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睿吧 关注:3贴子:27
  • 0回复贴,共1

【转】育儿专家关于「孩子打人」的引导建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为此专题讲座的内容分享,鸣谢123妈妈用心整理~~
孩子心理发展: 基本上分为3岁前和3岁后。
1-3岁没道理阶段,这个时期没道理可讲,不跟他讲道理。如家长批评孩子不应该吃饭看电视,但孩子吃饭看电视的习惯是大人养成的。蔡伟忠老师常说:3岁前的孩子抢玩具和打人都是正常的。
3-5岁讲道理时期,这个时期家长必需把话讲在前面,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给他讲后果。在这个时期凡事给他讲道理,他也会给别人讲道理。我们需知道孩子想什么,知道孩子状态才能沟通。
先说打人的孩子,通常有几种情况,才会出现孩子打人的情况:
1、对付不了就咬人或打人,因为这个是最快,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一般发生在3岁之前;
2、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情绪会急躁,孩子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孩子很容易受打人情绪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打人脾气也比较差;
3、打人的孩子也许是内心不够强大,缺乏安全感,所以会先动手为强,这样的孩子的表现是,大人一说他,他就会哭起来;
4、打人的孩子也许是缺乏家里人关心,动手以后,全家上阵批评他,但是他感觉到了一种被关注的感觉,很来劲(一般发生在3岁以上的孩子,一般家庭中打人对孩子的关心比较少,对孩子关注不够)。
采取措施:对打人的孩子处理方法主要是这几种:”同理心”、三角思考法、假设性提问。
解决方法:”同理心”:理解孩子,如:妈妈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所,因为……妈妈明白你的。用”同理心”的引导的好处就在于孩子不排斥大人,得到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明白妈妈不是来批评我的,而是来理解我的,那么引导的效果和对孩子的影响肯定不一样。
接着就要继续引导,使用三角思考法。如:想想你这样做,妈妈会开心吗?妈妈会怎样说怎样做呢?爸爸会怎样想你呢?老师和小朋友会开心吗?大家会怎样看你啊?三角思考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估计到他人的感受,这也是情商这块的内容了,等孩子思考完以后,再继续引导,用假设性提问,例如:如果你不这样做会怎样呢……如果我们跟他好好说会怎样呢??假设性提问,目的就在于引导孩子去思考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这件事情的方法,让孩子动脑去思考一下后果,最后加上一个正确的示范 注意:”同理心”可以一直用到大假设性提问适合3岁以上才用,注意:家长不当的处理, 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你怎么打人呢?快道歉!不问缘由就让孩子道歉,孩子不这样做就批评甚至动手,再打人就不要你了等等威胁性的语言,对孩子内心是有伤害的,或者骗孩子,再打人大灰狼就来了,我听到最多的是**就把你带走……所以我们的引导语言要注意,不管孩子为什么打人,先听他怎么说,了解情况以后再判断。
下面说一下被打的孩子、挨打的孩子。被打的孩子总是处于弱势,那么家长的引导要有技巧,不能告诉孩子:打回去,要引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首先,要理解安慰孩子,用”同理心”法则。说出你理解她,明白他,正面语言引导,妈妈相信你可以很坚强的,可以保护自己的。然后抱住孩子,等情绪稳定,再继续引导。有时孩子哭,因为受了委屈,被打了,但家长越说疼不疼啊?怎么样的,孩子哭得更凶。重点要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如:当别人抢你玩具时可以找老师,找妈妈寻求帮助,或者跟那个孩子说,我们一起玩吧等等。另外不要在孩子面前总是提“打”这个字,那会加强打人的孩子继续更凶的打,被打的孩子受暗示自己被欺负了,更委屈。要给孩子希望,他可以变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积极的角度想,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事情,被打的孩子先用“同理心”之后,再用假设性提问。反击不是打回去,可以讲道理或者寻求打人帮助,但是不是教育孩子去打别人,孩子老是被打,作为家长很是心疼又没有办法,但绝不是告诉孩子打回来。要让孩子从中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强化被打如果有孩子被打,我会引导被打的孩子,“老师知道他碰到你了,你不开心是吗?但他不是故意的,你可以原谅他吗”简单化解。两个孩子继续玩,这只是小插曲不要把它放大影响孩子,给孩子快乐的回忆。孩子被打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我的方法是正面引导,给孩子真善美的世界。而且最主要的是,孩子间的打这种行为其实也算不上恶意的。尤其男孩子,身体的成长速度和肌肉的发育有的比较快,所以不小心碰撞到他人不知道如何处理,刚好遇到不会保护自己的小朋友,被撞倒就会哭。所以大人应理智的分析状况,决定你的引导语态。还有一种就是真的总是打人的孩子,我发现一个孩子是这样的,三岁,他总是打同桌的女孩子,每次那个女孩子都哭。后来我跟那个打人的孩子一起玩,观察他,跟他聊天发现,他喜欢那个女孩子,不懂表达,觉得一打女孩子就哭好玩,这就是这个打人男孩的心里。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不懂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采用了错误的方式,对于这一类不懂表达孩子,我们要进行引导表达方式就可以,如用语言表达“我很开心”“我很难过,因为……”还有肢体的表达,见面就拥抱好朋友,也是一种喜欢的表达,经过这样的引导,那个男孩子就不打女孩子了,两人成了好朋友,有的孩子是发现“我一打她就哭“这件事情真是好玩,遂喜欢打人这种行为。


1楼2012-01-14 00: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