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073贴子:818,014

弟子规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的应用------向有缘者汇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仅以此供养弟子。
仅以此供养君子。
仅以此供养时习之人。
仅以此供养孝弟之人。
本楼,不请不拒所来之众,不回扰耳绕舌之语,诚望汪涵。
愿天下人个个吉祥,家家幸福,国国安泰。
根据时间汇报。

汇报缘由
近日,见诸争于《弟子规》,于是于非,于宜与否,各各所据,互难换心。
皆然己说,不自照矣。
拙笔难表,望缘熟者,共澄其志,齐沐身汤,以浴其神。
漏字不与无缘,粗音勿入远尘。
惟弟子观,惟孝弟省。
惟仁智见,惟贤达明。
闲己之冥,衍圣之真。
惟子弟照,惟友朋闻。
斧不的语,正未真声。
辞谢同仁,叩以同心。
并俱深恩,达以广庭。
次呈末学所践圣音,愿同志者和光共尘。




1楼2011-10-22 21:12回复
    弟子规与儒家传承的关联,请见
    http://tieba.baidu.com/p/1254031451
    =================================================
    本楼所言,不多叙其余,直入经文
    =================================================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弟子规---------------自然言明,弟子之规,非弟子则不在其列。
    规者,伦常大律也。伦常关系者,自然规律也,莫人能外,莫人可外,是者顺祥,非者乱相由斯生矣。
    圣人训--------------圣人训,当然不是普通人训,非圣贤者,不能明了训于谁处,唯圣与圣乃能知。训者,教诲是也,能教诲者,非圣即贤,受教诲者,唯弟子是也。非弟子则无堪教之。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弟子成长、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应世、进身之必然之途。顺者平,逆者坑。
    


    2楼2011-10-22 21:23
    回复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父母呼-----------父母者,生身父母也;养身父母也;养心父母也;养志父母也;养慧父母也;诸长者、长辈即是父母。
      呼者-----------音声传唤也;心理需要也;情势所望也;一切诸愿有求者皆谓之呼;
      呼者,呼唤,一切形式的需求,皆谓之呼唤。
      应勿缓---------不难明白其意,不过也并非那么容易明白,从下文便知一二。
      父母命---------命,叫做何事,即是为命。
      行勿懒---------亦不难明白,但亦并非就当真容易明白。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决定会遇到如下这类情形,略举一二例来说。
      您我他在家中与朋友在聊天、打牌时。。。。。。父母叫您去买点酱油回来,您是不是口头上答应得很快呢?可是身体当真立即就运行起来了吗?
      假使您的领导,需要您去为单位内做一件什么事,您是否真诚的乐意去做?还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做?还是带有非常抵触情绪的去做?
      假使路上有一老农拉车上坡非常吃力,您是否出手去帮他一把?
      。。。。。。
      这些都是父母呼?您应承是否够快,够迅速?
      很多人会说,领导怎么就成父母了?
      农民怎么就成父母了?
      长辈怎么就成父母了?
      您刚铡参加工作,谁来带领您逐步成长?
      您口中的食物从哪里来的?天上会掉粮食下来吗?
      您在很小时候,长辈们付出个什么?您不会生下来就七尺之身了吧?
      。。。。。。
      学生时代,老师布置的作业,您是认真去做了呢?还是应付了事?
      老师找您谈话,您是当面背后一个样,还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这叫“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他们对您的恩情,您还了几分?您还原剂记得几分?
      问问自己做到了几分?
      在这极其肤浅的孝当中,自己做如何?
      故夫子说,孝,色难。
      


      4楼2011-10-22 21:57
      回复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什么叫教?
        什么叫敬听?
        什么叫顺?
        什么叫承?
        须者,必须,没有余地。
        为何没有余地?
        =================================


        5楼2011-10-22 22:04
        回复
          今晚,就说这么点吧



          6楼2011-10-22 22:05
          回复
            先生辛苦了。


            7楼2011-10-23 08:09
            回复
              哦,还恩情来着,照这么说,父母对我照顾不周,我就可以不照顾父母了?还真是肤浅的很,父母与子女成了交易关系了。所以说,你们这些人,实则是败坏孝道。


              IP属地:江苏8楼2011-10-23 08:32
              回复
                先生没有读过《孟子》吧。


                9楼2011-10-23 09:31
                回复
                  呵呵,孟子如何?


                  IP属地:江苏10楼2011-10-23 09:34
                  回复
                    先生吉祥。
                    不辛苦,此乃云雨应该的。

                    ====================================
                    此时有点空闲时间,说上几句吧。


                    11楼2011-10-23 09:47
                    回复
                      先生最近在看什么书?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吗?


                      12楼2011-10-23 10:06
                      回复
                        惭愧啊
                        我现在什么书也都没时间看
                        想起了,就心中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而已。
                        在下,亦是遵照弟子规中的一句话“此未的,勿慕彼”而已,故不贪多。

                        


                        14楼2011-10-23 10:49
                        回复
                          本人对“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也有深刻的感受。
                          前一段时间,总结之前的经历,为什么读书老是停留在同一个水准,大抵是因为贪多务得,一开始好像进展神速,过一会儿就放弃了,没心机读了。
                          因此,前一段时间规定自己只读《古文观止》,其他书什么都不碰。每天只读一两课,现在已经读完大半了。有空闲的时候,手抄里面的文章,或重读之前读过的课文。每次重读,都发现新的内容。而且兴趣越来越大。每次学习新的课文,都好像踏入自己的桃花源——一切日常生活的烦恼都显得无丝毫轻重。本人海外长大,汉语能力一向欠佳,但自此经验之后,至少自我感觉越来越好。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某推广经典教育的师傅说,读经就像服食中药,是一个疗程,不可能一时半刻就见到效益。必须持之以恒,每天坚持读那么一个段落,日积月累,自然就能体会疗效。读完这番话,我深深地感叹古人的智慧。回想一年前刚开始读《孟子》,当时和现在的想法,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看法,真是判若泾渭。不知不觉中,每天读经,改变了我的内在。过去犯过多少错误,当时都不知道。现在至少知道是错误。现在深刻体会到,做人处事缺少智慧,必定导致悲剧。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成为我追求智慧的动力。


                          15楼2011-10-23 16:16
                          回复
                            是啊,先生已入大道,已得读书法要:一门深入,精进不止。
                            如是行之不改,必能达到一入一切入,一知一切知。
                            赞叹先生如是智慧



                            18楼2011-10-24 0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