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吧 关注:4,886贴子:109,167
  • 7回复贴,共1

南诏疆域的发展和郡县的设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世纪初的唐朝初年,南诏作为滇西“乌蛮”中的“六诏”之一,其领域止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属的巍山彝族自治县。734至737年间(开元二十二至二十五年),在唐朝封建中央的赞许之下,南诏得以“合六诏为一”,统一了今大理州地带。于是,唐朝封建中央乃于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领有今大理州之地。《册府元龟》卷九**说:
开元二十六年九月,封西南大酋帅蒙归义(按,即皮罗阁,蒙归义乃唐朝对皮罗阁的赐名)为云南王。制曰:‘古之封建,誓以山河;义在畴庸,故无虚授。西南蛮都大酋特进越国公、赐紫袍金钿七事归义,提秀西南,是称酋杰,仁而有勇,孝且兼忠,怀驭众之长材,秉事君(按,指唐朝皇帝)之劲节。瞻言诸部,或有奸人,潜通伏戎(按,指吐蕃),敢肆蜂虿;遂能躬擐甲胄,总率骁勇,深入长驱,左萦右拂;凡厥丑类,应时诛剪,戎功若此,朝宠宜加,俾膺祚土之荣,以励抒诚之士。’复遣中使李思敬赍书往册焉。
“制文”中说得很清楚,南诏首领皮罗阁是在镇压了勾结吐蕃奴隶主们反抗唐朝的其他五诏首领的情况下,唐朝封建中央乃册封其为云南王。其余五诏的领地即此并入南诏。这一片地方,基本上是三国蜀汉时期设置的云南郡的领域,所以唐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而这个云南王却被唐朝封建中央交由姚州都督府(驻今云南楚雄州姚安)统辖。
南诏的地方贵族们想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范围;唐朝封建中央则欲加强对“云南王”的控制以稳定和巩固西南边疆。这就发生了大民族封建中央统治阶级与南诏地方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经过天宝十年(751年)至十三年(754年)的三次战争,唐朝封建中央统治阶级的势力被驱逐出了云南,南诏摆脱了唐朝的支配,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民族政权,并使自己的疆域不断扩大。《新唐书·南蛮传》说,南诏的疆域范围是:“东距爨(今滇、黔连接地带),东南属交趾(今越南北方),西摩伽陀(在今印度境内),西北与吐蕃(今西藏)接,南女王(今泰国北部南奔府一带),西南骠(今缅甸曼德勒地区),北抵益州(以今大渡河为界),东北际黔、巫(今川东南与黔东北连接地带)。”这是南诏势力极盛时期的疆域范围,有其先后的发展过程,且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内,随南诏势力的盛衰而有所伸缩变化。南诏在其统治的区域范围内,仿照唐朝设置了郡县以进行统治。



1楼2012-01-12 11:44回复
      755年(天宝十四年),唐朝内部发生了安禄山的叛乱。于是,南诏乃乘机与吐蕃联合而北攻唐朝的嶲州(驻今西昌)。《南诏德化碑》说:〔赞普钟〕五年(756年),范阳节度安禄山窃据河、洛,开元帝(唐玄宗)出居江、剑。赞普(按,吐蕃王)差御史赞郎罗于恙结赍敕书曰:‘树德务滋长,去恶务除本。越嶲(今西昌)、会同(今会理),谋多在我,图之为美也。’
    诏(按,南诏王阁罗凤)恭承上命,即遣大军将洪光乘、杜罗盛、段附克、赵附于望、罗迁、王迁、罗奉,清平官赵佺邓等,统细子藩,从昆明(今四川盐源)路,及宰相倚祥叶乐、节度尚检赞同伐越嶲。
    诏(按,阁罗凤)亲帅大子藩围逼会同(今会理)。越嶲(今西昌)固拒被僇,会同(今会理)请降无害。六年(757年),汉(按,指唐朝)复置越嶲,以杨廷琎为都督,兼固台登(今冕宁县南部之泸沽)。赞普使来曰:‘汉(唐)今更置越嶲,作援昆明(今盐源)。若不再除。恐成滋蔓。’既奉明旨,乃遣长男凤伽异驻军泸水(金沙江),权事制冝。令大军将杨传磨侔等与军将欺急历如,数道齐入。越嶲再扫,台登涤除;都督见擒,兵士尽掳。于是扬兵邛部(今越西县),而汉(唐)将大奔,回斾昆明(今盐源),倾城稽颡。
    南诏与吐蕃共同出兵夺取了唐朝的嶲州地区(今四川凉山州)之后,乃共同瓜分了唐嶲州之地:越嶲(今西昌)周围属吐蕃;会同(今会理)上下归南诏。南诏于会同(今会理)设会川州,并以都督驻其地,称会川都督,兼制邻近各赕(州)。及至贞元十年(794年),唐朝与南诏复趋于和好,共同进攻吐蕃。贞元十三年(797年),唐朝乃于吐蕃手中夺回原嶲州北部之地,复设嶲州驻越嶲县(今西昌);俄淮岭(在今德昌附近)以南则仍为南诏会川都督府的辖境。太和五年(831年),南诏又向嶲州进攻;唐朝被迫把嶲州驻地北徙至台登县(今泸沽)。咸通年间(860至874年),南诏在不断侵西川的同时,全部占领了大渡河以南的嶲州之地,于原越嶲县(今西昌)设建昌府,统治邻近的“乌蛮”各部落。而建昌府亦在会川都督的军事管制区域范围之内。
    


    3楼2012-01-12 11:55
    回复
        当757年前后北攻嶲州,夺取了会同(今会理)地带之后,南诏王阁罗凤又立即发动对西南部边疆的开拓。《南诏德化碑》说:
      爰有寻传,畴壤沃饶,人物殷凑。南通北海,西近大秦(在今印度境内的大秦婆罗门国)。开辟以来,声教所不及,羲皇之后,兵甲所不加。诏(按,指阁罗凤)欲革之以衣冠,化之以义礼。十一年(赞普钟十一年,762年)冬,亲与寮佐,兼总师徒,刊木通道,造舟为梁。耀以威武,喻以文辞。款降者抚慰安居,抵捍者系颈盈贯。矜愚解缚,择胜置城。裸形(今缅甸克钦邦境内的民族)不讨自来,祁鲜(山名,今缅甸克钦邦境内的甘高山)望风而至。
      “寻传”地区指的是今澜沧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带。《南诏德化碑》又说:“西开寻传,禄出丽水之金。”而丽水即今伊洛瓦底江。《蛮书》卷三说:“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骠国在今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地区一带。阁罗凤西开寻传之后,便打开了向南通往骠国的交通。可见,“寻传”地区的西南边境即与骠国相接。“寻传”地区的东部地段即三国时期的永昌郡之地。南北朝以后,永昌郡之地闭塞分裂了。
      唐朝前期的姚州都督府所辖羁縻州亦止于六诏(今大理州)之地,还不曾越过澜沧江。至南诏王阁罗凤重新打开“寻传”地区之时,不仅再统一了原永昌郡之地,而且越出了原永昌郡的西南部边境,向西南深入到骠国和弥诺国(今缅甸实阶区的中部和南部)的北部。阁罗凤“西开寻传”之后,设置永昌节度和镇西节度以对当地各民族进行军事管制。
      永昌节度的管制区域,西北部从永昌(今保山)经腾充(今腾冲)直延伸至大赕(今缅甸克钦邦北部的葡萄);东部止于胜乡郡(今永平);南抵茫天连(今孟连);西部与镇西节度的管制区域相连接。大约包括了今云南省的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和思茅地区西南部的一部分地方、德宏州的绝大部分、怒江州西部和缅甸克钦邦北部地带。
      南诏在永昌节度军事管制区的靠内地区设置了永昌府(驻今保山)、软化府(驻今腾冲)和胜乡郡;在西北部、西部和南部边境多民族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则是让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保留不变,在要害地方筑城镇,派军将统兵前往镇驻,管制周围的各部落。《蛮书》卷二即说:“大雪山,在永昌西北。从腾充(今腾冲)过宝山城(今盈江县北部)……以北大赕(今缅甸克钦邦北部之葡萄),周回百余里,悉皆野蛮,无君长也。……阁罗凤尝使领军将于大赕中筑城、管制野蛮。”
      永昌节度的西部便是镇西节度的军事管制区。南诏初期,阁罗凤设置了镇西节度,驻镇西城(今盈江县西南部境外的老蛮莫),后期节度使向北移驻丽水城(今缅甸克钦邦境内密支那南部伊洛瓦底江东岸的达罗基附近),改称丽水节度。镇西节度的管制区域,《蛮书》卷六说:“镇西城(今老蛮莫)南至苍望城(今缅甸克钦邦南部的八莫),临丽水(今伊洛瓦底江),东北至弥城(在今盈江县北部)。西北至丽水渡(在今达罗基西部的伊洛瓦底江边)。丽水渡西南(原文作面南,今意改)至祁鲜山(今缅甸克钦邦境内之甘高山)。山西有神龙河栅。祁鲜以西即裸形蛮也。”则镇西节度的军事管制区域在今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东西两岸地带。其南部边境与骠国接。
      所以《蛮书》卷三说:“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寻传地区分设永昌、镇西二节度,而镇西节度又在永昌节度之西,则镇西节度之南即为骠国。又《蛮书》卷二说:“丽水(伊洛瓦底江)一名禄卑江,源自逻些城(今西藏拉萨)三危山下。南流过丽水城(今达罗基)西。又南至苍望(今八莫)。又东南(按,应为西南)过道双王、道勿川(今缅甸实际区东部伊洛瓦底江东岸的拉因公、巴迪漂等地)西,过弥诺道立栅(在今曼德勒一带)。又西与弥诺江(今亲敦江)合流。过骠国,南入于海。”所谓“源自逻些城三危山下”,只能理解为今西藏南部的山区。丽水与弥诺江合流地带始为骠国境。是骠国在今缅甸曼德勒地区一带。曼德勒地区北部的今缅甸北掸邦的很大一部分地方,当时显然在南诏设置的镇西节度的军事控制区域内。
      《蛮书》卷二又说:“弥诺江(今缅甸实阶区西部的亲敦江)在丽水(伊洛瓦底江)西,源出西北小婆罗门国(今印度境内),南流过沺苴川。又东南至兜弥伽木栅。分流绕栅,居沙滩南北一百里,东西六十里。合流正东,过弥臣国,南入于海。”弥诺江流域主要是弥诺国的领地。而在弥诺江上游的沺苴川等地,虽未明确这一地带的归属关系,但显然是南诏镇西节度管制的西部边地。则今缅甸实阶区北部的一些地方,当时也在南诏设置的镇西节度的军事管制区域内。往南始为弥诺国。弥诺国往南为骠国。骠国往南始为滨海的弥臣国(今伊洛瓦底江口的三角洲地带)。镇西节度军事管制区内的民族众多而落后,南诏难于在这些地方设置郡县,只能是保留各民族内部原有的政治结构,然后于要隘之地筑城,派遣军将统兵前往镇守。
      《蛮书》卷六镇西城条即说:“自寻传、祁鲜以往,悉有瘴毒,地平如砥,冬草木不枯,日从草际没。诸城镇官,惧瘴疠,或越在他处,不亲视事。南诏特于摩零山上筑城,置腹心,理寻传、长傍、摩零、金〔宝〕、弥城等五道事云。”镇西节度后期改称丽水节度,管制的区域范围没有变动。
      


      4楼2012-01-12 12:01
      回复

        南诏王阁罗凤统治时期(748至778年)还在南部边境设置了银生节度。《南诏德化碑》歌颂阁罗凤开疆拓土、建置城镇的功绩说:西开寻传,禄郫出丽水之金;北接阳山(在今四川德昌县南部),会川(今四川会理)收瑟瑟之宝。南荒渀凑,覆诏愿为外臣;东爨悉归,步头已成内境。建都镇塞,银生于墨觜(嘴)之乡;侯隙省方,驾憩于洞庭之野。盖由人杰地灵,物华气秀者也。
        所说“建都镇塞,银生于墨觜(嘴)之乡。”即在“墨嘴”即黑齿人(傣族)居住的地方建城镇,设银生节度以驻守。此银生节度是与永昌节度、镇西节度同时前后设置的。《蛮书》卷五说:“云南、拓东、永昌、宁北、镇西及开南、银生等七城,则有大军将领之,亦称节度”。则银生节度为南诏所设节度之一。依《南诏德化碑》所说,银生节度的设置,是与“西开寻传”设永昌、镇西节度,北攻嶲州设会川都督,筑拓东城设拓东节度在同一时间阶段内。关于银生节度之所在,今存辑本《蛮书》的文字有淆乱。《蛮书》卷六说:
        银生城,在朴赕(今凤庆)之南,去龙尾城(今下关)十日程。东南有通镫川,又直南通何普川,又正南通羌浪川,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东至送江川,南至邛鹅川,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有〕朴子、长鬃等数十种蛮。又开南城在龙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内有盐井一百来所。茫乃道并黑齿等类十部落皆属焉。
        


        8楼2012-01-12 12:13
        回复
            南诏设置最早的是云南节度。天宝九年(750年),阁罗凤攻陷姚州都督府城(今姚安),杀了都督张虔陀之后,便在云南城(今祥云县云南驿)设置了云南节度以对付唐朝。《蛮书》载南诏七节度以云南节度为首,就因为它是南诏第一个建立起来的节度。
          贞元十年(794年),唐朝派袁滋往南诏册封异牟寻,《蛮书》卷十记载袁滋经过云南节度管制区时的情况说:“过欠舍川(今南华),首领父老百余人,蛮夷百姓数千人,路傍罗列而拜,马上送酒。云南节度将五十匹马来迎。〔十月〕二十三日到云南城(今祥云县云南驿),节度蒙酋物出马军一百队,步兵三百人,夹道排立,带甲马一十队引前,步枪五百人随后,去城一十里迎侯”。可见,此时云南节度仍驻云南城(今祥云县云南驿)。
          咸通三年(862年)前后,樊绰写成《蛮书》之时,南诏七节度仍以云南节度为首,而且节度使也仍驻云南城(今云南驿)。《蛮书》卷六说:“云南城,天宝中,阁罗凤所规置也。尝为信州(按,唐朝初年设置的羁縻州)地。城池郭邑皆如汉制。……诸葛亮分永昌东北置云南郡,斯即其故地也。西隔山有品澹赕,亦名清字川,尝为波州(按,唐初设置的羁縻州,驻今祥云县城)。……东第二程有欠舍川(今南华),大都部落。第三程至石鼓驿(在今南华县东部),……第四程至曲驿(在今楚雄县),有大览赕、小览赕(在今楚雄、牟定、广通一带),汉(按,指唐朝)旧览州也。”
          这段文字不仅说明了862年前后云南节度仍驻云南城,而且指出了云南节度的管制区域:西有品澹赕(今祥云县城区),东至大览赕、小览赕(今楚雄、牟定、广通)。北部的弄栋城也是属于云南节度的城镇之一,弄栋地区也在云南度度的军事管制范围内。《蛮书》卷六说:“弄栋城,在故姚州川中,南北百余里,东西三十余里。废城在东岩山上。当川中有平岩,周回五、六顷,新筑弄栋城在其上,管杂蛮数部落,悉无汉人。姚州百姓陷蛮者,皆被移隶他处。”显然,天宝九年阁罗凤攻陷姚州都督府时,毁了府城,把当地的汉族人口迁走,只剩下一些落后的部落,后乃另筑新城于丘陵之上,驻军以管制这部分部落。弄栋城非节度使驻地,而是属于云南节度的一个城镇,所以《蛮书》载咸通三年以前南诏的七节度只有云南节度而无弄栋节度。
          


          10楼2012-01-12 12:17
          回复
              南诏后期始设弄栋节度。咸通五年(864年)以后,南诏为了加紧攻下嶲州以入西川,乃将云南节度移驻弄栋城。此后,云南节度便改称弄栋节度。云南节度改为弄栋节度之后,把云南城周围的云南睑和品澹赕归入南诏国王的直辖领地“十赕”之内,其余管制区域仍与云南节度管制时期相同。弄栋节度的军事管制区域,相当于今禄丰县以西的楚雄州之地。《蛮书》载南诏设七节度,以云南节度为首,并无弄栋节度。至宋朝时期编写《新唐书》,搜集了唐朝末年有关南诏的资料,写成《新唐书·南蛮传》,乃说南诏“外则有六节度,曰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拓东、丽水”。即因唐朝末年之时,南诏已将云南节度迁驻弄栋城,改称弄栋节度。所以,《新唐书·南蛮传》中便以弄栋节度代替了过去的云南节度④。
            贞元十年(794年)以后,先后设置了铁桥节度、宁北节度和剑川节度。开元二十二至二十五年间(734至737年),南诏攻破浪穹、施浪、邓赕三诏(在今洱源县境内)之时,乃以原邓赕诏驻地为宁北城(在今洱源县东南部的中所东部),用以北抗吐蕃。其时,今丽江地区仍在吐蕃的控制之中。及至贞元十年,南诏与唐朝重新和好,便出兵夺取了吐蕃的神川都督府之地(今丽江地区)。南诏夺取吐蕃神川都督府地之初,改设铁桥节度(驻今丽江西北之塔城)。继而将铁桥节度使迁驻宁北城,称宁北节度。《蛮书》卷六载咸通三年(862年)前后南诏设有七节度,宁北节度即其一。看来是咸通来年以后,宁北节度又自宁北城迁驻剑川城,乃称剑川节度。
            《新唐书·南蛮传》载南诏晚期设六节度,便只有剑川节度而无宁北节度。铁桥节度、宁北节度、剑川节度,先后管制南诏北部与吐蕃接壤的各民族地区。这里也是民族众多而情况复杂。南诏同样的是在让各民族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保留不变的情况下,或筑城,或设郡,由节度使来对这些民族进行军事管制。这一带城镇和州郡的设置情况:聿赍城(今德钦),铁桥城(今丽江西北之塔城),敛寻城(今维西一带),傍弥潜城(今兰坪),牟郎共城(今福贡县境内),谋统郡(驻今鹤庆),牛睑(驻今永胜西部之顺州),成偈赕(驻今永胜),香城郡(驻今四川盐源),等等。
            


            11楼2012-01-12 12:19
            回复
              好贴!已加精~~~~~~


              13楼2012-01-12 12:42
              回复
                好贴,顶一下


                14楼2012-01-13 1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