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挥霍吧 关注:26贴子:3,005
  • 10回复贴,共1

【福利】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要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1-13 22:21回复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楼2012-01-13 22:22
    回复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楼2012-01-13 22:23
      回复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5楼2012-01-13 22:27
        回复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6楼2012-01-13 22:28
          回复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8楼2012-01-13 22:29
            回复
              看不进去。。。555,完全没状态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01-13 23:16
              回复
                )^)同记不住


                来自掌上百度14楼2012-01-14 07: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