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怀(右)与邵逸夫合影
是邹文怀在香港最先实行独立制片人制度,从而开辟了香港电影业空前繁荣的时代;是他造就了李小龙、许冠文、成龙、洪金宝这些华语影坛的巨星,开创了动作、喜剧电影等多元片种;是他让地道广东话电影登上大雅之堂;是他将港产片带进好莱坞;是他一手创办的嘉禾在全盛时期几乎成了香港电影的代名词。
在影坛打拼近半个世纪,邹文怀无甚遗憾,惟独一提到中国电影,他还是止不住感慨与关切:“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电影相比其他国家更有潜力与好莱坞一争高下。”
“我深信再过二十年,中国电影发展纵使不能超越好莱坞,也一定可以做到与其并驾齐驱!”2007年,当老骥伏枥的邹文怀豪气冲天地说出这番话时,人们都以为这位香港影坛教父将风云再起、卷土重来,谁知,这却是他的临别赠言。同年年底,邹文怀将所持有的嘉禾股权转手于内地的橙天娱乐,华语影坛的一个传奇正在逝去……
在香港,有两个电影公司对香港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的发展、崛起、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邵氏与嘉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以大制片厂制度使香港电影“起飞”,但真正让香港电影在世界影坛赢得尊重与地位的,则非邹文怀领衔的嘉禾莫属。
名校出身传媒起步
1927年5月17日,邹文怀出生于香港。他祖籍广东大埔,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潮州人。邹文怀幼时体弱,于是其父就重金礼聘黄飞鸿徒弟林世荣教他习练拳脚,强身健体。他少年时期生活在日军侵占下的香港,但并没有因战乱辍学,而是刻苦攻读,从而拥有了较强的中、英文基础。
1946年抗战胜利后,邹文怀考入中国近代著名的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新闻系,19岁的他只身前往上海就读,同班同学有作家朱定等人。四年学业期满,已至中国巨变的1949年。由于时局的影响,邹文怀这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被校方提前到当年的5月12日。当日,来不及印刷毕业证件的约大教务处,只能将毕业生单个英文字母的铅字模块先按在毕业证书上,然后再用钢笔蘸上墨水将灰色痕迹涂黑。邹文怀的约大毕业证件也是如此,由于铅字模块被按得太过大力,以至于证件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上书他的中文名字以及教会英文名“Raymond Chow”。
两周后,上海宣告解放,邹文怀则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香港。他先在英文《虎报》找了一份体育记者的工作,月薪仅有60元。由于薪水不足,邹文怀又在香港丽的电台主办的周刊《丽的呼声》兼职做编辑,在这里,他结识了日后成为一代武侠片大师的胡金铨。说来也巧,胡金铨当时也是“脚踏两只船”,一边在丽的当广播员,一边在片厂当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