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电学量子化不是笔者的创意而是狄拉克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能找到磁单极子,也就是磁荷的话,电荷的量子化就能得到合理解释,电动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就需修改,它会使物理学产生一个较大变化,我们对宇宙起源的认识也会再深入一步,这样一个时刻已经到来了。
借助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原子结构,那大太阳就是原子核,电子就是各行星。在宇宙中,我们从未发现有孤立的行星存在,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规定了小质量物体必受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吸引,在每一个能区中,所有质点都不能脱离质心存在,因而在原子中也不可能有自由电子存在。在这统一的自然界中,微观与宏观有着共性,作为一个整体,自然事物一靠普遍共性相联系,二靠相互作用来联系,引力称为“万有”,就因它是普遍共性。牛顿把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联系起来,以大综合方式进行物理学革命,才建立了他的力学体系,产生出经典物理。学习前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我们要把微观的运动和宏观的运动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普遍共性,以普遍共性梳理旧认识,把物理学向前推进。所以我认为在宏观中观察不到的现象,在微观中也不会产生。
在磁与电的关系中,磁性是更为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用磁来制约电,却不能用电来制约磁(用电产生磁,例如电磁铁,则是另外一回事)。中微子作为狄拉克所说的“磁单极子”,就是靠它的磁场来束缚电子对的,黑洞的强大磁场正是中微子的集体力量。电子是磁场束缚下的能量团,正、负电子的差异仅在能量团自旋的方向相反,一旦摆脱中微子束缚,在同一空间相遇的两个能量团的旋涡运动相互抵消,螺旋运动就变为直线运动,成为光辐射出去。
十九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有人译为汤姆生)对阴极射线做了大量研究,确认了电子的存在,如果电流不是电子流,阴极射线如何解释?这在理论上并非难题,量子力学早已做出结论,与汤姆逊同时的普朗克就给我们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物体在发射和吸收能量时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其能量值只能是最小能量的整倍数,其最小单元 ε=hν (ν为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称为“量子”,光能的能量子为光子。电,我们常用电能的概念,它准确反映了电的实质,电能的能量子即为电子,二者差异仅在ν的不同,电子电荷即为最小电能量单元,自然界不存在比电子电荷更小的电能量元。阴极射线作为电能的辐射,它也是一份份传输的,所以汤姆逊所测到的非连续性能量团,不能看作实物粒子,而应看作电量子,把电子看成电量子,就实现了狄拉克的电学量子化思想。光和电的本质都是磁电波(在宇宙中,磁比电更根本),区别仅在于电为低频波,光为高频波。一切能量形式只是不同频率的磁电波,机械能也可以看成低频波。
像光能可以接收一样,电能也可以接收,所以它有感生电流,如果把电流看作电子的移动,感生电流就无法解释。狄拉克早在1931年就指出:如果有磁荷存在,则任何粒子的电荷必然是量子化的,必是电子电荷的整倍数,他实际是说电子即电能量子。磁单极,人们寻找了七十多年,未见成果,其实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就是中微子。但至今无人能对中微子的磁性做检测,人们无法捕捉这个纯质量粒子,它的重力作用(即穿透力),太强大了。我提一个建议,感兴趣的可尝试一下:电子静止质量(9.109534±0.000047)×10-31kg,质子静止质量(1.6726485±0.0000086)×10-27 kg, 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2倍;中子静止质量(1.6749543±0.0000086)×10-27 kg ,约为电子质量的1838.7倍,二者差为2.5左右。已知中子在衰变为质子时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也就是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差是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的质量和,可推断中微子质量为1.5个电子质量。如果中子就是中微子与正、负电子对的结合,一个中子里应包含525个电子对(可把氢原子看成一个中子),中微子则占有中子质量的43%左右。如果把宇宙看成一个大中子,中微子就占宇宙总质量的43%,它就是人们寻找的暗物质。我在《地球中微子说》中已对中微子(引力子)做了简要说明,中微子作为天体质心,星球磁场都是由它产生的。怎样才能算出磁荷的大小呢?可用磁性最强的自然物质,以其单位体积的磁场强度作分子,以单位体积内存在的原子数与元素中子数(质子与电子合并为中子)的积作分母,除以525乘43%,即:
借助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原子结构,那大太阳就是原子核,电子就是各行星。在宇宙中,我们从未发现有孤立的行星存在,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规定了小质量物体必受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吸引,在每一个能区中,所有质点都不能脱离质心存在,因而在原子中也不可能有自由电子存在。在这统一的自然界中,微观与宏观有着共性,作为一个整体,自然事物一靠普遍共性相联系,二靠相互作用来联系,引力称为“万有”,就因它是普遍共性。牛顿把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联系起来,以大综合方式进行物理学革命,才建立了他的力学体系,产生出经典物理。学习前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我们要把微观的运动和宏观的运动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普遍共性,以普遍共性梳理旧认识,把物理学向前推进。所以我认为在宏观中观察不到的现象,在微观中也不会产生。
在磁与电的关系中,磁性是更为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用磁来制约电,却不能用电来制约磁(用电产生磁,例如电磁铁,则是另外一回事)。中微子作为狄拉克所说的“磁单极子”,就是靠它的磁场来束缚电子对的,黑洞的强大磁场正是中微子的集体力量。电子是磁场束缚下的能量团,正、负电子的差异仅在能量团自旋的方向相反,一旦摆脱中微子束缚,在同一空间相遇的两个能量团的旋涡运动相互抵消,螺旋运动就变为直线运动,成为光辐射出去。
十九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有人译为汤姆生)对阴极射线做了大量研究,确认了电子的存在,如果电流不是电子流,阴极射线如何解释?这在理论上并非难题,量子力学早已做出结论,与汤姆逊同时的普朗克就给我们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物体在发射和吸收能量时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其能量值只能是最小能量的整倍数,其最小单元 ε=hν (ν为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称为“量子”,光能的能量子为光子。电,我们常用电能的概念,它准确反映了电的实质,电能的能量子即为电子,二者差异仅在ν的不同,电子电荷即为最小电能量单元,自然界不存在比电子电荷更小的电能量元。阴极射线作为电能的辐射,它也是一份份传输的,所以汤姆逊所测到的非连续性能量团,不能看作实物粒子,而应看作电量子,把电子看成电量子,就实现了狄拉克的电学量子化思想。光和电的本质都是磁电波(在宇宙中,磁比电更根本),区别仅在于电为低频波,光为高频波。一切能量形式只是不同频率的磁电波,机械能也可以看成低频波。
像光能可以接收一样,电能也可以接收,所以它有感生电流,如果把电流看作电子的移动,感生电流就无法解释。狄拉克早在1931年就指出:如果有磁荷存在,则任何粒子的电荷必然是量子化的,必是电子电荷的整倍数,他实际是说电子即电能量子。磁单极,人们寻找了七十多年,未见成果,其实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就是中微子。但至今无人能对中微子的磁性做检测,人们无法捕捉这个纯质量粒子,它的重力作用(即穿透力),太强大了。我提一个建议,感兴趣的可尝试一下:电子静止质量(9.109534±0.000047)×10-31kg,质子静止质量(1.6726485±0.0000086)×10-27 kg, 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2倍;中子静止质量(1.6749543±0.0000086)×10-27 kg ,约为电子质量的1838.7倍,二者差为2.5左右。已知中子在衰变为质子时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也就是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差是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的质量和,可推断中微子质量为1.5个电子质量。如果中子就是中微子与正、负电子对的结合,一个中子里应包含525个电子对(可把氢原子看成一个中子),中微子则占有中子质量的43%左右。如果把宇宙看成一个大中子,中微子就占宇宙总质量的43%,它就是人们寻找的暗物质。我在《地球中微子说》中已对中微子(引力子)做了简要说明,中微子作为天体质心,星球磁场都是由它产生的。怎样才能算出磁荷的大小呢?可用磁性最强的自然物质,以其单位体积的磁场强度作分子,以单位体积内存在的原子数与元素中子数(质子与电子合并为中子)的积作分母,除以525乘43%,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