸思想的绽放---从易中天的人品说开去---再释东经兄的疑 
       总结起来,中庸就是一个字“直”,直接面对自己的良心,面对每个人都应该有,但常常被私利所蒙蔽的仁爱之心,所以孟子也叫它“求放心”,王阳明名之“至良知”。只有做到这一点,你做事才不会有任何偏私偏见,“其用为中”,中就是中最本己之心,中仁爱之心。 
       这里只是一些学术观点,本来不适宜在这里发。但我发现大家对中庸的误解如此之甚,所以希望能有人从我的帖子中初步的感受一下儒家真正的中庸之道。 
       
       
       作者: 218.1.245.* 2006-7-24 00:53   回复此发言 
       
      老子的思想和孔孟本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中国人思想的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比较集中的。老子是看到了儒家在发展孔子的学说的时候,往往拘泥于一些现成礼法的条条框框,而却丢弃了这些礼法的基础,即仁爱中庸之道。所以老子是在反对对孔子形而上学的理解,因为这会禁锢人的生活。其实孔子同样提倡道法自然,心性之自然而已。可惜儒家后来的世俗发展却没有很好的接受老子的告诫,对中国文化也产生过不好的影响。 
       其实就是一点,以直对人,不要违背良心就够了。更不要用什么技巧,诚心为上。^_^ 


      这点毫无问题。不过,我个人觉得,人其实有些东西是永恒的。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现代过时了吗?没有。其实我们随处可以听到中庸之道的观点,——“做事凭良心”。有人会问,就这么简单?是的,其实真理难,不在说上,而是在实践上。有很多很朴素的道理,如“以诚待人”;“凭良心办事”等等。这些东西说起来很容易的,不过每个人扪心自问谁又真正完全做到了了? 
       我们现代人正因为不是很注重个人的修为,但又需要立身处世。既然不能凭良心,那就只有靠机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将中庸这个词解释的越来越玄乎的原因啊。而正如老子批判儒家后来人的一样,这样的繁文缛节越多,就将越机械,反而失去了很多古人用长久的经验和非凡的智慧总结出的人生的最基本道理。你觉得我们是不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还是要适当的保存一些古人的理想主义色彩了?有他们才真正是面向未来的! 


      朱熹就说过,孟子并没有完全把握孔子的精髓。。孔子教人事上磨,而孟子大道理说的太多,反而容易让智慧不够的人人抓住一词一句不放。不过孟子思想并不是像后来那样歪曲的厉害,还是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错就错在对中庸之道躬行不够,说了太多,从而也就多了几分机巧。 
       我觉得读孔子之前,可以先读读老子(千万别把他当宇宙论来读)。或者读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3楼2006-08-01 16:13
      回复
        儒家的中庸 是 相对于 道家的 无为 做解释的。


        4楼2006-08-01 16:23
        回复
          • 222.223.52.*
          其实,道家思想和诸子的关系是普遍也特殊的关系 百家不论怎么样争辩 他都逃不过道的范畴 道德经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部奇书 能得其一成精髓 这一辈子也够大用的了 呵呵


          5楼2006-08-03 10:14
          回复
            稍有留心,很多人就会发现诸子百家都极喜欢用水来隐喻些什么。最有名的莫过于孔先生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了。
            水在老子这里却不仅是君子,更是理想君王的象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一直以为水的好处不过如此罢了,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水默默滋养万物,万物却感受不到水的作为,是为自然。老子心目中的明君恰是要这样的无为而治。不要让百姓以为是有了杰出的君主才有幸福的生活,而是要让百姓忽略国君的存在。无为则无不为,这便是老子认为的最高境界了。而水恰恰是这种境界的典型。
             
            一直忽略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后的一句话:“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何谓“处众人之所恶”?
            水还有一个和寻常人物不同的个性,就是水往低处流。人人都争着往高处走,水偏偏要往低处流。圣人如此,君主亦要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驺狗。天地是没有偏私的,大家都是草扎的狗,一视同仁。而人间却有了贫富贵贱之分,所以贵必须以贱为本,高必须以下为基,凭次来做不公平的补偿,这样自己的高贵地位才能长久。侯王自称孤、寡这类寻常人不喜欢的词,不就是自贱的体现么。水一旦身处高位,必往下流,不正体现老子的这种思想?
            江海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
             
            第三点,就是水是致柔之物。守柔不争是老子重要的处世哲学。老子说,天下之致柔驰骋天下之致坚。水无疑是致柔之物,任意随器皿的形状变化而变化,君王恰是要如此,以百姓心为心。而滴水穿石却处处发生着。以柔克刚,清净无为之意也在如此。君王不可进行改革,有为的结果是不为。君王当如水一样用自然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以自身作为德善的榜样,善吾者,吾善之;不善吾者,吾亦善之。天下人自会慢慢效仿,做到德善。


            6楼2006-08-04 09:47
            回复
              和静候一起顶!
              “你不可能说他是唯物还是唯心的”
              唯物过于注重外在,因而观点机械;唯心过于自由发挥而显得天马行空.
              唯物和唯心结合才是真正的大道!


              10楼2007-05-07 2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