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档案中所见允禵皇位继承人地位的新证据
杨珍
康熙后期的储位之争与雍正即位问题,是康乾盛世前期的重大政治事件,是研究这一阶段的政治史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康熙在他晚年所属意的皇位继承人,清史学界历来有“允禵说”和“雍正说”两种不同意见。但由于有关原始材料的不足,使最终得出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面临困难。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满文朱批奏折及朱谕中所见允禵皇位继承人地位的新证据,并就这个问题作一粗浅分析。
一、并非偶然的任命
漠西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是清朝的劲敌。准噶尔汗噶尔丹、策旺阿拉布坦及噶尔丹策零,为与清朝争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的统治权,在康熙、雍正年间先后与清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激烈战斗,清统治者最后虽处于上风,但也费尽心力。乾隆吸取经验教训,进行了长期准备,终于乘准部内讧之机,利用降人,长驱直入,攻占伊犁,又经过两年激战,才彻底解决了准噶尔问题。清朝与准部绵延六十余年的斗争,关系到清朝领土统一还是分裂,以及清朝统治基础之一的满蒙联盟的成败(1),也是清朝统一边疆弘伟事业中的核心问题。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至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西征之也是清朝与准噶尔部战争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军事、政治较量。噶尔丹败亡后,准部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聚,力量逐步恢复,继噶尔丹成为准噶尔汗的策旺阿拉布坦依然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向清朝提出“今我等喀尔喀、厄鲁特、青诲之众,皆复旧业,以安人众”,也就是企图恢复噶尔丹时期准噶尔贵族集团对各地区的控制。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准部开始在喀尔喀边界进行掠夺,并扣留“哈密之往吐鲁番贸易者者”。(2)五十四年四月袭击哈密,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底,又派策零敦多卜率兵数千,向西藏进发。针对这一情况康熙迅速派遣重兵集结于巴尔库尔、阿尔泰一线,待机进攻伊犁,并于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九月特派侍卫色楞前往青海,准备策应西藏首领拉藏汗。
但是康熙主观上却对策旺阿拉布坦以及率兵入藏的策零敦多卜十分轻视。五十六年七月,他在西部将领的一份疏报上批示:“朕以老年之人,筹画调遣,无不符合者,此即军机之吉兆也。初兆既吉,终无不吉矣”(3),从而主观地为色楞之行做出必胜的估断,认为对方不堪一击:“策旺阿拉布坦之人,皆乌合之众,其心不一,我大兵一到,即或降成散”(4)。同年十一月,他又对大臣们说:“策旺阿拉布坦本属小丑,不足为虐,……彼既可以到藏,我兵即可以到彼,兵亦不用多,二百余人,便可破之矣”(5)。
事态的发展竞完全出乎康熙的意料。五十七年二月、传来拉藏汗被杀,拉萨陷落,准部己控制整个西藏的噩耗。康熙迅速决定“今即今色楞,统率军兵”,收复西藏,西安将军额伦特、内大臣公策旺诺尔布等“备守青海之众,即今随后助威”(6)。然而总的看来,康熙对策零敦多卜军的作战能力和清军进兵西藏的艰巨性,仍旧估计不足,因此没有派大将军统一指挥收复西藏的全盘事务,只依靠色楞与额伦特,而他们又“彼此不能相让,致生不睦”(7)在康熙轻敌思想的直接影响下,色楞于五十七年五月孤军人藏,与他失去联系的额伦特仓卒追赶,七月,俩人才在藏北喀喇乌苏会合。由于清军后助工作没有跟上,本应前往策应的策旺诺尔布军“迟疑不前”(8),加上青海蒙古王公违背诺言,“未能派兵,致悮军机”(9),色楞、额伦特军终于陷入重围,全军覆没(10)。康熙亲自决策并指挥的这一战役遇到如此惨败,是他即位近六十年来的重大失误,与他在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三十六年(公无1697年)亲征噶尔丹时取得的辉煌战绩,形成鲜明对比。
清军失利后,全国为之震动,不仅清廷内部存在畏战情绪,青海部分蒙古王公,也吓得“肝胆惧裂”(11)清朝面临着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平)噶尔丹进迫乌兰布通以来最严峻的局势。在这种情形下,康熙恼怒与忧虑的心情可想而知,从他此后的言行来看,他已暗下决心,要在有生之年,不惜—切代价,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以清除清王朝这一最大隐患。于是,康熙在五十七年十月十二日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12),“酌量调遣各路大兵,将泽旺阿拉布坦歼剿廓清,安靖边圉,斯称委任”(13),即让他担负起进军拉萨、收复西藏;直捣伊犁,解决准噶尔问题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