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吧 关注:6贴子:45
  • 4回复贴,共1
                      鬼色楚汉
――――末论楚汉



对于历史和所以过去被记起的事情,每一天的现在都有新的人,新的关注,新的创造或者说歪曲。楚汉之争的历史,千百年来的讨论演绎反反复复,一遍遍的说,一遍遍的论,造出一个个的假设,形成种种假想或所谓的真相,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们,各个朝代,个个地方,无论是发言的还是听言的,都沉浸于这段历史之中,享受着其中历史的快乐,很有点意淫的意味。


发言和听言对于个人理解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将流传的那个时代的信息,吸纳于大脑之中,然后根据个人需要,再进行思维整合,于是,历史就被记住了。


我看点闲书,比较庸俗的,看点影视,口味也比较大众。一直在跟着大家的流行走。处在流行中,通常也质疑高贵的曾经存在,流行的就容易懂些,个人的接受自然些,经过许多无聊的日子后,慢慢的就真的不相信除了所经历的平凡生活外,还存在什么轰轰烈烈,激情昂然的什么,或是还存在有比平凡更真实的人生。忘记了奇迹的存在. 



也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然而生活观一向都是如此,不承认看到过什么希望,也从未放弃过生存。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无聊后,慢慢的感觉包含希望的一类词汇仿佛很像骗人的谎话,后来我以为,希望是真正存在的,但它只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而不能被表达,而且个体的希望似乎不具有相同性。好像不应该是听别人说:“这个是希望” 就发觉了希望。仅仅是个人家传理念,也同样需要一生的钻研,接受他人的希望,是不是成了行为谎言?希望,本不可谓之描述。不知道有人发觉没有,古代所谓上天,以及西方信仰的上帝,还有许多民族的至高信仰代体,在各自体系中基本上都是无形的存在,无法描述,根本不存在拟态,不知道这是不是达到了必然规律的要求?


语言文字所涵盖的信息,比人本体所拥有的,有着天差地别,语言文字用来描述,本就是亵渎。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鲁迅的名言。一直以来跟着潮流走,潮流中有许多对历史的关注,而楚汉历史,更是历史中的热点,现在每个人都应该耳熟能详了吧?我对这段历史的信息,跟着大众的脚印,跟着个别人完美的创造,还有人群的零星讨论,一点一点的,慢慢的,渗入了头脑,我基本上算是了解了楚汉之争这段历史。

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对于这一切了解了以后,慢慢的,对它也就便也乏味起来。老是抽一个牌子的香烟,时间长了难免絮叨。看到乏味的物什通常都会感到厌烦,进而慢慢的发展出讨厌,最后的选择就是攻击。我想,我对于楚汉历史可能正处于这个心理时期。但是,这是交给别人分析的东西,心理分析这东西到底是真是假,目前还有点怀疑,目后还有待商榷。但不管怎么说,我个人是认为,对于历史热衷,好像有些不对头。

(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人对于原本的地方,总是存在着深深的眷恋,据说这来源于灵魂印记,但不知道是不是又被论定为假说,但我是真正感觉到这种物什是存在的,不知道是不是神经病现象,在生活中也真正观察到这种现象,不知道这是不是又该戴的另一顶神经病帽子。探寻人们的本源,基本上就可以论定是我们的乡间,也就是所谓的农村,这应该是是我们横向文化的母体,虽然这种母体在现实社会中正在慢慢消失,但我们无法掩饰的是,有许多人对它怀有眷恋,而且,我们对于许多事的衡量也不知不觉规比到此,比如一切衡量的对农村的对比和农民工问题。乡间是一切朴素道德的发源地,也是大多数人也就是真正主流文化评定各种根本道德的原点。我很怀疑当最后一片乡土消失在现实后,并在人们的头脑中遗忘后,人们是否还能拥有创造力。我一直有这么一点感觉,就是现在一切存在的原动力,无论善恶优劣,皆发源于此。这是最根本的真善美,以及种种相对的评价的起源地。


应该注意到的,在我们的乡间,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的乡间,还有任何朴素的自发存在单位,莫明其妙而又保持一致的,对于死去的人,都保留有相当一部分尊敬,没有活人会跟死人去计较,去争夺,去斗气,我想这应该是道德的唯一可以实证确立的基本点。将已经死去的人再从土地里挖出来,无论是鞭尸还是盗墓,挖掘者都是缺德的,这个缺德的评价体即为大众,只有一种例外,就是认定他是吸血鬼。西方古时因吸血鬼传说而挖坟,到底是吸血鬼的真实存在,还是古老的盗墓阴谋,这自然已经是无可论及的了。但是,你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是受到教会影响,即本体文化受到外来干扰,然后发生的对道德临界的触犯,其实这种外来干扰对于独立个体没有什么普遍意义,就像人事上级不可能深入了解到每一个下级。但挖坟的人,在世界上却是完美的存在的,同时还拥有美德的称誉,谁知道这种现象是这世界的怎样的一种神经病?



1楼2006-09-29 16:08回复
    现代人是自然界中基因发挥率最低的种类,也许这是追寻所谓大同世界的本原动力,上帝第一动力。为什么人的基因发挥率这么低?让我们慢慢的谈论,慢慢的揭开信息的面纱。



    在本源的年代,我们所谓的史前人,未必生活糟糕。因为你用资本主义眼光去观察食人族很野蛮,他反过来看你也是野蛮的。在十几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们曾经经历过无数个黄金时代,而黄金时代的到来,无疑是每一次新的认知的推动,新的知识的发展。现在人种的分布,肯定是某种黄金时代的遗留,现代人追求的各种个性,也可能是对无数个不同黄金时代的呼唤,我们的黄金时代,也可能离现在时代不远。



    决定时代怎么样的,也就是看单个人的幸福程度,并不是取决于人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只有模仿和交流,是不会发生什么超脱人的关系的,声称和大自然造爱,不如说你在营造性幻想。决定时代的关键因素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人才会使人痛苦,老子早就发觉了这一点,所以称谓所谓的:至治之极,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你看,鸡犬要比人可爱的多了。只有人才会与人交流,所以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可能包括语言,文字,包括各个层面。致人苦难的信息可能包含善意和恶意。而在史前最重要的,是对他人行为的观察。


    现代社会中没有一个人能学会所有的文字知识,更不用说那些需要自己发掘的行为知识了,这就决定了人对整体生存知识信息的保存,必须依托于团体人,团体就是社会,进入团体,你就有了社会身份,你保留一部分信息记忆以信息交流在团体生存,而又因信息交流而痛苦,一切苦难的生命就这样开始了一生,从家庭到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可以这样解释,上帝造了一台电脑,发现硬盘有点小,就分装了无数的硬盘,每个人都是一个硬盘,记载了上帝的信息,谁知道上帝是谁?仿佛是指代。


    要追寻社会的本源,还是反过来去寻找文明的开端吧。

    我们记载的文明的开端其实是伏羲和女娲。关于伏羲和女娲记载的事迹,就是行为上开创了男女结婚开始穿衣裳,伏羲又画了八卦。伏羲画八卦,文明始开,这句话许多中国人都能理解,但用现代语言,却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我们先来探讨结婚的意义。众所周知,现代人的性压力是很大的,即使我们所谓的腐朽堕落的美国,60年代搞过性开放后,普通人的性压力仍是很大。社会越进步,社会个体的性压力越大,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学家最近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性压力还直接导致了部分个体的性放纵,性无能,以及各种变态现象。


    众所周知,有学者说,性关系是决定社会的最基本因素,那伏羲那时有没有性压力那?答案应该是没有,他和女娲可能是性压力的始作俑者,用现代某些人坚持的理论而言,就是如果你有性苦闷就要埋怨他们。
    人是唯一没有发情期的动物,这可能是某一个黄金期人的祖先为适应全球气候的自然淘汰杰作,伏羲和女娲的时代,可能是一个相当和平的时代,因为人人关系相同,上古之民,只知其母,也没有贯彻全生的长幼关系,而这片土地的富饶而又复杂,人肯定要群居而有交流的,因为只有群居,才能造成分割的上帝的硬盘现象,使生存知识得以完整保存。但伏羲和女娲开了创举,进行了结婚,并穿衣裳,古代穿上了衣裳,就是对个人性吸引力的掩盖,开始自选性吸引对象,不是现代所谓的“遮上了更美”,一个正常人解决正常性欲,不欲以性欲搞阴谋,首要对象肯定是选择没有掩盖的,当时肯定没人聪明到故意啃硬骨头,当时的夏天,满世界都是裸女。


    伏羲女娲一结婚,一下子就产生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从此对原有社会进行解构。在此之前人与人在人的眼里没有区别的,没有亲近远疏之别,只有遇到没遇到。所以,可以说伏羲和女娲是一切人权问题,歧视问题和一切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

    夫妻以及儿女由于相对于别人关系的不同,所以能依托小个体保存更多的信息,这个团体相对别的个体,其优势强大几乎是不言而寓的,就如同现代资本主义对丛林部落。所以,在当时,夫妻制度的推广是迅速而又没有任何可以阻挡的。
    


    4楼2006-09-29 16:08
    回复


      小团体必定要区别于大团体,大团体只是你活动范围中可以遇到的人。也是由于有了小团体,信息交流就有了层次之分,你跟家人说话的模式和外人是不一样的。

      但是,一个家并不代表一个天,有家的人还是要交流信息的,问题发展下去,就必须发展出信息的交流层次,就出现了伏羲的八卦。


      伏羲画的八卦,对于现代人其实是最难理解的东西。因为现代有太多的干扰。很难推想。


      众所周知,有些动物也能识数,民间所谓猫三狗二狼七,狼是能数到七的。
      那人能数到几?

      我们现代能数千数万,其实是用了累积类同观点数的,在纯自然状态下,人到底能数到几?其实这是个迷,结果可能掩盖于八卦之中。

      易的最高数是五十五,这可能是人的极限。

      我这里所说的数数,不是确定一加一等于二的数数,应该是涵盖所有加法,乘法类比的数。


      八卦其实是对信息层次类比的记忆,有了八卦后,个体承载的信息被加量,社会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伏羲女娲,通过行为导示和文化创作,真正的开启了文明。文明的本意,就是文而明之,对记忆的层次加载,对交流进行层次创造,只有有层次的信息才对后人有用。不过文明一旦开始,苦难就随之而来。可能苦难的结束,也就是文明的消亡。




      现代我们很难理解尊敬的真正含意,也就很难理解古代的社会体制。文明之前是不存在整体的对于信息的传递的,人都是见人说人话,伏羲和女娲是最早的“皇”,这个皇和后代的皇是有区别的。古代尊为皇的意思,不是武力第一,因为谁也没闲工夫打仗,可能连想也没想过,也不会是感恩的推崇,那时这些变态现象都没有出现,古代尊为皇,其实就是尊敬他所含带的信息,大家都需要从他那里得到信息,又要维持信息不因传播而走调,所以就在社会中造出了“皇”这个概念。后世用暴力建立社会稳定的信息流那是后世的需要,实在不应该引用这个字,虽然彼此有些相似。“皇”就象现代的名牌,各商场通行无阻。


      伏羲和女娲被尊为皇,产生了中华的第一次全体的信息交流,这个交流的整体,就是我们文明的开端,这个信息体可能还有外展,只不过其中的我们还完整的记得这个开端。我们是一向善于记忆自己的来历的。在这同时,可能就开始了结绳文明。我一直都怀疑,八卦对于记忆的加强,对于层次的编织,是以结绳为载体的。



      在往后,就出现了燧人氏和有巢氏,合起来就是远古三皇,既是因信息传播需要被尊称为皇。燧人氏发明火的使用技术代表的是被拥有于小团体的技术信息的增加,进一步分化团体,有巢氏是居住发明,进一步解构大的自然团体。这样一次次的,小团体家庭有能力掌握越来越多的技术,真正的家庭观念的夫妻观念在人间确立,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的变革和交流模式的变化,直至神农氏的出现,使推动问题的发展前进进入了临界点,直接导致了黄帝确立了中华民族。


      由于个体掌握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与之对立的,整体的信息交流就要越来越有层次,整体的代言也越来越高级,比较一下黄帝的作为,一方面,编织华丽吸引信息关注,发动战争引导信息关注,然后进行精英科技创造,改善整体环境(驱虫添泽,中原地区毒虫的确比别的地方少)黄帝代表的是完全的,先进的高层次信息承载体,所以他打败了神农,神农是最后一位天才个人创造技术者,也就是炎帝。他虽然贡献卓越,但前进的步伐不容阻挡,这就是天定胜人的本质意义。



      上古的社会体系就这样自然发展的,没有任何对比体,孤独,因天才的创造,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国。



      再往后就是尧舜禹了。当时是官天下,就是有一批自然形成的精英层,来维持总体层次上的信息交流。尧舜禹的事迹就多了起来,分析起来太过复杂。需要注意一点,尧时天下有长时间的大旱大涝,但没有什么诋毁他的声音,可见对于当时社会创造其起了绝对作用,舜,发迹于畎亩之中,一部分是孝道,这是因孔孟称颂而大家知道的,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农业技术中犁铧的发明者。舜是济泗一带人,就是现代的济宁和泗水,济宁和泗水中间有个小城市,大家可能不大知道,叫曲阜,在城西边有个叫犁铧店的村,古老相传是舜照犁铧的地方。
      


      5楼2006-09-29 16:08
      回复









        (1) 秦
        秦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被人怒骂而听不到什么反击,说明没有滋生自己的文化阶层。秦当时地处西方偏远之地,据称风俗类似于少数民族,其实是比东方六国朴素一些。
        战国七雄中,各种学说自由流行,秦朝一直都不是学说产地,但对各种信息并不拒绝,像五张羊皮赎百里溪一类的事件,也只有这里能够发生。而其他六国,情况都异常复杂,权力方面各国经过春秋时代的发展后,都衍生出了一定数量的贵族阶层,这个阶层统治了文化,容纳下百家争鸣的学说,但是,这种贵族阶层成员良莠不齐,关系错综复杂,,肯定是信息不良评比体。要不然的话,也不会要百家争鸣,治国一类,一两家就够了。




        但秦国是个例外,有点粗鄙无文的味道。其实所谓百家争鸣,其实骨子里还是孔子老子一套,不过是有人打拥护的旗号创立学说,有人打反对,有人去嘲讽罢了。


        秦朝因为朴实,没有被百家的旗号迷惑,像一个盗版书商,源源不断的吸引人才,从实际出发,成为智慧信息向现实流动的载体,一步一步的,操刀华夏。



        (2) 秦制
        秦朝的制度,虽然很残酷,但是历代承认的接近完美的制度。至今的传统度量,还是那时确立的。近来有人怀疑有专门的法家或儒家秘密团体为之设计。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团体,秦国就是聚集了大批的各家学士,只是没有自己的文化阶层搞乱罢了。聚集的都是实干家,原来不得志的,没什么空谈的,加上嬴政的理解力,一切应运而生,产生不可逆转的创造。在这种每一步都是震今铄古创举的创造下,秦始皇理所当然的以为可以传到秦万世,他这么说也对,秦的制度精神的确传承了两千余年,但他的家族,只传了二世。

        焚书坑儒
        嬴政政治流于法家,法家本是荀子继承孔子思想的务实部分在经过韩非子之手精进的,思孟儒家当时和法家对比起来,是儒家的学术创新越来越少,而儒生越来越多,而法家思想越来越精进,但法学家在现实很少,也很受人们排挤,即使是自己人,如李斯杀韩非。

        如此,法家经过世人排挤的洗礼,自己内斗的洗礼,越来越实用于当时社会,并以帝王为代表,而儒家则人数越来越多,彼此之间恭维,就是互相帮助,已经有了潜规则,再加上当时其他的学者,慢慢形成新的政治势力,进而欲发展出新的社会阶层,具体的行为表现就是对秦政的批判,想以批判左右君王,获得自己的生存地位。
        与此对比,西方基督教士在中世纪形成了完全有自主意识的社会阶层,世界多么的相似。

        法儒本是一家,同行相争,分外危险。
        秦始皇必焚书坑儒。他并不软弱,很自信,也拥有自己的信仰。

        但焚书坑儒的确也导致了秦的灭亡,焚书坑儒的活动肯定是从宫廷到民间全部搞的,虽然过程让人感觉恐怖,但本质上,却在向所有人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残暴强大的秦国秦始皇的秦制也有恐惧。他动用了秦制以外皇帝的特权。
        暴力的本身就是在宣示自己的恐惧。所谓的勇者无惧,秦的焚书坑儒,就是宣告秦集数百年智慧精心炮制的制度的统治者,异常脆弱。可以被取代,项羽一句话,他日当去而代之。




        鬼色楚汉


        鬼色这两个字很难解释,有点喧哗取众的意思,但探究原本,就可以发现社会对于意义的改造。
        “鬼”和“神”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两个字,我是不相信原本的人是信封建意义的鬼神的,那时人们居散,一切创造归于个人,是不需要迷信鬼神,也创造不出来的。

        易经中有句话可能是‘鬼神’的最原本意义。“易者,鬼神之道也”。这里的鬼神,有学者考证意思是“归申”的意思。我想,‘鬼’这个字,一开始有它原本的意思,后来在不同环境下延展出来了现代的鬼怪的意义,在一种层面延展出来归来的归的意思,出现这种分化,本身就是表明后世社会是在不同层面不同发展的。整体没有共同发展,只是在各自碰撞时一方发生变化了。原来的鬼是值得恐惧,但是没有拟人形象代言人的。

        色者,空象之体也,空即是色,色既是空,空不空色,色不异空。佛经不易多言,多言得报野狐。
        


        8楼2006-09-29 16:08
        回复


          历史往往是不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论述,也不存在演绎性,历史人物也不可能用我们现实生活的评价体进行评判,也不可能重现。历史永远不能作用于现实,只是能改良于个体思维的多面性,提高个人交流语言的层次性。但过多的社会语言交流层次对于社会总体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当老农和教授,官员与平民之间没有话题不能交谈时,一旦某个生存条件异变,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如果教授和老农相同,官员和平民一样,那社会永远都无法编织出自己丰富的交流层次,从而产生真善美的创造。



          总看整个汉朝是具有相当的活力的,文帝平定六王之乱,加强中央集权,加上文景之治,到汉武的穷兵黩武,上层才发展到需求异变的层次,即使如此,汉武帝虽然能因进谏施宫刑于司马迁,但是没有能力阻碍《史记》的流传与世,由此可见,他对当时社会的操纵力还是有限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有限,促成了军事行动繁复。


          汉朝吏治蒸蒸,法制不是很严,很适应当时。









          信息就像鬼神一样,鬼  后来发展出来迷信的鬼的含意,发展出来归来的概念,发展出来归纳的抽象意义等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这些概念的交流点,而信息交流的意义本质在于行动,而语言文字,只不过层次高些,未必有原本的作用。而且,语言文字往往因个人生理需求而加上色彩,往往在阻碍真实信息的传导。我国传统文化能表现出灿烂美好,但促成了后来惊人的文盲,大量的人被自然的剥夺了文化权力,而西方基督教,在中世纪表现的黑暗封闭甚至无知,但促成了完整流通的整体信息体,致使创造了现代大多数的应用于现实的科学文化。但一切仿佛是注定的,回顾过去,热衷于过去,没有什么意义,只有现在存在的才有真正的意义。


          问题已经开始出现,学问本不该难学,知识本不该难懂,学习本不该困难,学生面临多变世界压力本不该厌学,尊敬老师本是个人的事,问题是,无数的正确累计,形成了一个巨大错误。阻碍了信息的正常流通,解决的办法,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建立新的信息流通。从而衍生出新的社会活力。我想,谁都是不可被替代的,攻击应该是永远存在的。
          


          10楼2006-09-29 16: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