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三国吧 关注:77贴子:1,534
  • 3回复贴,共1

幸运的“奸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古劝自己的主子临阵投敌的人莫不被冠以“奸臣”的称谓。试想,如果你最信任的朋友或部下,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鼓励你勇敢面对,而是劝你放弃、投降、低头,你会怎么看待这个人?而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战胜了困难,用铁的事实证明他的投降主张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怎么样看这个软骨头呢?我想只能是横眉冷对、划席绝交了吧。然而,三国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在劝他的主子投降不成,后经事实证明投降实为谬论时,竟没受到一句斥责,继续被委以重用,而且官还越做越大,你说奇怪不奇怪?获此殊遇者,东吴大谋士张昭张子布是也。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九月,自当阳长坡击溃刘备后,曹操大军长驱直入,刘琮拱手将荆州献与曹操,江南震动。曹操致书孙权,狂妄地宣称:“近者,奉词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前,孙权“大惧”,其手下多数东吴群臣“莫不响震失色”,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极力劝说孙权投降。张昭公开提出:“将军大势,可以拒曹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定,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后因有周瑜、鲁肃和诸葛亮反复据理力争,孙权才最终鼓起勇气,下决心与曹兵一决雌雄,并最终获得的赤壁之战的决定性胜利。然而胜利之后,作为投降派代表人物的张昭非但没有被革职问罪,甚至于连一句象样的斥责也没有,依然被委以重用,这其中的原因很耐人玩味。当初孙权父兄创下江东基业何其不易,张昭不是不知道,又是顾命之臣,受孙策临终托孤重任,吴夫人也委以重托,孙权也对他十分器重。值此危难之际,怎么也应该为江东的基业着想,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就提出投降呢?通过解读有关资料,发现有可能是受了孙策临终遗言的影响。

建安五年,弥留之际的孙策对张昭等人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慎勿北渡。”此句的中心意思是“观成败、慎勿北渡”。这里观成败的含义,我们分析,很可能是让张昭等人辅助孙权,坐观中原成败。即灵活掌握,视局势而定,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降。这一点孙策虽没有出,因为他是一国之主,不宜直截了当地说出这种话,但他话中暗含着这层意思。“慎勿北渡”的意思是以江东的实力难以与中原群雄争霸,所以要慎重染指中原。又嘱咐其弟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一方面,孙策对孙权笼络人心的才能还是信任的,如《江表传》中所述“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另一方面,这句话应该有鼓励的成份,又是一句忠告,因为孙权接手江东时毕竟太年轻,才十九岁,又正值政权更叠,人心不稳,是否能真正做到“举贤任能,使各尽其心”,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孙策希望孙权能发挥己之所长,努力做到这一点。此中的关键之处是:“举贤任能,以保江东。”不少史学家认为孙策此言为孙权制定了经营江东、偏安江南的计划。这一计划可以概括为两个内容,一是要孙权上下齐心,据长江天堑而偏安江南;二是要采取坐观成败的策略来达到偏安江南的目的,必要时可以举国投降。由于孙权当时太小,所以孙策甚至对张昭说:“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真与刘备托孤诸葛亮有异曲同工之妙。

孙策一代雄主,经过审时度世,他认为:在他临终前,江东孙氏的基础并不牢固,年方十几岁的孙权涉世不深,威信未著,根本不是当时割据势力中任何一方的对手。由于孙策担心孙权的能力,他不知道孙权能否在群雄割据之世保住江东的基业,所以他为江东谋划了一个颇为谨慎的发展蓝图。孙策临死时,正值袁曹进行官渡之战,胜负未分。孙策考虑到如果曹袁决战的结果是胜负各半,中原仍能维持现状,孙权便可以凭借三江之固和吴越之众逐渐壮大自己,割据一方。如果曹操或袁绍中的任一方取胜,坐大中原,进而向南进兵,大势所趋,无可奈何,孙权便举吴越之众和保存完好的江东奉献给曹操,“北面事之”,接受封官拜爵,这也是一条较好的出路。孙策遗言中的这层意思,从后来张昭和孙权的行动中可以得到证实。受任的孙权和受顾命的张昭心领神会,他们在经营江东的过程中曾多次流露处这种思想。

孙权继任后,张昭身为首辅,多次明确提出投降曹操,就是领会了孙策的旨意。论身份,张昭是亲自受孙策之托辅助孙权的重臣,论才干,张昭“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为人中之佼佼者。如果不是领取了孙策的旨意,张昭怎么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自作主张,建议迎降,断送孙氏夫子的事业。而孙权呢,英气杰济、猛锐冠世的兄长简直就是他心目中的神,兄长临终的嘱咐的他怎么能不认真领受?所以他自然完全明白张昭的意思,因而并没有怪罪张昭。

可见,子布先生真是一位幸运的“奸臣”啊。


1楼2006-10-03 02:52回复
    顶!


    2楼2007-06-14 21:04
    回复
      呵呵张昭可是吴国的第一文丞啊!
      有一句话说的好,对吴无大功对天下有功


      3楼2007-06-16 08:31
      回复
        孙权继任后,张昭身为首辅,多次明确提出投降曹操,就是领会了孙策的旨意。论身份,张昭是亲自受孙策之托辅助孙权的重臣,论才干,张昭“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为人中之佼佼者。如果不是领取了孙策的旨意,张昭怎么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自作主张,建议迎降,断送孙氏夫子的事业。而孙权呢,英气杰济、猛锐冠世的兄长简直就是他心目中的神,兄长临终的嘱咐的他怎么能不认真领受?所以他自然完全明白张昭的意思,因而并没有怪罪张昭。 
        可见,子布先生真是一位幸运的“奸臣”啊。


        4楼2009-09-01 1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