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菱初一四班吧 关注:13贴子:3,075
  • 2回复贴,共1

[转载]麦田里的守望者——献给梵·高

收藏回复

  • 60.25.26.*
我要写一些关于梵高的文字,是很早就有的想法。可却迟迟没有动笔,一方面是因为日常琐事缠身,静不下心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害怕自己那肤浅的思想和苍白的语言文字,将不仅无助于传扬他的美名和事迹行略,反而会有辱于这位伟大的画家。 

  然而我终于下定了决心,鼓足了勇气提起笔来,写就下面的文字,是因为我已清醒的意识到他的英名和事迹行略,是早已镌刻在了历史永恒的纪念碑上,不会再因任何人而有所增益或是玷污了。而且,我是怀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将这份尊敬当作菲薄的礼物,奉献于逝者的身后,所以也就坦然释怀了。 

  当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画作时,我就被他那狂放不羁的笔触,鲜艳跳跃的色彩和画作中所流露、渗透出的那种无可言说的狂热激情和深刻的孤独感所折服,感动。于是我告诉自己:我确定,这就是我从心灵深处一直在渴求和崇敬的那种画家,真正的画家。 

  是的,梵高就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率真、敏感,对自己的艺术执着追求,对生活和生命充满热爱,永远忠实与自己的内心。 

  梵高的全名叫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北部的布拉班特州的一个名叫佛洛特·尊德特的小村。其父杜奥得利斯·梵高是个忠厚老实的、仁慈博爱的加尔文教派牧师;母亲安娜·柯尼利亚·卡本托丝美丽善良,出身于海牙的一个名门望族。在梵高的父系家族中有许多亲人是从事与绘画相关的工作,他的三位伯父都是著名的画商。应当承认,慈爱的双亲和从小所受到的良好的艺术熏陶,对于梵高善良的品行和对艺术敏感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应该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和有着这样成长环境的梵高是非常幸运的。 

  但梵高的家庭却是清贫的。他16岁离开学校后就去了海牙开画廊的伯父那里工作。此后的十多年中,他相继做过教师、书店店员、传教士等职业,等到这一切都失败后,他才选择了以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直到1890年7月在奥佛的麦田里对着自己的胸口抠动了扳机。 

  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流行的大致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识偏重于从感情出发来考虑,和这种观点相佐证的史实是梵高一生两次求爱被拒,又有过一段以失败收尾的同居生活。这种挫折对一个生性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孤僻的人来说,不啻是天大的打击。这使画家变的更加忧郁、脆弱、神经质(许多人宁愿相信这源自他母系家族的遗传因素,而非画家本人性格上的缺陷)。霍姆林斯基曾说:“闪电照耀一瞬间,而爱情却照耀人的一生。”这话没错,但对梵高这种自尊心极强的人来说,这不成功的爱情却成了画家终身的隐痛,时时折磨着他的心灵。他一直隐忍着,直到生命再也无法负载这种痛苦,才以自杀的方式摆脱了这种痛苦。 

  另一种观点倾向于从事业上来判断,这种判断所依赖的证据是梵高一生的艺术追求迟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在他生前只以400法郎卖出了一幅名叫《红葡萄园》的油画。甚至连高更这种具有独创精神的大艺术家也不能完全认同梵高的艺术创作,这对一直将高更引为知己的画家梵高来说无疑是个毁灭性的打击,于是发生“割耳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恰恰证明了画家梵高本人的率真、善良和近乎自虐的严厉自责精神。 “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滴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说的正是梵高这样的人,他们是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伤害别人的人。 

  无论以上哪种原因我想它都是可能的,也都是不为过的,试想一下:那么多苦难加诸在一个人身上,该是怎样的一种痛苦感受啊!也许正是以上多种因素共同使然,才导致了画家精神的彻底崩溃和最终的自戕。毕竟,伟人也还是人,而不是神。 

  然而画家的作品却可以称的上张张都是神品。关于梵高的作品,画家自己曾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画家说希望自己的画能“让100年后的人看时,觉得像在看一个幽灵,我的意思是,我无须勉强自己去画的很像,甚至像用照相术画成的,而该靠我们的满腔热忱来表达,也就是说:用我们对于颜色的理解和现代品位来画。” 



1楼2006-08-14 14:42回复
    • 60.25.26.*
     毫无疑问,梵高正是以他赤子一样的满腔热忱来创作来表达的。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倾诉了他内心的强烈独特感受。他的作品强化了色彩的运用,运用色彩的对比来取得和谐,追求作品的单纯感和表现力,充满了张力。他把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非凡的魅力。他的作品是对人的心灵的愉悦、净化、震撼和感染,使人们的灵魂受到洗礼,从而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正惟其深刻,所以他的作品才显得隐晦、令人难以卒读。是的,是读,真正的好画不仅是需要用眼睛来看的,它更需要用心灵来解读、感悟和体验的。 

      诚然,梵高的作品是超前的,他远远超越了时代的步伐,极具前卫性、前瞻性。但这对于画家本人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悲哀,他以现代意识来做画,同样需要有现代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人来看画,读画。然而“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这实在是一种生不逢时的悲哀。幸而,画家的弟弟也是其经济供养人提奥·梵高始终坚信,支持画家的艺术探索。“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正是提奥成为了画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希望和支柱,从而使画家得以在病痛和精神苦闷的双重折磨下继续坚持作画,直至自己生命的结束。 

      1890年的7月间,梵高又一次顶着烈日走进了奥佛的麦田中写生,完成了他的绝笔之作《群鸦乱飞的麦田》。此前,他的作品中也曾多次出现麦田,如他的《孤鸟翔空的麦田》,《黄色的麦田》,《暴风雨似的天空与麦田》等。但是,这一次所做的麦田与以往作品中的麦田都不同,它充满了巨大的惊悸、恐怖和不安,弥漫着不详的预兆,预示了画家接下来所要做的不寻常的举动。 

      亚里士多德说:天才人物都是异于常人的。伟大的文艺家往往都是伟大的疯子。我们无法揣测画家把枪口对准自己胸口的哪一刻都想到了什么,也许他想到了自己一生失败的感情生活,但至少还有弟弟提奥的亲情让他感到欣慰;也许他想到了自己一生艺术探索中的不幸遭遇,但至少他还有身后留下的850幅油画和800幅素描来等待百年后的人们认识和解读;也许他什么也不曾想到就扣响了扳机,对他而言,“生活即痛苦”,死亡才是解脱。想?还有什么好想的呢!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纷繁喧嚣的尘世里,恐怕绝少再有梵高那样甘守清贫、寂寞,宁愿为了理想、追求去死,也绝不迎合社会和庸众的伟人了。梵高的作品以其博大的人文精神关怀和人道主义信念,守望着人类的最后一方净土: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家园。他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愿意用画家的友人加歇医生在梵高葬礼上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全篇,“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一生只有两个目标:人类和艺术……他爱艺术胜过一切,他的画将使他得到永生。”  
     
     
     
    


    2楼2006-08-14 14:42
    回复
      咱很喜欢梵高的向日葵和鸢尾花...顶了


      禁言 |3楼2007-02-13 2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