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魔手记吧 关注:72,685贴子:1,723,099
  • 13回复贴,共1

【微波炉问题】这回不是转帖,是原创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确实转帖有点草率,所以花了点时间去了解微波炉的工作原理,现在转告了解到的信息。
清晰起见,重开一个帖子,原来那个都翻页了,看起来不方便,尤其是爪机的书友。


1楼2012-01-26 21:04回复
    首先,介绍一下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参考资料《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 专业文献 > 通信/电子> 微波炉文辑


    2楼2012-01-26 21:12
    回复
      ----------------微波是什么----------------
      微波是种电磁波,波长为0.001~1米的无线电波,对应的频率为30000~300兆赫。
      微波碰到金属就反射,金属无法吸收、传导它;
      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而不会消耗能量;
      而含有水分的事物,微波不但不能透过,其能量反而会被吸收。(注:事实上大量其它资料表明,只要是极性分子,都可以吸收微波而受到加热,比如水、油脂、糖、蛋白质等。)
      ----------------微波产生原理----------------
      各种微波应用领域中,微波炉的工作频率多选用915兆赫或2450兆赫,该频段电磁波可穿透人体。
      在微波炉中,微波发生器包括微波管和微波管电源两部分。
      微波管电源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
      微波炉的微波管通常采用连续波磁控管,作用是将直流电转变成微波能。它能产生每秒振动频率为24.5亿次的微波,能穿透食物达5CM深。
      


      5楼2012-01-26 21:56
      回复
        抱歉写得有点慢,那篇文章省略了很多背景信息,为了使描述更清晰,从多篇文档中获取片段补全了原文缺失的部分。
          下面引用‘科学松鼠会’发表的一段话,来自《微波炉的那些传言》一文。虽然我不知道‘科学松鼠会’ 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刻意回避实质性问题,但他们写的虽然避重就轻,但还不敢犯常识性错误。
        ---------------------------引用部分---------------------------
        一、 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食物
          让我们从水说起。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氧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很强,所以水分子中的电子比较集中在氧原子那一头,相应的氢原子那头就少一些。整体来看,水分子就有一头带着正电,另一头带着负电。在化学上,这样的分子就被叫做“极性分子”。
          在通常的水里,水分子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正电负电冲哪个方向的都有。当水处在电场中的时候,正电的那头就会转向电场的负极,而带负电那头会转向电场的正极——所谓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如果是一个静止的电场,水分子们排好队也就安静下来了。如果电场在不停地转,那么水分子就会跟着转,试图和电场保持一顺儿的队型。如果电场转得很快,那么水分子们也就转得很快——类似摩擦生热,水的温度就升高了。
          电磁波就相当于这样一种旋转的电场。用在微波炉上的电磁波每秒钟要转二十几亿圈,水分子们以这样的速度跟着转,自然也就“浑身发热”,温度在短时间内就急剧升高了。一旦微波停止,旋转电场消失了,水分子们也就安静下来,它们的世界也就回复清净了。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被微波改变。
          不仅是水,其它极性分子也都可以被微波加热。通常的食物中都含有水和其它极性分子,所以在微波作用下可以被迅速加热。而非极性的分子,比如空气,以及某些容器,就不会被加热。我们平常热完食物后觉得容器也热了,往往是被高温的食物给“烫”热的。
        


        7楼2012-01-26 22:09
        回复
            似乎没有问题,可是仔细推敲其工作原理后,发现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微波炉加热是不均匀的。
            问题就出在‘不均匀’上。
            用过微波炉的人都知道,微波炉中的食品,在没有完全热透前,存在受热不均的情况,有时外层已经焦了,里层还没有熟。
            这是因为:
            一、磁控管产生的超短电磁波,是通过微小元件发射到炉内各处,经金属炉热腔反射,以及转盘转动,近似全方位地穿透食物。事实上,在此过程中,食物表面所截留的微波能量是不均匀的。
            二、食物内部无流动性。由于微波只能穿透食物几厘米,所以内层的食物是靠外层食物的热传导来完成加热的。在内层热透之前,外层必定有一个热量蓄积的过程,势必会在局部,产生相对高温。


          8楼2012-01-26 22:55
          回复

              为了辅证这一点,我找到了‘科学松鼠会’在豆瓣讨论站上的内部讨论资料,他们一致同意‘用微波炉加热液体,液体的温度会出现分层现象’这个现象。液体尚且如此,固体食物既没有流动性,导热性也不佳,情况可想而知。
            ————————————以下摘录他们的讨论内容————————————
              长空明月:“没有对流,液体实际上导热性比较差”
                (s/windows/linux/g):“微波炉会在特定位置形成驻波,而如果底部正好没有加热的话,上层热下层凉,基本没有对流。”
              裤兜洗衣机 (我要不后悔而又放肆的生活):“不光是上层热下层凉,经验是最上层是热的(第一口),然后变凉(第二口),再后面又会热。。”
              阿牛:“微波是斜上方射入的,然后在里面来回反射,正对着发射窗口的地方收到的辐射最多,就不一样热了”
              killbill (8 o9f3 58ht58ht):“驻波。 微波炉消除驻波影响的方式主要是靠转盘,但是这样还是没法消除竖直方向的影响”


            9楼2012-01-26 22:57
            回复
              啊呀,晚课时间了,明天再接着写了。
              怕不严密,慢了点,鉴谅。


              10楼2012-01-26 22:58
              回复
                  微波炉加热食品时,并没有对食物进行温度控制,食物的局部温度,取决于微波炉的功率、加热时间、以及食物的溶点或沸点。
                  如果食物体积较大,由于加热不均和导热性较差,等内部熟透时,表层必然存在过度加热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食物表层的温度可能会相当高。
                  而高温烹饪,会导致多类食品产生致癌物质,虽然器官会努力代谢,但它们的负担会比较重。如果饮食起居合理,就能让器官获得休息,从而更好地为我们工作。


                22楼2012-01-27 20:22
                回复
                  下面提供一篇资料,是一位记者,采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林丽珠之后,整理出来的。
                  -------《高温烹调 存在潜在的危害》一文部分段落-------
                    “除了部分蔬果可以生吃,多数食物都须煮熟才能食用,有些诱癌物质便是在加热烹调过程中形成的。”林教授称,食物在烹饪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这些变化可使食物变性或水解,如蛋白质可分解成肽或更小的分子,淀粉可水解成糊精或双糖,科学家发现,大气中苯并芘浓度每增加百分之一,癌发病率增加百分之五。因此,在对鱼、肉类不加水的加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热方法和时间。
                    其实,在1977年科学家就发现了肉或鱼经高温加热烧焦的表面有很强的致突变性。如烧焦的牛排,其致突变性相当于每千克含4500毫克的苯并芘,而未经熏制的牛排每千克只含8毫克以下。其后又经一些专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蛋、奶、动物内脏、干酪和豆腐等经高温烹调都可产生致突变物。
                    林教授指出,目前普遍认为人体的癌瘤即为一种突变,所以高温烹调产生强致突变物,其实质即为致癌物。当然,这些都是指烧焦烧糊的肉、鱼、大豆,而没有烧焦的食品中并不一定有这类的致癌物。不过,近年又有研究发现食品在较低温度的褐变反应(即在加热焙烧时食品颜色变成棕褐色的过程)也可能形成致突变物。
                  ---------------------------------
                  


                  24楼2012-01-27 20:28
                  回复
                      除了食品过热的风险,微波炉工作所在的频率,即使是微量泄露,对人体也有副作用。婴幼儿奶粉通常采用专门的温奶器进行加热,有些厂家直接在包装上说明:不可使用微波炉温奶,否则将破坏奶粉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一些孕产指南上指出:微波炉是家电中辐射最强的,准妈咪和新生儿应尽量远离。
                    除了食品过热和辐射微量泄露的问题,微波造成食品内部磁场混乱的事实也需要重视。
                      说实在的,我有一点不忍心再说,感觉到有点沉重:我们本来都有纯良的天性,对社会给予的一切也都高度信任和接纳。我们怀着美好的愿景,却在现实中,常常受到一些打击,一些令人难过的事情发生,让人感觉自己成了牺牲品。
                      我相信微波炉的问世,本身出自于发明者的美好愿望,毕竟那是1947年的事,面对新事物,很多问题都还想不到,也还暴露不出来。而且微波炉其实是相对安全的,它确实会有副作用,但副作用比较小,只要不过分累累,对人体的损害不十分明显。
                      但是这么多年之后,它的利弊就比较明了,可是人们对它的依赖已经养成,上下游的产业利益链也已经坚固,况且,在食品安全问题这么敏感的时候,质疑如此普遍使用的微波炉,成了一件牵扯巨大的事情。不难理解,媒体为什么要为它辩护,也不难理解,我们不愿意相信的心情。


                    28楼2012-01-27 21:00
                    收起回复
                        由于微波炉加热功率大时间短,水没有得到充分对流,不可避免存在局部过热水的可能。而食物中的水分,更无法流动,过热的可能性非常高。同样,其它极性分子也会过热。
                        卫生部日前发布公告指出,淀粉类食品在超过120℃高温的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
                        在高温烹调肉类食物时从蛋白质及氨基酸的热解产物中,分离出杂环胺。杂环胺是一类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各种含有肌肉组织、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鱼、肉类在烘烤、火烤、煎炸、烘焙或高温下烹饪都会形成杂环胺,其加热的温度愈高、时间愈长、水分愈少则产生的杂环胺愈多。
                        顺便一提,这些问题,在我们的传统饮食中通通存在,并不只是微波炉的问题。炒、煎、炸,本来就是传统的烹饪方法。同样,我们也有蒸、煮、拌。


                      32楼2012-01-27 21:21
                      回复
                        回25楼、29楼:前面那部分说了一半,怕乱了,现在回复你的问题,来说说磁场吧。
                        说到磁场,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能有点另类,你随便看看,仅供参考。


                        33楼2012-01-27 21:27
                        回复
                            波粒二象性我们都很熟悉,由于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质内部的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绕射)等波动现象。
                            人体有生物磁场,植物动物也都如此。我们的食物,在生长过程中,内在的生物磁场,是比较协调有规律的。个人认为,虽然我们把它们的尸体拿来烹饪,但长期生物磁场所形成的内在粒子的规律性协调性还是存在的。
                            然而微波炉上的电磁波每秒转二十几亿圈,极性分子在此影响下呈现出的排列和位置必定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粒子的位置改变,必然造成内部磁场的改变,加上高温导致蛋白质等分解,食用它们,会对人体的生物磁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不知道,但肯定跟传统烹饪不同。
                            顺便一提,刚才重看《微波炉的那些传言》,是‘科学松鼠会’一只叫云无心的松鼠写的,估计是个人行为。文章末尾,也提到加热不均匀的问题,但是点到为止,轻轻地避开了加热不均的后果,文笔通俗,挺有意思的。


                          35楼2012-01-27 21:55
                          收起回复
                            总之,如果要用的话,食物切小块些,比如2、3厘米的样子,加热时间短一点,会好很多。
                            然后,记得转起来以后,人要离开哦。
                            身体很神奇,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既然用微波炉这么多年还健健康康,说明影响对我有限,现在我决定为身体做些生活方式上的调整,让它休息一阵子,以后可以更好地工作。


                            37楼2012-01-27 22:18
                            回复