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有这个想法太久了,觉得容若这个角色相当的适合王王,一直想为她写这出戏,苦于无从着手,现将容若的生平做一个简介,有心听取各位的意见与建议。
我一直认为好的故事必然要由好的演员来诠释,而纳兰容若又是我青眼有加的人物,在知道贾宝玉之前就知道他了。记得当年清帝读红楼时就言道:此乃容若家事也。可是容若终究不是怡红公子可望其项背的人。他的才情,多情,风情都不是宝玉可以赶超的…
对纳兰容若不熟的人,恐怕会更熟悉另一个名字,纳兰明珠。如果我再说一句《七剑下天山》,恐怕侬已经在点头微笑了,侬讲的是这个人。
家父不才,一生颇欣赏此人,当初为小女命名时差一点行差就错,一个女子顶着明珠这样一个名字的确过分招摇。再说小女一无明珠驰骋沙场之勇,二无明珠治世之才,三无明珠权倾天下之野心,就连说笑也不敢生受这名字。
常言之虎父无犬子。我们且看看容若的一生,就没有不喜欢他的道理。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1655),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聪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想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要知《春明外史》是当时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若非大多数人都知此典何意,张先生是不会这样写的。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词、文,《渌文亭杂识》各四卷,杂文一卷,内容丰饶,堪称全才。然而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词上,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纳兰词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他的词作不多,因他的身份经历所限,眼界也不算开阔,但这并不妨碍纳兰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尤以爱情(悼亡)词最为哀感凄艳,引人共鸣。
容若虽然经历简单,但出身贵胄又是康熙近侍,多次扈从圣驾前往边塞,他的词中就有一般生活在江南中原的文弱词人无法涉足的边塞风光。而边塞也带给他与身在帝京完全迥异的心灵体验,在塞上,容若孤卧寒衾梦不成,听着号角声,对“故园”、家人思念得越发热切起来。面对塞上绵延空灵的飞雪,他发出了映衬一生的感慨:“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能吟出这样意境空灵,格调高远的词,可见容若的心胸见识非一般寒门小户、苦读成名的文人能够企及。 词家的名字少有不好的,像晏几道,柳永,秦少游,但好成纳兰容若这样的也是异数。“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阙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所以,从一开始命运就埋下伏笔,安静蛰伏在人生里静候开花结果的一天-他被人记得,不是因为他是权相之子,不是因为他是康熙的宠臣近侍,而是作为一个横绝一代的词人,以诡异得近乎心碎的惊艳出现在清朝的上空。这样一照就是三百多年。
在清初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松,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并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就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代学者皆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如果不是天命,你能解释这数千年的词坛魁首之位,怎么就忽然之间让一个满人占了去?轻快地,让人来不及做出反应。人说他是李重光后身。李后主是何人啊?!那是词中的千古一帝,不可憾动的人。今日想起纳兰时,脑中忽地冒出一句“空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抱未曾开”,并且固执的抓住大脑神经久久不去。
我一直认为好的故事必然要由好的演员来诠释,而纳兰容若又是我青眼有加的人物,在知道贾宝玉之前就知道他了。记得当年清帝读红楼时就言道:此乃容若家事也。可是容若终究不是怡红公子可望其项背的人。他的才情,多情,风情都不是宝玉可以赶超的…
对纳兰容若不熟的人,恐怕会更熟悉另一个名字,纳兰明珠。如果我再说一句《七剑下天山》,恐怕侬已经在点头微笑了,侬讲的是这个人。
家父不才,一生颇欣赏此人,当初为小女命名时差一点行差就错,一个女子顶着明珠这样一个名字的确过分招摇。再说小女一无明珠驰骋沙场之勇,二无明珠治世之才,三无明珠权倾天下之野心,就连说笑也不敢生受这名字。
常言之虎父无犬子。我们且看看容若的一生,就没有不喜欢他的道理。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1655),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聪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想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要知《春明外史》是当时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若非大多数人都知此典何意,张先生是不会这样写的。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词、文,《渌文亭杂识》各四卷,杂文一卷,内容丰饶,堪称全才。然而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词上,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纳兰词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他的词作不多,因他的身份经历所限,眼界也不算开阔,但这并不妨碍纳兰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尤以爱情(悼亡)词最为哀感凄艳,引人共鸣。
容若虽然经历简单,但出身贵胄又是康熙近侍,多次扈从圣驾前往边塞,他的词中就有一般生活在江南中原的文弱词人无法涉足的边塞风光。而边塞也带给他与身在帝京完全迥异的心灵体验,在塞上,容若孤卧寒衾梦不成,听着号角声,对“故园”、家人思念得越发热切起来。面对塞上绵延空灵的飞雪,他发出了映衬一生的感慨:“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能吟出这样意境空灵,格调高远的词,可见容若的心胸见识非一般寒门小户、苦读成名的文人能够企及。 词家的名字少有不好的,像晏几道,柳永,秦少游,但好成纳兰容若这样的也是异数。“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阙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所以,从一开始命运就埋下伏笔,安静蛰伏在人生里静候开花结果的一天-他被人记得,不是因为他是权相之子,不是因为他是康熙的宠臣近侍,而是作为一个横绝一代的词人,以诡异得近乎心碎的惊艳出现在清朝的上空。这样一照就是三百多年。
在清初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松,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并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就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代学者皆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如果不是天命,你能解释这数千年的词坛魁首之位,怎么就忽然之间让一个满人占了去?轻快地,让人来不及做出反应。人说他是李重光后身。李后主是何人啊?!那是词中的千古一帝,不可憾动的人。今日想起纳兰时,脑中忽地冒出一句“空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抱未曾开”,并且固执的抓住大脑神经久久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