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吧 关注:11,955贴子:126,608
  • 1回复贴,共1

秋雨时分:20060502 文化界生态的劣质化倾向之羞耻感麻木(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键词:无耻 警示牌 耻感文化 胜败文化 输赢文化
大家看啊,一个可耻的“耻”字,中国古代哲人反复警示,为什么在现实生活当中有那么多人频频地越过警示线而毫不羞愧呢?
其实无耻的人,哪个民族都有,不足为奇;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整个中国文化里边,耻字的含义曾经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变化,就像马路上的那块警示牌被人转了一个向。
那块警示牌转了一个什么向呢?简单说起来是这样的,哲人言耻,着眼于善恶,也就是以恶为耻,以善为荣。后人言耻,着眼于成败,也就是以输为耻,以赢为荣。那这一转变呢,耻感文化也就变成了胜败文化、输赢文化,完全变了质。麻烦的是,广大民众也都随着这块转了向的警示牌蜂拥而去,成了一种现实的中国文化,实在是让人叹息。
据我仔细地研究,这块警示牌的转向是从文化实践上开始的,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对于选拨社会管理人才有很大的正面贡献,这我在以后还会专门分析,但是这种制度对于文人的集体人格的损害实在是巨大的。
这里先说羞耻感这一项,它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边把考上还是考不上当作判别个人和家族荣辱的主要标志,那个危害无穷,直至今天都是如此。我曾经在《十万进士》一文当中写过,就是有一位妻子写诗给正在京城考试的丈夫,说如果今年还是考不上的话,回家的时候千万要选在晚上,免得被乡人看见让全家丢脸。请看,这位妻子对于丈夫有可能落第所产生的羞耻感,已经强烈到要借用夜幕来遮羞的程度,其实这也是一千多年多数考生妻子的共同心声。
根据记载,有的大家族聚会的时候,那些落第丈夫的妻子在座位面前,确确实实有一块布帘子遮着。有一次聚会过半突然有快马传来考中的捷报,那位中举的妻子座位前的布帘才堂皇掀开。由于这种羞耻感在民间已经普及到这种地步,所以许多落第的考生一年年滞留京城,不敢回家,直到须发全白。文化人一千多年的羞耻感体验,很自然的就沉淀为一种强烈的文化心理,也就是以成败论荣辱。直到今天我见到很多家长,心里其实很明白孩子在读的课程不太合理,考分也不太重要,但是他们还是天天虔诚地在陪读陪考,只是心疼孩子们在每次考试后的羞耻感。
秋雨录
在中国文化的关健道口上,那块“以恶为耻”的路牌转向成了“以输为耻”。结果,一千年浩浩荡荡的岔路,也被踩踏成了阳关大道。


1楼2011-09-20 15:54回复
    以恶为耻,以善为荣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1-09-20 1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