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东晋王朝偏安一隅,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互相接触、学习,互相碰撞、冲突。在这个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前秦是思想与实践的先锋,而其中起主导作用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前秦君主苻坚。
以“中国”自居
秦建元十九年 (公元383年)正月,前秦进军西域,苻坚送主将吕光出长安,特意嘱托说:“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这里既表达了苻坚不欲穷兵黩武过度掠夺西域人民,而欲以儒家王化之法威服天下的战略思想,又表达了苻坚以“中国”自居的观点。在前秦进伐西域的问题上,史书起码有3次记载前秦君臣自称“中国”。事实上,苻坚自称“中国”、以中国帝王自居,始于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灭前凉之后。
苻坚是氐族,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前秦氐族自称所建国家为“中国”,是对那种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仅指汉族人所居地区观点的有力批判。前秦君臣自称“中国”是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历史上的“中国”有多层含义。有地理上的含义,不同时期代指京师、王畿、国中、中原、内地;有文化上的含义,某些时候代指儒家思想、传统观念、华夏文化;有民族上的含义,某些时候代指汉族;还有政治上的含义,不同时期代指施行华夏文化礼仪的诸侯国、中央政府(朝廷)。清代1689年以后,“中国”则具有主权国家的含义,真正指称整个国家了。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哪个政权占据中原,尤其是占据了长安、洛阳二都,哪个政权才有资格称“中国”。比如三国时期,魏占据了中原,魏称中国,而蜀、吴则不能如此自称,即便蜀主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裔,也只能如此。前秦占据了中原,尤其是占据了长安、洛阳二都,是完全有资格称“中国”的。
前秦建国(公元351年)之后,在“中国”称号上也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前秦建国之初虽已占据关陇,但时人并不视之为中国。最明显的例子是前凉回答前秦劝降使的一番议论。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二月,前秦主苻生派遣阎负、梁殊出使凉州劝降,前凉辅政张瓘指责前秦:“中州无信,好食誓言。往与石氏通好,旋见寇袭。中国之风,诫在昔日,不足复论通和之事也。”张瓘在这里称秦为“中州”,而自诩为“中国”。前凉基本上始终以晋臣自居(张祚除外),其自诩“中国”,实际上就是称东晋为“中国”。然而,自从苻坚秦建元六年(公元370年)起陆续消灭前燕、仇池、前凉、代国,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苻坚君臣们已坚定地自称为“中国”,这一点前面已引诸多例证;他人亦称之为“中国”。如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鲜卑人乞伏国仁假借讨伐其叔父乞伏步颓叛乱为名,率师占踞陇西,并召集鲜卑各部,聚众十余万,胁迫诸郡背叛前秦,图谋称王独立。国仁曾有这样一段话:“苻氏往因赵石之乱,遂妄窃名号,穷兵极武,跨僭八州。疆宇既宁,宜绥以德,方虚广威声,勤心远略,骚动苍生,疲弊中国,违天怒人,将何以济!”国仁叔侄决心反秦,但话语中仍称前秦为“中国”。
少数民族政权理直气壮地自称“中国”,并逐渐为中原人所承认和接受,表明民族融合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善待少数民族
苻坚既然以“中国”自居,那么,他是如何看待本民族氐族及其他民族的呢?前秦的民族政策又如何呢?
首先,苻坚视氐族为前秦的支柱力量。前秦的重要官职多为氐族把持,就是一个明证。秦建元十六年(公元380年),苻坚把15万氐族人分派到关东镇守要地,以氐族为“盘石之宗”。但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中国”和“六合一统”才是他心中的最高目标。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苻坚任用寒门出身的汉族人王猛,打击氐族权贵。王猛深受苻坚的信任,“朝政莫不由之”,氐族贵族对此非常不满,并公开挑战王猛的权威。但经过一番斗争,王猛在朝中的地位得到确立,“自是公卿以下无不惮猛焉”。而王猛在苻坚的支持下,继续打击氐族贵戚强豪(包括其他族)不法者。王猛的做法得到苻坚的大力赞赏, 前秦也因此“风化大行”,国力大增。
以“中国”自居
秦建元十九年 (公元383年)正月,前秦进军西域,苻坚送主将吕光出长安,特意嘱托说:“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这里既表达了苻坚不欲穷兵黩武过度掠夺西域人民,而欲以儒家王化之法威服天下的战略思想,又表达了苻坚以“中国”自居的观点。在前秦进伐西域的问题上,史书起码有3次记载前秦君臣自称“中国”。事实上,苻坚自称“中国”、以中国帝王自居,始于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灭前凉之后。
苻坚是氐族,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前秦氐族自称所建国家为“中国”,是对那种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仅指汉族人所居地区观点的有力批判。前秦君臣自称“中国”是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历史上的“中国”有多层含义。有地理上的含义,不同时期代指京师、王畿、国中、中原、内地;有文化上的含义,某些时候代指儒家思想、传统观念、华夏文化;有民族上的含义,某些时候代指汉族;还有政治上的含义,不同时期代指施行华夏文化礼仪的诸侯国、中央政府(朝廷)。清代1689年以后,“中国”则具有主权国家的含义,真正指称整个国家了。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哪个政权占据中原,尤其是占据了长安、洛阳二都,哪个政权才有资格称“中国”。比如三国时期,魏占据了中原,魏称中国,而蜀、吴则不能如此自称,即便蜀主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裔,也只能如此。前秦占据了中原,尤其是占据了长安、洛阳二都,是完全有资格称“中国”的。
前秦建国(公元351年)之后,在“中国”称号上也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前秦建国之初虽已占据关陇,但时人并不视之为中国。最明显的例子是前凉回答前秦劝降使的一番议论。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二月,前秦主苻生派遣阎负、梁殊出使凉州劝降,前凉辅政张瓘指责前秦:“中州无信,好食誓言。往与石氏通好,旋见寇袭。中国之风,诫在昔日,不足复论通和之事也。”张瓘在这里称秦为“中州”,而自诩为“中国”。前凉基本上始终以晋臣自居(张祚除外),其自诩“中国”,实际上就是称东晋为“中国”。然而,自从苻坚秦建元六年(公元370年)起陆续消灭前燕、仇池、前凉、代国,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苻坚君臣们已坚定地自称为“中国”,这一点前面已引诸多例证;他人亦称之为“中国”。如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鲜卑人乞伏国仁假借讨伐其叔父乞伏步颓叛乱为名,率师占踞陇西,并召集鲜卑各部,聚众十余万,胁迫诸郡背叛前秦,图谋称王独立。国仁曾有这样一段话:“苻氏往因赵石之乱,遂妄窃名号,穷兵极武,跨僭八州。疆宇既宁,宜绥以德,方虚广威声,勤心远略,骚动苍生,疲弊中国,违天怒人,将何以济!”国仁叔侄决心反秦,但话语中仍称前秦为“中国”。
少数民族政权理直气壮地自称“中国”,并逐渐为中原人所承认和接受,表明民族融合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善待少数民族
苻坚既然以“中国”自居,那么,他是如何看待本民族氐族及其他民族的呢?前秦的民族政策又如何呢?
首先,苻坚视氐族为前秦的支柱力量。前秦的重要官职多为氐族把持,就是一个明证。秦建元十六年(公元380年),苻坚把15万氐族人分派到关东镇守要地,以氐族为“盘石之宗”。但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中国”和“六合一统”才是他心中的最高目标。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苻坚任用寒门出身的汉族人王猛,打击氐族权贵。王猛深受苻坚的信任,“朝政莫不由之”,氐族贵族对此非常不满,并公开挑战王猛的权威。但经过一番斗争,王猛在朝中的地位得到确立,“自是公卿以下无不惮猛焉”。而王猛在苻坚的支持下,继续打击氐族贵戚强豪(包括其他族)不法者。王猛的做法得到苻坚的大力赞赏, 前秦也因此“风化大行”,国力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