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吧 关注:10,165贴子:58,871
  • 10回复贴,共1

纪念“我的朋友”胡适的120岁----胡适备忘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胡适备忘录
2011年12月1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不是因为中国天气预报这一天全国普遍低温,提醒防冻,返家造人;中国国家电视台如期上演领导亲民艺术短片,提醒大局在握,又是一年穿到底的红色底裤。更不是因为在这一天,这个国家的最高学府将度过她的113岁,而是因为在120年前的这一天,这个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一如千万万个其他的新生命,他的童年里满载着这个国家的离乱,民族战争、饥饿灾荒、人心思变是他们这一代最具象的体验,而幸运的是日渐式微的家道及中国式母亲的坚忍尚能支撑起他少时的儒家传统教育,至记事起,这个小安徽人,像他的“徽骆驼”祖辈一样,四处漂泊,负笈求学,上庄私塾里的老先生、大上海的中国公学、《天演》里的适者生存、图强的康梁,无不是他心中的慰藉与无法抹去的记忆。



1楼2011-12-16 19:03回复

    美国人的情怀素来浪漫,她的大笔一勾,为这个古老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迎来了新的希望。那年,彼邦国会怀着一种殷切的感情,返还这个国家的战争赔款。庚子年的民脂民膏包办了那一年留美生的使美船票,而他也成了第一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


    2楼2011-12-16 19:04
    回复
      在康奈尔大学他放弃了农学这般器物的职业,在哥伦比亚大学他跟随一位唤杜威的老人家做哲学的学问,在无数个天气佳好的午后,他和一帮同学好友,畅谈古国文学的前途,或许是半死的文字,或许是白话的胜利,或许新的诗作不算上乘,那风景依旧的象牙之塔犹记得当年的风华。还记得那些才子佳人的往来书信吗,一个异国,终身狂狷,一个本土,一首咏月: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印清溪底。那时北京还仲冬,狎妓回来的陈实俺收到一份美国邮来的快递,打开时已是侧卧在炕头,开宗明义,一篇《文学改良刍议》,该是与国内同仁商量文学革故之必要、鼎新之迫切,次年见报,群情涌动,新的激进派和旧的腐儒们纷为之鼓与呼。这位奔三的青年,在国内暴得大名。那几年他合伙一群中国知识界的异见者(Dissent)在唤北大的地方,在名《新青年》的杂志上,力图将中国强拉进现代文明之林,用“不二于人”的勇气以“价值重估”为器物,为中华文明招魂。那几年他结了婚,不是“独身主义”的莎菲,亦不是“狂狷”的女士韦,是乡下佃农家里裹脚的姑娘,比他大一岁,慈母早年为他做的主,其母辞世前他也总算尽到了最后的孝道。


      3楼2011-12-16 19:04
      回复
        五十年代,美国纽约街头,他化身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寓公,无职、无薪、无事,这个大学者,这个那个年代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每天只不过来回在图书馆里,来回在病床与麻将桌之间,来回在家宅与菜市场之间,来往的访客也多是一些唐德刚、周质平这样的小朋友。身处乱世的人多半是不幸大于有幸的,世界的不安,要么把他流放,使其成为纯学者,要么把他卷入,使其成为名重一时的社会活动家,跃然于历史的纸表,而第三条道路挤满了普罗大众。《自由中国》在台创刊,他与雷敬寰相互往来,为自由民主精神在孤岛播撒种子,继往的新贵们如殷海光流,传承着自由主义的薪火,延续地理大隔绝下的民国成果与命脉。


        6楼2011-12-16 19:13
        回复
          六十年代的第二个年头,在中研院的一次宴席上,他举起酒杯侃侃而谈,在他生命中最后的那一刻,这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在微笑中急性心肌梗塞发作离开了这个世界,身后没有人能够忘得了他。出殡那天,台北的三十万乡亲为他送行。他的墓碑上这样写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疲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7楼2011-12-16 19:14
          回复
            他的名字叫胡适!


            8楼2011-12-16 19:14
            收起回复
              第二批


              9楼2011-12-17 10:49
              收起回复
                不知最近胡适之先生研究近况如何,许久没有回头读先生的字了,我是认定先生做我毕生的精神导师的,大概不会改变了~


                10楼2012-10-13 0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