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吧 关注:1,144贴子:7,559
  • 8回复贴,共1

安徽 宋氏 宗亲 周边地区 宗亲 进来 顶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徽 宋氏 宗亲 寻根 招人 续辈 安徽 安徽 周边 都可以加入 凤阳 大五郎 之后 也可加入 欢迎大家 来 寻根 群号 179564972


1楼2011-10-11 14:57回复

    安徽 宋氏 宗亲 寻根 招人 续辈 安徽 安徽 周边 都可以加入 凤阳 大五郎 之后 也可加入 欢迎大家 来 寻根 群号 179564972 沙发 先做 了 哈哈


    2楼2011-10-11 14:58
    回复
      一个跟随大雁来亳定居的宗族
      2009-07-22 出处: 作者:□马明亚 编辑:李季
      由于战乱和灾荒,我们的先人们曾多次迁徙,但是大部分的自发迁徙并没有文字的记载,而在浓厚的宗族文化中却还能发现先民迁徙的踪迹,居住在谯城区谯东镇辛集西宋店的宋氏族人就认为他们是跟随大雁来亳定居的……
      “为能使我居亳宋氏寻找祖根,知其来源重续我族谱,修我墓碑,重建我家祠,流传后世,在我退休后的十多年间,多方查询访问,翻阅资料,撰写回忆资料,决心在我有生之年完成我之心愿,不负众望。”已经80多岁的宋玉书老人在退休后的十多年间,想方设法考证自己宗族来历,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重建一处叫雁别翅林的宗族墓地。
      宋玉书家住谯城区谯东镇辛集西宋店,今年81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十多年前从教育口退休后一直在忙于宋氏宗族墓地的考证。
      “我这个记录虽不是宋氏族谱,但记载着我宋氏的由来和重要事件,给家谱提供了重要依据”,见到记者,宋玉书拿出了他刚刚写就的“明初洪武年间由山东迁亳宋氏忆记”。他在忆记前言中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心愿和目的,忆记正文部分包括了“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宋氏墓”碑的原文、宋氏宗族墓地为啥叫雁别翅林、雁别翅林的形式、宋氏祠堂、宋氏祖传辈分以及宋氏族规等内容。
      宋玉书介绍说,从西宋店往东有数个村庄都是以宋姓为主,谯城区这一带的宋姓都出自这里。至于这里宋姓的来源,根据老人口传的故事说是在明洪武年间,山东某地先淹后旱,蝗虫遍地,全年颗粒无收,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当地族长无奈之下决定带领族人外迁逃生。当茫无目的的男女老少肩挑背扛行到唐州府地时,已是十月天气,巧遇群雁哀鸣南飞,族长指着群雁给族人鼓劲说:“老辈传言‘雁落之处必是富裕之乡’,大雁领路是吉祥之兆,速传随雁而行。”于是雁起人行,雁落人停,当这群逃荒的人走到河南归德南时,有一只领头雁被人射落而死,落雁处是一片高地,正是一派丰收景象,一些不愿意再走的人认为可以落脚了,就开始在当地住下来各自设法谋生,成为宋氏的一支。而有28户有青壮的人家还想找更好的地方,并且听说前面不远的亳州是一个好地方,那里人不错,以前也有很多山东逃荒者在那里过上了好日子,于是就随群雁继续南行。不到两天来到亳州城东十八里处,不知何故群雁越飞越慢,突然领头雁跌地而死,人们发现领头雁的左翅折断了,再次失去领头雁的雁群哀鸣而散。族长认为这是天命,于是就和几个有威望的人商议在此落脚。经过在四周巡视,发现这里沟壑纵横,土地宽广肥沃,于是就安排族人安顿下来。不久亳州的地方官派人慰问他们,对他们进行了安置。安定下来后,族人商议,认为是大雁把他们带到这么一个好地方,于是为了记住大雁的恩情,就专门安排人把大雁埋葬成坟,从此这里的宋氏就以大雁作为他们在亳定居的恩雁,大雁的埋葬之处就成了宋氏的宗族墓地,所以这里的宋氏的宗族墓地又叫大雁林、雁别翅林。
      宋玉书说,雁别翅林原本在老亳宿公路南70多米,老亳虞公路西70多米处,墓地为东南西北向成双翅型,(见雁别翅林·示意图)共有28座坟,代表了最早在这里定居下来的28户宋氏,下为断翅状,双翅前部中间位置是大雁坟,旁边立有宋氏墓碑。整个墓地占地有一亩多,建有宋氏家祠,也叫祖师庙,据说是先建了祠堂,但被土匪放火烧毁了,后来又建成祖师庙。以前墓地碑文记载了祠堂建筑的图案、经过。多少年来,宋氏族人每年都要在雁别翅林祭拜先祖,一直到解放后,各地的宋氏族人还来这里祭拜。但是雁别翅林在文革时被破坏了,现在那里已经是一片田地。
      为了寻找祖根重续族谱,宋玉书和族人也专门到河南商丘拜访在那里落户的宋氏族人,为了重修宗族墓地,宋玉书在临近的村庄找到了“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宋氏墓”碑,并且把它运了回来。在族人的努力下,在几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找到了另一块墓碑,但由于被人家使用着,一时还没有办法要回来。但宋玉书和族人一直在努力,他们准备先选个地方把宗族墓碑立起来,让后人知道他们的祖根在哪里,知道他们的先祖。
      


      3楼2011-10-11 15:00
      回复

        根据《千家姓查源》的记载,宋姓出自战国时期,商朝纣王的庶兄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建立宋国,他的子孙以国为名作为姓氏,从此有了宋氏。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殷王帝乙的长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传到三十六世孙君偃时,为楚国所灭。历史上的宋国是周代诸候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离石县。而《百家姓》上则注明居于京兆郡,即现在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宋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隋代以前,宋氏分布于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初,有河南宋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外,宋氏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五代,南迁于湖南的宋氏有一支融入了当时的少数民族。
          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宋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总的来说,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那么广泛。到了宋代以后,宋姓就遍及大江南北了。
        历史来源 「宋」源出;
        以国为氏. 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 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公元前286年, 宋国被齐国所灭.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家族名人 宋玉
        战国时楚人,约生於周赧王二十五年,卒於楚亡之年。因曾任兰台令,故亦称为兰台公子。善辞赋,作九辩、招魂。与屈原并称为屈宋。
        宋璟(663~737)
        唐南和人。玄宗时的名相。耿介有节,守法持正,与姚崇并称为唐代贤相。累封至广平郡公,进尚书右丞。性喜梅花,所作梅花赋,世所称誉。卒諡文真。
        宋之问(656~712)
        字延清,一名少连,唐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武后时官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工诗,其诗与沈佺期齐名,称为沈宋。以媚附张易之而被贬官,后流岭南赐死。
        宋江
        生卒年不详,宋郓城人。徽宗时为盗,侯蒙知亳州,上疏请招抚之,未成而侯蒙先卒。后张叔夜擒其副魁,江乃降。
        地望分布 陜西西安市,陜西西河郡


        4楼2011-10-11 15:00
        回复
          我是安微六安的宋修凯,你是那里的
          我们这边的辈分好像是 德 修 成 大 志,后面忘记了


          5楼2012-01-10 01:48
          收起回复
            怎么加不上这个号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01 08:49
            回复
              我听老人说我们的辈分是从凤阳迁过来的,所以第一辈分以凤字
              凤常余
              家宝金
              有富贵
              才子旺
              全福寿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01 08:53
              回复
                谁可以帮帮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01 0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