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京剧团来台演唱《锁麟囊》,女主角一开口,台下传来这样的声音:“是
个男的,这叫乾旦。”
乾旦,是吗?听听“他”的嗓音,低咽幽沉,真像个男人。
其实,不折不扣年轻姑娘。
美丽旦角何以被误为男性?只因她唱的是程派。程砚秋十三四岁变声倒嗓后
,无法唱出女子的娇美,转而以呜咽深沉、低回婉转之声取胜,因其咬字行腔精
致讲究,风韵独特,乃能自成一格,开宗立派。这是男性塑造女声的特异方式,
然而后来立雪程门的年轻女子,也都舍天然音声不用,转而压低嗓音学习“男性
塑造的女性”。乾旦与坤伶,宗师与后学,这条途径是迂回还是直接?其间脉络
,使得性别在京剧表演艺术领域中,成为既单纯又复杂的议题。
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多为男性,剧中的女性人物也都由男性饰演,称之为“
乾旦”,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演员和观众都习以为常,因此男性演员在京剧行
业里学习旦角饰演女性时,并没有任何性别转换的心理准备问题。阅读名角的舞
台生涯回顾纪录资料,他们完全没有任何不适,一心想的,只是如何精准扎实地
学习旦角的功夫,包括唱做念打。
这里牵涉到的是戏曲的扮演层次。在写实的戏剧里,演员直接体验人物、饰
演剧中人,而戏曲的表演却多一道程序,演员要通过角色的扮饰来饰演剧中人。
在演员和剧中人之间,多了一道角色的关卡,角色是符号、是媒介,它的内涵以
及意义要从两方面来讨论:对剧中人物而言,角色是人物身份性格的类型代表,
例如端庄女性是青衣正旦,活泼俏丽的小家碧玉是花旦(角色也是人物性别的符
号,旦角扮演的一定是女性,生角一定是男性。但是有一项例外,丑行饰演的剧
中人未必全为男性,丑行里有一小的分类“丑婆子”,顾名思义扮的是女性);
对演员而言,角色代表表演艺术的专精,例如青衣重唱,花旦要念白甜脆、做表
灵活,武旦则要求武功绝顶。在“演员→角色→剧中人”这样的扮演流程里,演
员性别未必等同于人物性别,因此“反串”这个戏曲名词就与性别无关,只在扮
演“非本工行当”时称反串。男性的梅兰芳饰演杨贵妃是本工,扮唐明皇反而是
反串。原因无他,只因梅兰芳是旦角演员。
这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规范,这项规范和当时社会习俗结合,男孩子进戏班学
唱女性角色是很正常的。这些唱旦的男孩子,努力学习旦角身段唱念,使得自己
在形体声音等各方面,都要比女人还女人,于是“贴片子”、“绑 ”、“线尾子
”等等化妆技术,都是以修饰男性面容身材为前提,而“小嗓”(假音)的使用
,当然更是为了趋近于女子音声。
在没有女演员的时代,观众(女观众最初也不能进剧场,都是男观众)也都
把台上的妖娆旦角视为女性,碰到剧情有些煽火的戏,例如思春、调情等场面,
男演员也都尽情施展“揣摩来的女性魅力”,更因为身为男子无所顾忌而能更加
奔放浪荡,台下男观众也常发出满足的叫好声。
不过男旦的优势当然不在于表演风情无所顾忌,男性天生宽厚的嗓音,对于
旦角的唱腔发展是一大助力,而这要在女演员出现后才得到清晰的映照反衬。
大约同治末、光绪初,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上海出现了
女伶演唱的京剧。不过,“坤旦”的出现,对于戏曲美学并没有立即性的扭转,
反而反衬出了乾旦唱腔上的优势。
旦角必须唱出女性的娇媚轻柔,但是真正够水准的旦行演唱,必须以十足的
力度劲道运转出娇柔之音,没有浑厚底蕴的娇音必失之单薄(青春版《牡丹亭》
的年轻女主角便有此遗憾)。梅兰芳的唱腔令人回味再三,就是因为他声音的宽
阔浑厚使得简单的旋律充满了力度,开口见沉稳,落音不飘忽,低音转折仍宽润
,高音响遏行云却不至于失之尖细。戏曲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坤旦唱梅派总
是少了“层深”的厚度,小儿女的戏还可以,压卷之作《穆桂英挂帅》就非乾旦
个男的,这叫乾旦。”
乾旦,是吗?听听“他”的嗓音,低咽幽沉,真像个男人。
其实,不折不扣年轻姑娘。
美丽旦角何以被误为男性?只因她唱的是程派。程砚秋十三四岁变声倒嗓后
,无法唱出女子的娇美,转而以呜咽深沉、低回婉转之声取胜,因其咬字行腔精
致讲究,风韵独特,乃能自成一格,开宗立派。这是男性塑造女声的特异方式,
然而后来立雪程门的年轻女子,也都舍天然音声不用,转而压低嗓音学习“男性
塑造的女性”。乾旦与坤伶,宗师与后学,这条途径是迂回还是直接?其间脉络
,使得性别在京剧表演艺术领域中,成为既单纯又复杂的议题。
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多为男性,剧中的女性人物也都由男性饰演,称之为“
乾旦”,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演员和观众都习以为常,因此男性演员在京剧行
业里学习旦角饰演女性时,并没有任何性别转换的心理准备问题。阅读名角的舞
台生涯回顾纪录资料,他们完全没有任何不适,一心想的,只是如何精准扎实地
学习旦角的功夫,包括唱做念打。
这里牵涉到的是戏曲的扮演层次。在写实的戏剧里,演员直接体验人物、饰
演剧中人,而戏曲的表演却多一道程序,演员要通过角色的扮饰来饰演剧中人。
在演员和剧中人之间,多了一道角色的关卡,角色是符号、是媒介,它的内涵以
及意义要从两方面来讨论:对剧中人物而言,角色是人物身份性格的类型代表,
例如端庄女性是青衣正旦,活泼俏丽的小家碧玉是花旦(角色也是人物性别的符
号,旦角扮演的一定是女性,生角一定是男性。但是有一项例外,丑行饰演的剧
中人未必全为男性,丑行里有一小的分类“丑婆子”,顾名思义扮的是女性);
对演员而言,角色代表表演艺术的专精,例如青衣重唱,花旦要念白甜脆、做表
灵活,武旦则要求武功绝顶。在“演员→角色→剧中人”这样的扮演流程里,演
员性别未必等同于人物性别,因此“反串”这个戏曲名词就与性别无关,只在扮
演“非本工行当”时称反串。男性的梅兰芳饰演杨贵妃是本工,扮唐明皇反而是
反串。原因无他,只因梅兰芳是旦角演员。
这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规范,这项规范和当时社会习俗结合,男孩子进戏班学
唱女性角色是很正常的。这些唱旦的男孩子,努力学习旦角身段唱念,使得自己
在形体声音等各方面,都要比女人还女人,于是“贴片子”、“绑 ”、“线尾子
”等等化妆技术,都是以修饰男性面容身材为前提,而“小嗓”(假音)的使用
,当然更是为了趋近于女子音声。
在没有女演员的时代,观众(女观众最初也不能进剧场,都是男观众)也都
把台上的妖娆旦角视为女性,碰到剧情有些煽火的戏,例如思春、调情等场面,
男演员也都尽情施展“揣摩来的女性魅力”,更因为身为男子无所顾忌而能更加
奔放浪荡,台下男观众也常发出满足的叫好声。
不过男旦的优势当然不在于表演风情无所顾忌,男性天生宽厚的嗓音,对于
旦角的唱腔发展是一大助力,而这要在女演员出现后才得到清晰的映照反衬。
大约同治末、光绪初,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上海出现了
女伶演唱的京剧。不过,“坤旦”的出现,对于戏曲美学并没有立即性的扭转,
反而反衬出了乾旦唱腔上的优势。
旦角必须唱出女性的娇媚轻柔,但是真正够水准的旦行演唱,必须以十足的
力度劲道运转出娇柔之音,没有浑厚底蕴的娇音必失之单薄(青春版《牡丹亭》
的年轻女主角便有此遗憾)。梅兰芳的唱腔令人回味再三,就是因为他声音的宽
阔浑厚使得简单的旋律充满了力度,开口见沉稳,落音不飘忽,低音转折仍宽润
,高音响遏行云却不至于失之尖细。戏曲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坤旦唱梅派总
是少了“层深”的厚度,小儿女的戏还可以,压卷之作《穆桂英挂帅》就非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