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10时。麻阳县吕家坪码头。气温37℃。15岁的黄伶(音),独自在河里游水。1942年,沈从文著名的小说《长河》,写的就是这个水运小镇的繁华人事。60多年过去,故事传说中的人影笑语皆逝尽,但长河依旧,一个孩子对远方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梦想,也许也依旧。
6月20日下午。麻阳县锦和古镇。80岁的宋满珍路过茶巷弄。1953年以前,这里是麻阳县治所在。宋身后坐着的是郑则保夫妇。1957年,郑抗美援朝退伍后,政府分给他身后的房子。据说此房原为一户商人所有。
麻阳县兰里镇新营村杨家寨仅存的一座水碾。
6月20日。湘黔边界地,麻阳郭公坪乡。3岁的刘敖(中)与堂兄弟刘凯,跟着爷爷奶奶赶集归来。他们的父母都在浙江打工。
凤凰曾是麻阳的一部分
“麻邑古为苗疆”。这句话被记载于清同治《麻阳县志》中。另外的史籍,如清代《苗防备览》中的《苗疆全图》和《苗疆地形略图》以及现代《湖南省志》,对此也有类似叙述,指“麻阳全境都在苗疆之中”。
历史记载中,今麻阳及周边的凤凰、保靖、新晃等地,都曾笼统处于楚国或黔中郡、武陵郡范围。一直到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麻阳才独立置县,地境包括今凤凰在内。至公元687年,凤凰一度从麻阳县分出。但过了388年,至宋代(公元1075年),它又被纳归麻阳管辖。此后,凤凰一直到民国二年9月,才再次改建为县。
由此可见,就地域的行政独立性而言,麻阳比凤凰更悠久。而从地理环境、历史形成来看,两地人民并无差别,性情渊源一致——他们的聚居处所,历来被称为“蛮夷”之地,一般是“被汉人逼迫退守”的最后一隅。而因压迫过甚,自然就生反骨。“防苗”、“反苗”的记载,因此屡见于与此地相关的史料中。
直至20世纪前半期,据说对于“从不到过湖南的,一个北方人,一个长江下游人,一个广东人(假定他是读书的)”来说,他们仍会“从一般记载和传说”中,得出湘西“妇人多会放蛊,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地极险,人极蛮”的结论。
这当然属于谬种流传。不过,苗地的彪悍民风和苗人骨子里的抗争、侠义精神,由地理、历史的双重追溯,是确实能找出因果的。
一个游子心中的麻阳
麻阳境内有锦江,源自贵州铜仁的梵净山,是条大河。向东进入辰溪县后,被称为辰河,是史载著名的苗疆“五溪”之一。辰河的去向,是沅水、洞庭、长江。
所以,在民国时期及以前以水路为要的漫长时代,麻阳一直被称为“湘西门户”、“武陵码头”。与之毗邻的凤凰则仅有一条小河“沱江”,并无直接的水路连通外界。
麻阳本土历史研究者谭子美称,出生在凤凰的沈从文,第一次离家,投军沅陵,就是在今天麻阳县城柴码头坐的船。之前,他要先走一条石板山道,才能从凤凰到麻阳,路程约50里。
这条古道,据说在1969年修石羊哨黄土溪水库时已被淹掉。而一直到1970年3月,凤凰才有公路与外界连通。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沈从文专写“沅水水面世界”的作品中,为什么“麻阳人无处不在”——麻阳“乡亲”面目精悍,精力绝伦,“作水手的都能吃,能做,能喝,能打架”,“会摇橹唱歌打号子”,“带点憨气,且野得很可爱”。甚至连船只,沈也赞不绝口,“头尾高举,秀挺灵便的麻阳船,在河上显得极活动,极有生气”。
当然,沈如此称道“麻阳船”其实也不过分。据有关资料称,早在190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人类学学者、32岁的鸟居龙藏,就曾乘“长江上有名的湖南‘麻阳船’离开汉口”,踏上湘黔民族文化考察之旅。可见,那时“麻阳船”已经常往来汉口和镇远之间。而“一条辰河,至少就应当有廿万麻阳船夫”,沈告诉他远在北平的妻子:“这些人的好处简直不是一个人用口说得尽的。”
沈从文应该没有预料到,仅仅是几十年后,他记录下来的那些水上生涯、水边风情,那些水手的叫骂、笑闹,那些白脸女子的妖娆、多情,就都已成为永不复返的绝唱。
突然的沉寂
据《麻阳县志》记载,1958年9月,麻怀公路建成通车。这是今天G209的一段。1970年,原只有水路相通的麻阳至辰溪段也通了公路。1972年,枝柳铁路过麻阳境内的33公里,铺轨建成。
到今天,麻阳县境已有“焦柳线”、“渝怀线”、G209、S308纵横穿越。若从长沙入湘西,一天时间已足够,再也无须如当年沈从文回家,动辄十天半个月。
6月20日、21日,我们从麻阳最西部的郭公坪,沿锦江一直“下”到最东部的吕家坪,所寻访的旧日水码头,均不再有当年盛景。
各种记载还提到麻阳杨家寨的锦江上有“水碾群”。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取道辰水溯江而上,八月二十九日行至距兰里站十余里,忽值纤断不能上滩,又遇雷雨半夜未息,天气仍凉遂泊舟,于造纸作坊度过一夜”(《林则徐日记》)。据称,日记中提到的“造纸作坊”就是杨家寨的水碾坊。
6月21日,当我们找到兰里镇新营村杨家寨,却发现“水碾群”已不复存在。村民王学义、王学早是堂兄弟。他们说,河里的水碾原来有6座,是他们的太爷和爷爷修的,最早碾谷子,后来造纸,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末。68岁的王学早笑称,1952年到1962年,他曾在航运公司跑了10年船,喜欢那种水手生活,但后来“逃跑”回来了,因为碾坊的收入还是比跑船好。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碾坊经济早已不足一提。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这些水碾慢慢地,无人管无力修,1995年洪水时,大多被冲毁。现仅存的一座,也已废弃。
王学早称,他在辰河上的10年,驾的仍是“麻阳船”,能装32吨货物,水手六七人,要4人拉纤,跑一趟常德约需15天。后来,就改用机帆船了。如今,连机帆船也没什么了,都用汽车。
麻阳船、麻阳水手以及吊脚楼里的白脸女子,那种惊心动魄,豪放而温情,令人沉迷的长河传说,终成纸上文字。恍惚间,人影笑语皆逝尽。
锦和、柴码头、兰里、吕家坪
6月20日下午。麻阳县锦和古镇。80岁的宋满珍路过茶巷弄。1953年以前,这里是麻阳县治所在。宋身后坐着的是郑则保夫妇。1957年,郑抗美援朝退伍后,政府分给他身后的房子。据说此房原为一户商人所有。
麻阳县兰里镇新营村杨家寨仅存的一座水碾。
6月20日。湘黔边界地,麻阳郭公坪乡。3岁的刘敖(中)与堂兄弟刘凯,跟着爷爷奶奶赶集归来。他们的父母都在浙江打工。
凤凰曾是麻阳的一部分
“麻邑古为苗疆”。这句话被记载于清同治《麻阳县志》中。另外的史籍,如清代《苗防备览》中的《苗疆全图》和《苗疆地形略图》以及现代《湖南省志》,对此也有类似叙述,指“麻阳全境都在苗疆之中”。
历史记载中,今麻阳及周边的凤凰、保靖、新晃等地,都曾笼统处于楚国或黔中郡、武陵郡范围。一直到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麻阳才独立置县,地境包括今凤凰在内。至公元687年,凤凰一度从麻阳县分出。但过了388年,至宋代(公元1075年),它又被纳归麻阳管辖。此后,凤凰一直到民国二年9月,才再次改建为县。
由此可见,就地域的行政独立性而言,麻阳比凤凰更悠久。而从地理环境、历史形成来看,两地人民并无差别,性情渊源一致——他们的聚居处所,历来被称为“蛮夷”之地,一般是“被汉人逼迫退守”的最后一隅。而因压迫过甚,自然就生反骨。“防苗”、“反苗”的记载,因此屡见于与此地相关的史料中。
直至20世纪前半期,据说对于“从不到过湖南的,一个北方人,一个长江下游人,一个广东人(假定他是读书的)”来说,他们仍会“从一般记载和传说”中,得出湘西“妇人多会放蛊,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地极险,人极蛮”的结论。
这当然属于谬种流传。不过,苗地的彪悍民风和苗人骨子里的抗争、侠义精神,由地理、历史的双重追溯,是确实能找出因果的。
一个游子心中的麻阳
麻阳境内有锦江,源自贵州铜仁的梵净山,是条大河。向东进入辰溪县后,被称为辰河,是史载著名的苗疆“五溪”之一。辰河的去向,是沅水、洞庭、长江。
所以,在民国时期及以前以水路为要的漫长时代,麻阳一直被称为“湘西门户”、“武陵码头”。与之毗邻的凤凰则仅有一条小河“沱江”,并无直接的水路连通外界。
麻阳本土历史研究者谭子美称,出生在凤凰的沈从文,第一次离家,投军沅陵,就是在今天麻阳县城柴码头坐的船。之前,他要先走一条石板山道,才能从凤凰到麻阳,路程约50里。
这条古道,据说在1969年修石羊哨黄土溪水库时已被淹掉。而一直到1970年3月,凤凰才有公路与外界连通。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沈从文专写“沅水水面世界”的作品中,为什么“麻阳人无处不在”——麻阳“乡亲”面目精悍,精力绝伦,“作水手的都能吃,能做,能喝,能打架”,“会摇橹唱歌打号子”,“带点憨气,且野得很可爱”。甚至连船只,沈也赞不绝口,“头尾高举,秀挺灵便的麻阳船,在河上显得极活动,极有生气”。
当然,沈如此称道“麻阳船”其实也不过分。据有关资料称,早在190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人类学学者、32岁的鸟居龙藏,就曾乘“长江上有名的湖南‘麻阳船’离开汉口”,踏上湘黔民族文化考察之旅。可见,那时“麻阳船”已经常往来汉口和镇远之间。而“一条辰河,至少就应当有廿万麻阳船夫”,沈告诉他远在北平的妻子:“这些人的好处简直不是一个人用口说得尽的。”
沈从文应该没有预料到,仅仅是几十年后,他记录下来的那些水上生涯、水边风情,那些水手的叫骂、笑闹,那些白脸女子的妖娆、多情,就都已成为永不复返的绝唱。
突然的沉寂
据《麻阳县志》记载,1958年9月,麻怀公路建成通车。这是今天G209的一段。1970年,原只有水路相通的麻阳至辰溪段也通了公路。1972年,枝柳铁路过麻阳境内的33公里,铺轨建成。
到今天,麻阳县境已有“焦柳线”、“渝怀线”、G209、S308纵横穿越。若从长沙入湘西,一天时间已足够,再也无须如当年沈从文回家,动辄十天半个月。
6月20日、21日,我们从麻阳最西部的郭公坪,沿锦江一直“下”到最东部的吕家坪,所寻访的旧日水码头,均不再有当年盛景。
各种记载还提到麻阳杨家寨的锦江上有“水碾群”。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取道辰水溯江而上,八月二十九日行至距兰里站十余里,忽值纤断不能上滩,又遇雷雨半夜未息,天气仍凉遂泊舟,于造纸作坊度过一夜”(《林则徐日记》)。据称,日记中提到的“造纸作坊”就是杨家寨的水碾坊。
6月21日,当我们找到兰里镇新营村杨家寨,却发现“水碾群”已不复存在。村民王学义、王学早是堂兄弟。他们说,河里的水碾原来有6座,是他们的太爷和爷爷修的,最早碾谷子,后来造纸,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末。68岁的王学早笑称,1952年到1962年,他曾在航运公司跑了10年船,喜欢那种水手生活,但后来“逃跑”回来了,因为碾坊的收入还是比跑船好。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碾坊经济早已不足一提。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这些水碾慢慢地,无人管无力修,1995年洪水时,大多被冲毁。现仅存的一座,也已废弃。
王学早称,他在辰河上的10年,驾的仍是“麻阳船”,能装32吨货物,水手六七人,要4人拉纤,跑一趟常德约需15天。后来,就改用机帆船了。如今,连机帆船也没什么了,都用汽车。
麻阳船、麻阳水手以及吊脚楼里的白脸女子,那种惊心动魄,豪放而温情,令人沉迷的长河传说,终成纸上文字。恍惚间,人影笑语皆逝尽。
锦和、柴码头、兰里、吕家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