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62,932贴子:1,664,350

战国主要战役《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IP属地:河北1楼2011-10-13 21:19回复
    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魏军攻取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大规模作战。
    魏国位于今山西西南、陕西东部及河南中部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参见晋阳之战)后建立的诸侯强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自文侯执政以来,任用于李悝、吴起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吴起在魏国推行征兵制,选练了一支精锐的军队。其“武卒”能全副武装,带三天的粮食 “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魏国欲向西发展,夺取秦国东部河西之地。秦国是西部诸侯大国,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因内部权力之争,频繁更换君王,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统治,亦未完成社会变革,虽有东进之意,但军事实力弱于魏国。魏大将军吴起采用了先在河西站稳脚跟,再大举进攻扩大战果,最后巩固占领地区的战略。七年,魏军首先在河西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修筑城池,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以便屯兵积粮进攻秦国。秦国即发兵进攻少梁,阻止魏军修城。两军在少梁交战,魏军击败秦军,继续筑城,进行备战。秦军沿黄河边修筑防御工事,以阻止魏军向外扩张。十三年(前413年),魏军准备完毕,开始向河西秦军进攻,深入至秦纵深的郑(今陕西华县西南)地附近,大败秦军。十四年(前412年),魏文侯又命太子击率军攻克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驱其民而占其地。十七年(前409年)魏军经过三年休整,再度发起进攻以扩大战果,一鼓作气,连续攻克临晋(即王城,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两城邑,并在临晋筑城。十八年(前408年),魏军复克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邰阳(又作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两城邑,亦在洛阴筑城屯兵驻守,至此,魏军已尽占河西之地。秦军则节节败退,至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邑(今陕西蒲城东南)以防御魏军,阻其继续西进。
    河西之战,魏国采用先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再大举进攻,后扩大战果的方略,有效地完成了进攻河西之地的作战,将秦军赶到洛水一带,扩大了魏国势力,给秦国以沉重打击。


    IP属地:河北2楼2011-10-13 21:20
    回复
      2025-08-18 05:10: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阴晋之战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军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反击秦军,最后以少胜多痛歼秦军的重要作战。
      魏文侯在位时,国力强盛,曾派出大批军队攻取了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过数年的准备,秦国于周安王元年(前401年)开始进攻魏国,九年(前393年)与魏国战于汪(今陕西澄城境),十二年(前390年)又与之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企图夺回河西要地。魏国军队则全力与秦军作战。十三年,秦国再次调集50万人大军,浩浩荡荡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形势危急。魏国在河西驻守一支精锐军队。西河郡守吴起,激励军队保持高昂士气。他请国君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行使了三年。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而自动穿戴甲胄,要求作战。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为步兵,由自己率领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战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吴子·励士》)。然后,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这一天,魏军人虽少,却个个奋勇杀敌,以一挡十。魏军经反复冲杀,将50万秦军打得大败,取得了辉煌战果。
      此战,在名将吴起的指挥下,虽面对强大的秦军,但吴起通过激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军的士气,显著地增强了战斗力,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IP属地:河北3楼2011-10-13 21:22
      回复
        魏灭中山之战
        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魏军在顾(今河北定州)攻灭中山国的作战。
        从十三年(前413年)开始,魏国连年向秦进攻,至十六年,已占领繁庞等地,确立了优势地位,遂将矛头对准中山国(今河北西南部),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他任命名将乐羊为主将,又向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交涉借道。中山国是春秋时期白狄鲜虞建立的国家,都城设在顾。十八年,魏已完全占领了秦的河西地区,又击败宋国,遂命乐羊率领魏军,越过赵国进攻中山。魏军攻入中山国,进抵顾城。中山国君武公得知乐羊前来,便把他在中山国的儿子杀死,割其肉烧汤,并派人送给乐羊喝,以示抵抗的决心。乐羊竟喝其汤,食其肉,表明自己顽强进攻的意志。乐羊指挥魏军,加紧围攻顾城,魏文侯又给予全力支持。中山军拼命抵抗,顽强防守。经过三年作战,中山军力量消耗已尽。二十年,魏军终于攻克顾城,占领中山国全境。魏文侯随即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而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中山国亡。


        IP属地:河北4楼2011-10-13 21:23
        回复
          肥之战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全歼秦军的截击战。
          十三年,秦军在平阳大败赵军。十四年初,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点评:此战,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这是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IP属地:河北5楼2011-10-13 21:34
          回复
            番吾之战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指挥赵军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击败秦军的作战。
            十四年,桓齮率秦军在肥之战中被赵军全歼。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派军兵分两路攻赵,一路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今属河北) 进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后东进番吾,拊邯郸之背。赵将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此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但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军事实力丧失殆尽,已无力组织远程追击及反攻,仅能退守邯郸,暂时自保。
            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


            IP属地:河北6楼2011-10-13 21:35
            回复
              50万秦军,纯属后人扯淡!
              史记根本没有记载这次战役的军队数量!
              况且,当时的秦国动员能力也不可能超过十万!


              IP属地:安徽8楼2011-10-13 21:37
              回复
                陉城之战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9座城邑的作战。 四十五年(前270年),魏人范睢针对秦国过去“越人之国”进攻,劳多获少的弊端,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即先交好与秦为邻,处中原地带的韩、魏两国,以威服楚、赵;楚国强,则与赵友好,以威服楚;赵国强,则与楚通和,以威服赵;楚赵亲附后,东面临海的齐国必定恐惧,会自动亲附秦国。那时,再向近处的韩、魏两国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赞许,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将攻韩重任再交武安君白起。五十一年,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韩国,韩军难以抵挡。秦军进展顺利,不久,
                夺占韩国陉城等9座城邑,斩杀韩国生力军5万余人。韩朝廷陷入混乱,开始谋求防守,但为时已晚,不久又失南阳(今河南西南部一带)、上党(今山西东南部地区)等地。
                


                IP属地:河北9楼2011-10-13 21:38
                回复
                  2025-08-18 05:04: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蕞之战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纵攻秦之战,秦丞相吕不韦率军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进攻的作战。
                  魏国在秦国连续进攻之下,丧失大片土地。魏景闵王感到单凭魏国,难以抵挡秦军。接受大臣建议,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再建抗秦合纵。通过外交活动,得到各国响应。六年,除齐附秦外,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庞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燕之军先回国。庞暖怒齐独附秦,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东南)后,才回赵国。
                  蕞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兼并。


                  IP属地:河北11楼2011-10-13 21:43
                  回复
                    邯郸之战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军与赵、魏、楚联军在邯郸(今河北境)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秦军分多路进攻赵都邯郸。因秦壬听信范雎言,准赵割六城求和而退兵。当赵孝成正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如此赵将灭亡;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境)送楚相黄歇,结好楚国,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襄王见赵既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五十六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赵上卿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每“校”领军800人)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认为,赵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大半,国内空虚。现在,却要隔着千山万水,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白起推说旧疾复发,不肯应命。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魏王派晋鄙率军10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观望。魏相信陵君决定救赵。他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椎杀晋鄙,夺其兵权。并下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父回国;兄弟都在军中的,兄回国;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父母。最后,挑选8万精兵,于五十八年进击秦军。当时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到达安阳(今河南境)。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邮(今陕西西安西北)自杀。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
                    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马北);秦将郑安平所部 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IP属地:河北12楼2011-10-13 21:46
                    回复
                      秦楚丹阳、兰田之战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军于丹阳(今陕西、河南间丹江以北地区)、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一说今湖北钟祥西北)击败楚军的作战。
                      秦败魏、韩、赵三国后,形成以秦与魏、韩为一方,齐与楚为另一方的两大集团对立局面。秦欲攻齐,派张仪去楚,许诺割地600里要楚与齐绝交,以破坏齐楚联盟。楚怀王遂与齐断交,派使者往秦索地。张仪背约,只许6里地。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军屈丐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韩国也派兵相助。两军战于丹阳,秦施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 (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不甘心失败,尽发国内兵再度攻秦。秦军于蓝田击败楚军。韩、魏配合秦军乘楚国内空虚,攻占楚地邓(今湖北襄樊北)。楚怀王被迫撤军,割两城向秦求和。
                      此战,秦国重创楚军主力,扩大了势力范围,消除了楚对秦的直接威胁。


                      IP属地:河北13楼2011-10-13 21:47
                      回复
                        秦灭巴蜀之战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的作战。
                        巴、蜀两国均在今四川。蜀国都成都(今四川境),为“戎狄之长”。巴国都巴(今四川重庆嘉陵江北岸),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这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华阳国志·蜀志》)。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七盘岭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
                        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此战,先击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


                        IP属地:河北14楼2011-10-13 21:49
                        回复
                          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


                          IP属地:河北15楼2011-10-13 21:49
                          回复
                            垂沙之战
                            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齐将章子(匡章)率齐、韩、魏联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的夜间奔袭作战。
                            战国中期,齐、秦两强对峙。秦东向中原扩展,进占韩、魏部分土地。两国因连年受秦国进逼,倒向齐国,以借强齐之力抗秦。齐为拓地,与楚订约,欲联韩、魏抗秦。秦为离间四国合纵,于十年(前305年)与楚怀王联姻,并送厚礼与楚。次年,又以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还楚为条件,与楚盟于黄棘(今河南南阳南)。于是齐以楚负约为借口,于十二年联合韩、魏共同攻楚。楚以太子横为质于秦,秦派客卿通率军救楚。三国联军闻讯后,当即退兵。次年,太子横因私斗杀死秦大夫而逃回楚国,秦楚联盟又告破裂。十四年,齐将章子率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楚怀王令唐昧率军迎击联军。双方在垂沙隔水列阵,相持6个多月。在齐王派大臣周最多次催促下,章子派人探测水深,欲渡水进击,但因楚军射箭受阻。后从樵夫口中得知楚重兵把守处水浅可渡,于是选精兵乘夜涉渡奔袭楚军。唐昧因联军6月余没有动静,放松戒备,在
                            联军上岸后才仓卒调兵应战。楚军大败,2万余人被歼,唐昧被杀,余部溃散。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沁阳北)、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


                            IP属地:河北16楼2011-10-13 21:50
                            回复
                              2025-08-18 04:58: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赵攻中山之战
                              周赧王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前397—前296年),赵军进攻中山国(今河北高邑至蔚县一带)的作战。
                              八年正月,武灵王赵雍召大臣肥义商议天下形势,五天后即起兵北攻中山地。先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又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再至无穷(今河北张北一带);西达黄河边登上黄华山。为了强兵,武灵王力排众议,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九年(前306年),武灵王继续率军攻略中山及胡地,攻至宁葭(即蔓葭,今河北石家庄西北),西略林胡(今陕西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至榆中(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林胡被迫献马请和。十年(前 305年),武灵王再率大军攻中山,命赵褶部为右军,许钧部为左军,公子章率部为中军,牛翦率车骑,赵希率胡、代军,于曲阳(今河北曲阳西)汇合,攻取丹丘
                              (今河北曲阳西北)、华阳(今河北唐县西北)、鸱之塞(又作鸿上塞,今河北涞源南)、鄗(今河北高邑东南)、石邑(今河北石家庄西南,、封龙(今河北石家庄西南)、东垣(今石家庄东北)。中山献四邑请和。十二年(前303年),又攻中山。十四年(前301年),赵军大举攻中山。十五年(前300年),赵军再略中山,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破林胡、楼烦(今内蒙古一带)。武灵王命在阴山下至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建塞,并筑北长城。十六年(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灵寿西),中山王逃往齐国。赵王扶植傀儡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成为赵国附庸。十九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迁其王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至此,中山于春秋末立国,历经约200年而亡


                              IP属地:河北17楼2011-10-13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