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艺吧 关注:15,251贴子:182,108
  • 8回复贴,共1

彭德、朱其、吕澎、杨小彦、邱志杰等给美院毕业生的八封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雅昌网嘱我给艺术毕业生写一封信,这种文字有前辈对后辈励志之嫌。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成长心得: 如果在毕业后人生选择不定时,请记住:第一,一定要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第二,如果喜爱的事情很多,就从中选择最有天分的那一件事;第三,一旦确认这是自己最喜爱又最有天分的事情,至少坚持五年不动摇。至于这件事是否挣钱、或能否成功都不重要。 理想主义依然很重要,心远才会走得更远。人生只需八个字:尽心尽力,听天由命。 你们这一代与我这一代最大不同,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年代找不到出路,但也没有退路,所以唯有抗争才是出路;今天的时代依然没有太多出路,但有无数逃避痛苦的退路。如何不逃向避免痛苦的退路,可能是你们最大的考验。 无论哪个时代,总是超常经历者战胜一般经历者。每一代人的胜出者,其核心仍然是谁能面对痛苦、孤独和虚无。 你们都是毕业于美(艺)术学院,但请记住你们谁也不是学院派,中国的美术学院从未存在过一个学院派的课程体系,现有体系亦存在教育缺陷,缺乏文史哲训练,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都缺乏系统的传授。因此,你们的毕业只是重新自学的开始。 大多数美院毕业生都是既不通国学又不通西学,这不怪你们,因为你们的老师大部分也不通,这种状况自八五新潮以来没有根本改观。希望你们更多的人以后有志从事艺术教育,现在中国艺术的一切问题都卡在教育的先天缺陷,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努力建设。 朱其 2011年5月16日


IP属地:山东1楼2012-01-11 17:20回复
    美院毕业生,你们好! 不要轻信老师 中国师生关系,以学生独立品格的丧失为代价,自古如此。这是因为中国人一旦成为大学教师,知识结构随即开始凝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滞后,导致保守和偏执。因而你对他们的明智态度是敬而远之。你进了大学,表示你有了自主选择的平台,不必追随个别出色的教师,更不能轻信所有的教师,否则你的自由意志会一天天被销蚀。 不要轻信教科书 让你厌倦甚至反感的教科书,肯定不是好书。中国大学教材的通病,大都过时,艺术观陈旧,方XX老套。二是狭隘,视野不开阔,穿透力弱,即使不把你引向歧途,也会让你的境界变得平庸。三是无用,不少教科书同你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也同艺术无关,比如英语和政治经济学。对于美院学生,还有十几门其他学问更加重要。 不要攀比技法 中国的美术学院,热衷于教技术而不教艺术,攀比手头功夫于是成为风尚。展览和奖励机制不断强化这种风尚,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对于用心的学生,获得熟练的造型能力不难。有的学生入学之前,手头功夫即已够用。应当抽出大量时间留意艺术和艺术之外的知识。知识无形,不容易显露和攀比,但会让你后劲十足并受用终身。 要多读好书 多读课外读物是自我塑造的前提。上网不如上图书馆,图书馆应当成为你心目中的天堂。如果你想当专家,可请本专业杰出教师和学者推荐书目;你想成为通才,五柳先生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和契诃夫《打赌》中的读书法可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杂书,是读书入门的捷径。有了上述铺垫,你会获得支配网络的能力而不会被网络支配。 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的前提是怀疑一切。怀疑一切不等于否定一切,而是对常识、对共识的警惕和质疑。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你关注的对象,你的独立思考就不会变成孤家寡人的自言自语。独立思考会使你的好奇心得到升华,使你的灵感时时闪现,使你的独特品格得以显露,使你的艺术不同凡响。 要自我确认 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能把你的长处发挥到极致的人也是你。因而在追求艺术的同时,应当首先确认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懂美术的人还是百里挑一的艺术家?你能吗?个人的成就不只在艺术,首先是人的魅力。艺术家都标榜我行我素,前提是不伤害别人;如果还能顺势成全别人,你的艺术魅力就会加上一个乘数。 这六点如果做到了,即便你没有世俗的荣耀,也会是一个充实的人。 彭德 2011年5月4日写于西安美术学院


    IP属地:山东2楼2012-01-11 17:21
    回复
      我有点怕这题目,给毕业生说几句话,有所教导,有所指引。所讲,据说还要有哲理。殊不知从少年时起,我就对教导、指引之类有怀疑,对哲理更加远离,以为是文学青年的无聊发泄而已,不要去听。尤其是,当这哲理是针对如何过好人生这一类伪问题时,就更加不要去听。 毕业确是人生一件事,如果硬要说上几句,我想说的只是: 独立寻自己的生活去,不要相信教导,不要相信指引,不要听哲理的瞎扯,脑袋长在你的脖子上,自己想清楚就行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论语》开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想来人生并不复杂,更不需要谁来教诲什么,只要明白“子曰”这三件事,毕业以后的人生,一定会更好。 就此打住,希望和教导、指引、哲理之类的屁话无关。 杨小彦   2011/5/16广州祈福新村


      IP属地:山东3楼2012-01-11 17:24
      回复
        各位毕业生: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知道你们大多数人此刻有多么忐忑。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在推测你们看到这些信时的心情,大多数人或许不屑,如同我当年。 人的一生中,特别在年轻的时候,会收到很多忠告,但年轻有个特点,不相信各种陈词滥调,什么都想去试一试。当一个人不再年轻,发现大多数忠告是对的时候,什么又都来不及了,——人生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叹息的循环。 我想说的是: 第一,珍惜你们离校前最后的日子。 我们当年毕业是包分配的,当学校最后宣布每个人的去向,就像一场赌局的最终摊牌,谁也顾不上谁,人心一下子就散了。 人总是这样,只有到了没有更多可能性的年龄,才开始珍惜过去,例如寻找失散的校友,回忆同窗的情谊……所以,为了将来,哪怕在乱烘烘的飞鸟各投林之前的日子,也要让友谊再飞一会,多和同学聊聊,包括平日很少接触的同学,把想说的话统统说出来,包括猜忌、不满或者暗恋……没有机会了,一些同学从此将失散,此生可能不会再见;在我的经验中,无论有多少次校友聚会,有些人总是杳无音信。 关于同学、校园的回忆注定要伴随你一生,相对而言,这是你一生中最不功利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友谊特别重要,要珍惜,要持续,具体怎么做?你们看着办。 第二,认真设计走向社会后的第一步。 不要天真地以为你在课堂上的那些东西在工作中有多么管用,也不要迷信你的考试成 绩,那些不过是浮云。要学会重新开始,包括换个专业,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对人的一生而言,重要的问题是善于学习,包括了解潜规则。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成为什么人,就是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在踏上社会前的那一刻,要认真设计自己的第一步。以我的经验,毕业以后,不出几年,同学之间的区别就出来了,有的人顺风顺水,蒸蒸日上;有的人困顿蹇促,销声匿迹;这与个人的天资、家庭背景有关,但也有太多的例外,如果有什么可忠告的,第一是机会,第二还是机会。 当一个机会出现在面前的时候,结果无非是成或不成两种,各占50%,只要去试,就已经成功了50%,去争取另外的50% 好了。就算你是最大的倒霉蛋,一生中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到临终之时,你也可以欣慰地对自己说,总算都尝试过了,此生没有耽误。否则,漏过一次机会,可能都会让你悔恨终生。 当然,对于机会相信大家的理智都能判断,有些下三滥的机会,例如传销、坑蒙拐骗等等捞偏门的事情,千万好自为之,否则,真没机会了。 总体而言,有条件的,充分利用条件;没有条件的,只有努力抓住机会;如此而已。 永远没有机会的人也是有的,尽管你很努力,但上帝没有眷顾你,没有办法。 第三,珍惜你的校园恋情。 很多人都说,校园的恋爱都是闹着玩的,因为大家需要一个伴彼此照顾,有的干脆就是从众,跟着瞎闹。这种说法有道理,一直以来,校园恋爱的成功率并不高。 但我的忠告是,如果你有个自己还算满意的恋人,还是不要因为毕业就轻易分手。校园恋情有局限性,但也有很多优点,最大的优点就是彼此了解比较透彻。在同学生活中,细节是最难隐瞒的,譬如尿床、睡觉磨牙、脚气之类。所以,大家彼此知根知底,不用装。 走向社会就不同了,可以谈无数的恋爱,可以有无数的艳遇,但是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结婚的人,为什么?最大的问题是彼此没有信任;而校园恋情最大的长处是什么,就是信任,大家彼此了解,相信对方。 当然,如果选择将来不结婚,那这一条可以忽略。 照这么写下去,可以没完没了,怕忽悠你们,不再写了。说句你们或许不爱听的话,希望你们做好遭受磨难和失败的心理准备,生命充满了偶然,对于未来,有太多的神秘的,不可把握的东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们的青春未必由你们做主,所以这封信也应该适可为止,拿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对于能说的东西就说,对不能说的保持沉默。 大家珍重! 孙振华 于201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IP属地:山东4楼2012-01-11 17:24
        回复
          毕业生:你们好! 八年前我刚来美院教书的时候,面对着当时的第一批学生,第一天见面时,我说:世间本无师徒,只有程度不同的弟子。我们的关系其实不是老师和学生,而是师兄弟。我只不过比你们早上路若干年,或许多一点经验,而已。我们共同拥有的真正的老师是传统、现实和可能性。 这话我不知道对你们班的人有没有说过,或许是怕每年这么说一遍显得太煽情了。八年下来难免很多想法改变了,但是这一点却肯定地没有变过。不但没有变,我可能还越发坚信了。 先说说什么想法改变了,再说为什么这一点没变。 话说当年胡适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意气风发的轮船靠了岸,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把一句豪言壮语掷得很给力:我们回来了,一切都会不同了。八年前,我应许江和杨劲松老师之邀,刚回校教书时就有这股狂气。我认为我是回来为当代中国艺术训练一支特种部队的。每个人都得是兰博,而且还要善于团队合作,做人要靠谱。既然团队是有分工的,因此“一个都不能少”,因此这群人必须接受魔鬼训练。我们的第一代学生,叶楠、大棠、宋振他们见识过这种魔鬼训练。一些优秀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成型了,大家互相之间的爱也很深刻。但是我那“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是注定要受挫的。 那几届适逢美院扩招高峰期,最多时一个班21个人,我每每要努力去记住每个人的姓名。这里面本来人各有志。又或者很多知识上的、性格上的缺陷是大学前的教育遗留下来的。更可怕的是毕业之后家庭的压力,经济的压力扑面而来。比起体制的缺陷、蚁民化生存的威胁、成功学的诱惑,学习者内心的怀疑⋯⋯一个教师的影响力是太微乎其微了。看到一些本来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并获得更大幸福的人,一个个,一个个沉沙折戟消失在人海中,这深深地刺痛了我。 对,我作为一个艺术上的师兄,带他们游历美和智慧的景象,体验过游戏的快乐,感动和满足,这些东西到底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我渐渐意识到,一支特种部队是改变不了中国艺术的,或者说,需要改变的远不只是当代中国艺术,而是中国人的生活本身。我渐渐地放弃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想法,而是开始把艺术教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应有的创造力培养,是为了一种幸福的人生而需要存在的艺术,另一部分才是为艺术界培养职业精英。而这两种成分,绝不应该是把学生们划分为两个阶级,在学生们中间搞干部选拔——有的教育者就是这么认为,把本科生当作素质教育,只把研究生当作职业精英教育。我理想中的这两部分应该是完全融合,互为工具,甚至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
          


          IP属地:山东6楼2012-01-11 17:26
          回复
            从具体的工作选择上,我有如下建议: 1、 如果您在知识的理解和写作上有天赋,可是您又想进入实际的操作领域,建议您去做策展人。相对其他实际操作的身份,这个角色多少有些不具体,不过,您得具备做一个项目经理的基本知识和工作程序,您应该懂得预算、控制、人员分工、执行程序以及问题或者危机处理。这些能力当然不是立即就培养起来的,估计即便是您非常努力,也需要3-5年的时间来渐渐使自己成为一个相对专业的策展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杰出的策展人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和艺术判断能力,这个能力决定了您策划的展览究竟有无或者有多少学术价值。 2、 如果你日常对数字有天生的敏感,如果您很清楚您应该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市场的经营者,建议您毕业之后去画廊做一名工作人员,通过若干展览工作的参与,通过与艺术家(作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艺术品的人(客户)的接触,您不仅会积累工作的一般经验,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熟悉艺术家与收藏家、投资人,为您以后成为画廊经理,或者独立开店奠定资源基础。其实,拍卖行和博览会仅仅是不同的经营方式,只要您参与进去,就会获得相关的知识与资源,为您后面的经营提供专业工作的经验。 3、 如果您对做更大的企业有兴趣,您可以尝试在了解艺术市场、奠定基本的社会资源的情况下,为自己创办艺术衍生品的工厂或者企业做准备。事实上,在我们国家,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几乎还没有开始,尽管这里面存在着大量涉及投资规模、市场开发、关联生产、技术支持以及市场营销的问题,但是,在基本原理上,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生产、推广与销售方面,与其他一般商品有共同之处。由于中国市场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衍生品的需求将会增长,这为未来有眼光的投资人和经理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市场可能性。所谓艺术实业,就主要出现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的领域。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与时代趣味相吻合的资源,现在正是需要去给予进一步利用和发展的时候。所以,能够在这个领域里有前瞻性的眼光,可以现在就参与到艺术实业的工作中。 从策略上的建议: 1、 如果不是您的父母或者亲朋好友给您投资,您千记不要将自己作为艺术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作为进入社会的资本,实际上,您仅仅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即便您是一名硕士毕业生),您仅仅是一名有些许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您进入社会首要任务是积累经验,取得他人的信任,至于收益,在3-5年的时间里,都是第二位的。如果您要进入一间画廊、拍卖行或者其他艺术机构,您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进入这个机构,而不是希望在第一个月里领取到多少薪水。如果是一间很重要的艺术机构,您甚至可以暂时不考虑收入,只要进去就是胜利,你由此就有了很好发展的机会与平台。 2、 不要指望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未来的角色与位置,因为,自己的能力总是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实践中渐渐清晰的,您可能原来想做一个画廊经理,后来你会发现,您做一名美术馆的典藏部的经理更合适。角色与职位的确定需要一个过程,千万不要以为在2-3年内就能够最后确定。 3、 不要与其他同人攀比,每个人的背景与景遇都有特殊性。即便您比您的同事更能干,可是,如果是一间靠竞争发展的艺术机构,老板会看到您的能力与贡献的,您迟早会被重用的。所以,不要因为暂时没有被重用就减弱工作的积极性。当然,如果您真的能力巨大,而老板始终没有重用您,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到另外一间机构去谋职,您之前的经历与经验,甚至资源和信息,都是这间机构所需要的。 以上是我对美术院校史论和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建议。 吕澎


            IP属地:山东11楼2012-01-11 17:28
            回复
              原文拍好了版的 发出来都没了……等再想起来 再发个图片版吧


              IP属地:山东12楼2012-01-12 09:24
              回复
                太好了`


                14楼2012-01-12 18: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